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正在为乡村治理新模式提供新思路。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产业、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实际进程,发现乡村治理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技术应用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单一以及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现实挑战,据此,需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人才,增强多元主体参与以及发展智慧农业等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一)技术赋能:重塑乡村治理的工具与手段
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一方面,技术赋能显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通过运用智慧政务平台、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快了乡村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并且突破了以往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的障碍,搜集到的人口、土地、财政等数据可通过平台共享,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流程更加透明。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服务便民化。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乡村民众在线办理各类事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此之外,在村务公开上,借助微信群、语音播报等,将村务信息、政策法规等及时向村民公开,这种便捷的办事方式切实解决了民众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通过线上审核、电子签名等方式,优化了办事流程,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二)产业赋能:夯实乡村治理的经济根基
长期以来,乡村传统农业面临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瓶颈。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产业链条短又分散的发展模式,产业协同效应更为显著。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以农产品为纽带,前端连接农业生产,后端对接市场销售。例如:黑龙江五常市以种植优质水稻为基础,通过品牌塑造和电商营销,涉及餐饮、旅游等领域,形成“稻田+加工+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治理现代化。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更清楚知道市场需求,避免盲目生产,提升治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就产业模式而言,企业、合作社、农民不再单打独斗,企业负责联系订单、销售农产品,合作社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去种植作物,农户专心种好产品,如此能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方便统一管理。
(三)组织赋能:激发乡村治理的多元活力
乡村治理涉及政府、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不同主体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难免在事务决策、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冲突。新质生产力的介入,突破传统村庄治理的一元性,促使乡村治理从权力型转向技术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数字治理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协同效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整合了乡村各类信息资源,为多元治理主体提供交流协作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参与结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参与乡村治理时,他们可发挥专业优势,在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提出不同角度的想法,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推动着乡村治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挑战
(一)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对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一方面,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薄弱。由于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人口等原因,使通信网络的建设成本及难度都有所增加。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5.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7.4%,而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仅占网民整体的28.2%。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100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速率的用户占比仅为15.6%,间接反映农村地区当前宽带速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具体而言,在交通条件上,很多村子的公路很窄,车辆很难通行,一些泥泞的道路和破碎的水泥路面也给村民造成了很大不便。
(二)技术应用人才短缺
人才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技术应用、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乡村在技术应用人才的数量和储备上还较为薄弱。
一方面,高素质农民数量较少。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农民的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不到10%,参加过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3.7%。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农村地区吸引和培育数字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4.98%,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约8个百分点,乡村老龄化程度更高、更严重。老年人普遍对数字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比较弱,加大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难度。
(三)治理主体单一
多元协同治理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单一性和治理方式的单向性,有助于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然而,当前乡村治理中治理主体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行政主导特征明显。政府部门在乡村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决策到执行大多以行政指令的形式推进,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等主体参与空间有一定局限性。基层政府承担了太多本应分散的治理职能,使乡村治理呈现“大包大揽”的特征。第二,村民归属感显著减弱。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方,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长期背井离乡,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降低。第三,各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乡村缺乏完善的平台和规范,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等主体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多元共治的目标。
(四)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乡村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刻不容缓。首先,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上升,不可避免造成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其次,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等生活垃圾的处置不当,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最后,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一些乡村小规模养殖场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将粪污资源化利用起来,引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因此,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做好环境保护跟生态治理的工作。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对策略
(一)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治理平台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的“高速路”,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首先,要继续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光纤入户、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等举措,显著提高网络宽带和传输速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其次,推动多方的合作。针对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网络环境等实际情况,给予企业实在的政策优惠、挖掘乡村独特资源,吸引企业来参与建设。最后,要着力打造适合乡村特色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在平台设计上,应根据农民的使用习惯和认知特点,开发出一个操作简单、功能实用的综合性系统。
(二)培育新型人才,加强乡村治理人才支撑
古来事业由人做,创新从来靠英才。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必须有专业人才助力。因此,强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落地筑牢人力根基。一方面,强化人才培育。首先,借助职业院校、地方农技推广中心开展切合实际的培训课程。促进技术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农户掌握运用科技的手段。其次,促进农业院校与乡村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设立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为农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最后,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组织参观学习,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乡村。另一方面,强化人才引进。首先,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比如提供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其次,搭建线上线下引才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专门招聘专业人才的平台,借助社交媒体,专业论坛等渠道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展示乡村发展机遇和潜力。最后,灵活引进高端人才。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
(三)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绿色发展
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表明,随着智慧农业技术采纳率的提高,乡村经济收益增长率也呈现出正向增长的趋势。首先,加强政策的扶持,减少开发智慧农业的成本。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设备购买等方式,对智慧农业进行补助和激励,从而降低开发智慧农业的投资门槛。其次,加强农业数据资源的建设步伐,增强数据的质量。智慧农业是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农业模式,为此,要加强对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加大数据分析的范围,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数据系统。最后,完善好相应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网络通信、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建立健全智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和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维修、故障排除等服务。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尽管在赋能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治理主体等方面困境,但通过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人才、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发展智慧农业等方式逐步破解难题,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