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及方法探讨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典型特征及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来进行教学的体系。虽然其体系较为清晰,但是,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目前,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此时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时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只有40到50课时。而且内容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发展本身就缺乏了解,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2.宏观经济学中对不同模型的分析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宏观经济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差。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通用的工具。那么,首先,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些假设和方法,而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经济学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后,还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对教师而言要做到“对专业中得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而学生也应具备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应用数学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学会对其分析。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