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青海大学—田超来源:《改革与战略》日期:2013-03-04人气:1476

摘要:青海省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以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究其根源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落后性。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找出开发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发展青海省藏族地区经济,实现藏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海省藏族地区  人力资源  开发 

一、 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青海省藏族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自治州和海东河湟地区,因此本文将6个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定义为“藏族地区”。 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上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而质量则主要从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来进行衡量。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状态,本文主要从当地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人口的构成结构来分析当地人力资源的现状,并从中找出问题。

(一)身体素质较低,人口增速过快

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有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传染病发病率等。由表1可以看出, 2010年全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1.90‰,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阶段;同期,青海省的人口出生率为14.94‰,死亡率为6.31‰,自然增长率为8.63‰,也接近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阶段。而此时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则分别为39.81‰、14.42‰和25.39‰,明显还处于“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

表1  2010年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变化情况对比表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国

11.90

7.11

4.79

青海省

14.94

6.31

8.63

青海省藏族地区

39.81

14.42

25.39

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统计年鉴、2011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二)人口文化素质较差、人均受教育年限低

首先,青海省藏族地区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尽管近年来在青海省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青海省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青海省已经全部实现了“两基”的工作目标,两基覆盖率达100%,但仅从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情况来看,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与青海省的平均水平还有全国平均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藏族地区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看来,整个藏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低于青海省7.7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更低于全国8.25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而从藏族地区内部的数据,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果洛州、玉树州和黄南州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仅为5.97年、4.89年和5.87年,相当于还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只有海西州(8.7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藏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偏低,必将影响到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跨越发展。

其次,青海省藏族地区的文盲率偏高。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青海省藏族地区十五岁及十五岁以上的人口中,十五岁及以上的文盲率为18.14%,明显高于全国甚至全省的平均水平,除了海北州(11.38%)和海西州(7.15%)略低于青海省文盲率(12.94%)的平均水平以外,其他地区都要明显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其中文盲率最高的是黄南州(30.28%),是省平均水平的将近三倍之多,更是全国文盲率(4.08%)的七倍之多。详见下表

表2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青海省藏族地区文盲率基本情况对比表

地区

十五岁以及上人口数(万人)

文盲人口数(万人)

比例

(%)

全国

111832

5466

4.88

青海省

444.96

57.58

12.94

藏族地区合计

152.53

27.67

18.14

海北州

21.32

2.43

11.38

黄南州

18.96

5.74

30.28

海南州

33.24

7.71

23.19

果洛州

13.06

2.17

16.62

玉树州

25.79

6.75

26.19

海西州

40.17

2.87

7.15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得来

最后,青海省藏族地区人才匮乏

(1)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的学历结构。从下表可以看到,青海省藏族地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33人,仅占全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1/14,这说明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中高素质人口比例过低,必须要加强藏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在发掘人才的基础上,留住并引进人才。

(2)青海省藏族地区人才的职称结构。在青海省藏族地区就业的职工当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44个人,仅占全省高级职称人数(719人)的1/16,中级职称的职工只有69人,占全省中级职称人数(727人)的1/11,其他职称的职工有57人,这说明青海省藏族地区职工们中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人数还不够多,这势必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办事效率和成果,因此必须加强对藏族地区在职职工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藏族地区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表3 青海省各地区就业职工学历和职称情况表(人)

学历职称

地区

学历(人)

职称(人)

博士

硕士

大学

大专

高级

中级

其他

全省

99

235

1136

433

719

727

758

西宁

99

234

1056

375

673

655

700

藏族地区合计

0

1

77

55

44

69

57

数据来源:2011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三)、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1)藏族地区人口的整体构成结构。

首先,从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来看,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口负担系数为45.88%,比青海省平均水平43.62%高出两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5.44%,老年抚养比为10.44%,这说明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口现处于年轻型,正逐步向成年型过渡,按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机构类型划分标准,中国总体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但青海省整体,尤其是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口还基本上属于年轻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大,潜在劳动力比较丰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势在必行,但同样青海省藏族地区在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还将面临很大的压力,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做好相关的就业安置和就业指导工作。

其次,从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的地理分布情况来进行分析。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5人,藏族地区内部的黄南州人口密度比较高,为每平方公里14.32人,高于全省平均7.87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其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海西州(1.5)、玉树州(2.0)和果洛州(2.38),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还不足2-3人。

