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点亮高中政治课堂-政史地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课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为教师获取信息、拓宽教学视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政治课的高效教学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广阔平台。这一平台对于“活化”、“深化”、“升华”政治课教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信息技术对点亮高中政治课堂的作用
1.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丰富教学内容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三级达标校。我们80%学生是来自周边五区八县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外界了解相对少,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他们到校住宿后,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加上在校学习时间安排得较紧,可以说几乎“与世隔绝”。如果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他们或展示生动的图片,或播放鲜活的视频,或摘录一段催人奋进的事例,定能帮助他们增加外界状况的了解,从而促进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刚刚不久的一节课上,我在讲述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时,引用了美国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票房纪录飙升的例子来说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课后立刻有几个学生来找我交流,“老师,我们绝对多数人基本没有看过好莱坞大片,什么时候有时间能否让我们见识一下?”一次短暂的交流,我的内心深受震撼。足以看出,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多么需要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
2.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高中政治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逻辑性很强。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来讲解,势必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兴趣,也使得教师的讲解缺乏可信度。而信息技术所提供给学生二十多种感官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试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一项试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两者加起来就有94%。信息技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等综合手段将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如在教学“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时,我就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部分精彩片段,通过向学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并将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让学生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达到感情上共鸣的效果。
3、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进行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如果把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还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信息技术运用出现的误区
近年来,很多政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这条道路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依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兴事物,老师们在使用上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的一些误区罗列如下:
1、“多媒体替代症”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上是在2000年下半年明确提出的。有些还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提法。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辅助”不是“替代”。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经常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结果是由于我们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在屏幕上,幻灯片不断滚动播放,在学生头脑中划过,学生根本没有足够地时间做笔记,黑板上也没有板书,等到下次课复习提问时,方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用多媒体替代黑板,展示板书的工具,其效果还不如“一支粉笔”,这只能是传统课的翻版,甚至还不如传统课来的更有实效。
2、“多媒体滥用症”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力求把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有条理的呈现在幻灯片上,甚至有时要求在多媒体最后一页一定要呈现“谢谢”等字样,以此来显示课件的完整性。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的课堂氛围,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了,冲淡了教学主题。例如:在运用多媒体讲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说服力,我利用视频、漫画、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例举了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现状,学生时而表现出异常愤怒,叹气摇头;时而表现出万分欣慰,拍手称快。但遗憾的是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实现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等核心问题,没有取得实质的课堂效果,喧宾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克服“不怕滥用,只怕不用”的思维定势,避免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政治课堂。这样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3、“多媒体依赖症”
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多时候使得我们的政治课堂如同在“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更成了乐此不疲的观众。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快速翻动幻灯片。整堂课上人脑跟着电脑转,教师手脚被束缚,学生思维被框定。特别对于我们在重大公开课惯用多媒体教学的年轻老师更是心有余悸,一旦课件链接不好,便手足无措,阵脚大乱,好像离开了多媒体,就不能正常上课了。更害怕的是一旦课前突然停电,精心准备的课件顿失用武之地,不披上多媒体这套华丽的“戏装”,我们就有可能失去了上台“表演”的自信。这种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势必会使给一节原本应该和谐的政治课堂增添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基于以上存在的症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力争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政治课教学中,让信息技术点亮我们的政治课堂。
三、力求让信息技术照亮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途径
1、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可以为我所用,但决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让机器唱主角。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主线,多媒体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配角。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喧宾夺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挖掘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生动案例的同时,要自觉避免忽视教材的有害倾向,而是应该把学生的目光更多地引向教材。
2.优化素质、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形象的画面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有机契合。其次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时代性和时效性是我们政治学科的生命,与时俱进是我们学科的理论品质。我们构建的信息资源应该是能迅速准确地反映目前国际时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能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充分体现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再次要求我们能熟练地驾驭多媒体硬软件系统,尤其是对软件的应用,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3.合理选用、注重实效
不言而喻,课件是为辅助教学而用,是教学的工具,因而实用性就成为评判课件的重要标准之一。据统计,一节课45分钟,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不过20~30分钟,如若这段时间里学生多是沉溺于多媒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因此,当我们走出仅将多媒体作为“演示手段”的“初级阶段”后,摆在面前的就是开始要实现从形式转向深入,注重课件在中学政治教学授课过程中对教材重难点的分析解决、师生交流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甚至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在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正,让信息技术点亮我们的课堂,从而实现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茅育青.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
(2)黄伟民. 中学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3)周翠华. 构建现代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4)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