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作者:李忠祥来源:原创日期:2013-05-16人气:800
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物理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1.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环境则是学习的土壤,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在心理上的障碍是概念多、定义繁,不好记忆。在教学中,笔者把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等编写为顺口溜,有规律地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或者以知识趣味题通过卡片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学生就轻松记住定律的适用条件。学生还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抽问,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处于知识的海洋中,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概念难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增强,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掌握知识,融合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2.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物理需要创新思维。用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主人翁意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学习动力源问题。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主意识增强了,他们就会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对待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学习情趣。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去探视,重新欣赏没有感情的物理定律,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让他们重新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生活趣闻,多举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学习和游戏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巩固物理概念。并培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3.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脱离了实验与观察就不可能学好物理。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从学习物理的第一天,就要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实验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从制定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到正确地使用仪器和进行测量,都应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特别要尊重客观事实,绝不拼凑数据。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做出书面证明。同学们通过实验取得了收获,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