再次,从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的城乡结构来看,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青海省藏族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整个藏族地区除海西州城镇化率为70.03%以外,其他地区均低于50%,其中城镇化率最低的果洛州城镇化率仅为24.72%,这表明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然而就业机会则主要集中在一个地区的城镇地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过低,就会造成劳动力资源过度集中在农村地区,势必会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

最后,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十年间,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口就业分布正在逐步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一产业的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明显提高,这种发展趋势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优化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资源更为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但从藏族地区内部细分看来,除了海西州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分布最为合理外,其他五个藏族自治州的人力资源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第一产业,这种情况下,将会造成大多数劳动力被束缚在农牧业中,不利于劳动力的解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表4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就业人口比重对比表

地区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全省

57.75%

13.62%

28.64%

藏族地区合计

64.18%

11.61%

24.22%

海北州

74.65%

7.04%

18.31%

黄南州

55.94%

4.35%

39.71%

海南州

75.07%

6.53%

18.40%

果洛州

74.90%

2.77%

22.33%

玉树州

84.96%

2.08%

12.96%

海西州

34.21%

32.50%

33.29%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来

二、 青海省藏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落后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力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中。

青海省藏族地区大多信奉藏传佛教,这一宗教对当地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藏传佛教宣传寄希望于未来,侧重于内部修行,而忽视外部奋斗和努力,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将劳动力困在了土地中;再加上玉树、果洛等五个藏族自治州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将劳动力从农牧业中解放出来。

(2)教育落后造成青海藏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近年来,国家对青海省藏族地区的教育一直十分关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青海省藏族地区的教育观念仍比较落后,还停留在重视应试教育的阶段;青海藏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藏族地区教师并不乐观的工资收入,使藏族地区很难长久地留住教师资源,从而造成师资匮乏,藏族地区本身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当地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不够高,拥有高学历的教师缺乏;尽管各级政府对发展藏族地区教育给予了大力地支持和帮助,但由于藏族地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自然教育事业也比较落后,跟其他地区相比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不足性和落后性。

(3)医疗卫生环境差,当地群众就医困难。

从青海省藏族地区的医疗条件可以看出,青海省藏族地区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每万人床位数、每万人卫生人员数分别为3.31个,30.71张和43人,医疗条件远落后于青海省其他发达地区,以及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表5 青海省藏族地区医疗资源对比表

地区

每万人卫生机构数(人)

每万人卫生人员数(人)

每万人床位数(张)

全国

6.84

59.88

34.93

青海省

10.27

62.56

36.33

青海省藏族地区

3.31

42.77

30.71

数据来源:2011年青海省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三、藏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解除思想束缚

我们首先要在充分尊重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藏族地区加大关于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藏族地区人们认识到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教育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命运,还关系到自己民族的命运,充分认识到只有发展教育才可以发展本地未来的经济,教育投入才是藏族地区发展的最有效地投入。其次,对青海省藏族地区的青少年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民族互相团结,各民族不可分离”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藏族地区的青少年心中。最后,要解放藏族地区的各级干部思想,同时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使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2)大力支持和发展藏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首先,要做好藏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为了避免仍存在的牧读小学和走读等教育方式带来的各种不便,我们可以多创办一些寄宿学校,让藏族地区儿童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加强藏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逢进必考、择优录取、待遇从优等方式为藏族地区引起一批优秀的教师资源。

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结合藏族地区的地方特色将民族师范、卫生学校和职业学校办成综合性职业学校,培养一批实用型的人才,此外要多在藏族地区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为广大农牧民传授一定的农业技术和养畜技术,以及唐卡、雕刻等具有藏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技能,既方便就地取材和文化传承,也方便当地群众更好地接受和利用。

最后,要拓宽教育渠道,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由于藏族地区教育的落后性,为了使藏族地区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接受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对藏族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发展多种教育模式,如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远程教育,实现藏族地区与其他先进地区教育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大力发展藏族地区卫生事业

首先,各级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藏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以及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的基本常识的普及工作,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次,要积极争取国家制定关于青海省藏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专项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对藏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重点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

(4)发展经济,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青海省藏族地区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投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并且通过引进投资来,并结合藏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实现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增加就业的同时优化就业结构。

(5)科学移民,优化青海藏族地区人口分布结构

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小,分布过于分散,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分工,还不利于集中进行各种教育,医疗资源分散,这种情况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和不便,为了集中利用藏族地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在藏族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就业移民,保护藏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保障藏族地区群众更好地就业,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将更多的藏族地区群众从农牧业解放出来。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