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论文
作者:吴凌羽来源:原创日期:2012-11-23人气:676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一种过渡性的学习,因为它是连接小学和高中学习的中间桥梁,是由感性学习进入理性学习的踏板。它既秉承了小学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在逐步发展理性认识,可以说是直接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存的阶段。小学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学习是一个异国语种思维的启蒙阶段,学生对英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从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对英语和母语的对比。比如说,在学生看电视或录像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外国的小孩可以直呼其父母的名字,而在中国这样做却被视为不礼貌?为什么外国人见面时总是互相拥抱亲脸蛋,而中国人只握手?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他们,日积月累,老师的解释和课本就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了。于是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来到了初中,希望在这里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是孩子们跨文化学习的朦胧意识,这种朦胧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到小学毕业时,这种愿望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从教育心理学观点出发,教师应抓住这有利时机进行跨文化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
根据笔者从教初中英语这些年的经验和总结,2000年以前的初中英语课程涉及并提及跨文化教育,但所占的比例不多,教学大纲也未做太多的重点要求。2000年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在教学大纲里提到“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已经把跨文化教育提到了日程上,而且充分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册第一单元一篇课文的topic就是firstname,middlename,lastname以及外国人在取中国名字时因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而出现的笑话。在这篇文章中清楚地区别了中国姓名与外国姓名的排列顺序以及中西方人的家族观念。到2003年英语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这次的课程改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提高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英语教学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语法的做法,将交际和文化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初一上册已经对Chinesename和Englishname作了区分,中国著名演员成龙JackieChan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课本里。第十三单元中出现了很多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名称,如America,Spain,Australia,Brazil,Canada,France等等。在下册又增加了两个Cultureunits,其中谈到了世界热门话题——足球:中国女足(SteelRoses)的世界历史地位以及外国足球的世界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的传统节日,并且这些节日很多都引进了中国,如ChristmasDay,Thanks?鄄givingDay,Hal?鄄loween,而中国的节日也出口外国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如SpringFestival,Mid?鄄autumnFestival等。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Animals里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和表达对动物的喜好以外,还要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地域,如Wherearepandasfrom?Wherearekoalabearsfrom?Wherearelionsfrom?等这些都涉及跨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可以知道外国的很多东西。又如在学完初一下册的第三单元“Iwouldlikealargepizza.”后,笔者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著名饮食,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美国的麦当劳、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阳春面和料理、意大利的通心面、德国的酸牛肉、印度的咖喱等等,包括它们的历史来源,让全班学生大开眼界。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建议老师多进行此类活动,因为他们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无形中,英语吸引了他们,变成了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不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而学,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过程。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跨文化教育重要地位的体现,更是提倡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根据笔者从教初中英语这些年的经验和总结,2000年以前的初中英语课程涉及并提及跨文化教育,但所占的比例不多,教学大纲也未做太多的重点要求。2000年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在教学大纲里提到“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已经把跨文化教育提到了日程上,而且充分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册第一单元一篇课文的topic就是firstname,middlename,lastname以及外国人在取中国名字时因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而出现的笑话。在这篇文章中清楚地区别了中国姓名与外国姓名的排列顺序以及中西方人的家族观念。到2003年英语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这次的课程改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提高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英语教学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语法的做法,将交际和文化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初一上册已经对Chinesename和Englishname作了区分,中国著名演员成龙JackieChan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课本里。第十三单元中出现了很多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名称,如America,Spain,Australia,Brazil,Canada,France等等。在下册又增加了两个Cultureunits,其中谈到了世界热门话题——足球:中国女足(SteelRoses)的世界历史地位以及外国足球的世界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的传统节日,并且这些节日很多都引进了中国,如ChristmasDay,Thanks?鄄givingDay,Hal?鄄loween,而中国的节日也出口外国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如SpringFestival,Mid?鄄autumnFestival等。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Animals里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和表达对动物的喜好以外,还要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地域,如Wherearepandasfrom?Wherearekoalabearsfrom?Wherearelionsfrom?等这些都涉及跨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可以知道外国的很多东西。又如在学完初一下册的第三单元“Iwouldlikealargepizza.”后,笔者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著名饮食,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美国的麦当劳、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阳春面和料理、意大利的通心面、德国的酸牛肉、印度的咖喱等等,包括它们的历史来源,让全班学生大开眼界。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建议老师多进行此类活动,因为他们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无形中,英语吸引了他们,变成了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不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而学,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过程。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跨文化教育重要地位的体现,更是提倡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