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民族文化传播学:历史与现代的传递——学术探索

作者:李丽芳、邱昊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0人气:1732
 一、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视角
民族文化传播学科的建构,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意义。本文在基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寻找和梳理民族文化传播介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突破口,或者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点进行研究。研究包含民族文化类型研究,即民族宗教文化传播、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形式的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 、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同时还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媒体、多媒体泛滥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非主流文化,由于文化的定性、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手段的落后、原始,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而备受关注。西方学者斯宾格勒形容人类文化像田野里的花,是在一种崇高的无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样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意义,所以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文化安全,对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就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以此作为立足点,民族文化传播学在凸现了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性质的同时,又超越了学科本身的范畴与属性,这是由该学科的对象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另外,在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忽略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当今社会作为民族文化承载者的村寨,许多居民也在使用新媒体,变为网民,变为微博和博客的接受者和发布者。所以对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研究,对民族文化活形态和今天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活形态与现代传播的关系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人的传承,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人的传播,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人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终极介质,而由于对人的传播研究推到文化场的研究,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即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研究有了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传播学类型描述
民族文化传播类型分为宗教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传播、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几种类型,我们选择几类进行描述。
1.民族宗教文化传播
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土产生的,与不同民族原初生存状态密切相连的原始宗教;二是从异地进入的,沿着古道、大海等通道传入民族地区,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即多元并存。比如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地区,多数民族并不奉行某种单一的宗教,而往往是兼收并蓄,或以一种为主、多元并存,或不分主次,多元并存。第二,多形混融,即表现为多种宗教形态混合后产生出新的融生宗教,这是宗教混融最明显的体现。第三,表现为宗教功能的混融,宗教不仅行使自身特有的超自然向度的功能,而且同时具有审美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社群伦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历史传承功能,而且民族地区的宗教往往与世俗生活混融一体。
宗教信仰可以说渗透进了各民族传统生活的所有领域,民族文化同宗教信仰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往往是同宗教的传承与传播结伴而行的。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既是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宗教教育,内容与形式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统一的。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所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文化。
2.民族服饰文化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衣装服饰,服饰是区分民族之间的标志。少数民族服饰隶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范畴,所以说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播的表征,是一种民族性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出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总结归纳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公式: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按照他的说法,人是“符号的动物”,拥有“符号化的思维”,并且利用“符号化的行为”去创造文化。他认为:首先,人是符号的人,人具有对符号运用和表达的倾向性,具有思维的符号性抽象。其次,人利用符号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构筑起来的文化世界之中。也就是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和拥有文化之日起,就与符号密切相连,人也就进入了一种符号化的时代,符号赋予了人类能动的创造能力,并且为人类构建起了一个超越于现实物质实体的、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人的符号和符号能力不是人主观地、偶然地创造出来的,符号的发生、形成是人类物质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符号是实践结构和功能在人观念领域的形式化和纯化的结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被极端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其发展的演变展示了少数民族符号化思维的演变。民族服饰就是我们第一个认识不同民族的、最初的符号和最本质的符号。
3.民族的建筑文化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民族建筑形态的丰富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表现为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中华56个民族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自然的土木竹石,进而使整个建筑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如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摩梭人的木楞房。其次,建筑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的原则。
建筑另一种形式就是敬神祈神的民族宗教建筑。这类建筑中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不论是傣族轻盈动感的缅寺和佛塔,还是藏族喇嘛寺敦实厚重的殿宇和玛尼堆,都力图营造出一种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间,从而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在民族建筑中,同时还体现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建筑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民族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分隔充分表达了民族村寨或家庭内部严格的伦理秩序观念。
4.民族语言文字传播
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主体所创造、传承、使用的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符号结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表达、交流与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它不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影响着一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认知。另外,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无比丰富的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承。
语言也是人类最早交流和传播的介质之一。人们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获得信息,最初人们是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并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就语言而言,其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先产生出一些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再对这些音符经过确定与组织,最后形成共同使用并明确其意义的语言。
文字的产生,使信息符号得以稳定在固态的物质材料上,为信息的间接传递创造了条件。文字的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围,满足了人类远距离、长时间信息交流的需求,将人类的信息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表明人类社会交流的增多,活动范围的增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出现了专职的信息传播者,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那1400多个单字符号较好地记载和传播了纳西族文化。纳西族东巴称自己的象形文字为“司究鲁究”,即“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图画象形文字,其含意为’留记于树木岩石上的印迹”。
5.民族艺术传播
民族艺术传播即通过对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绘画、雕塑、剪纸、乐舞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包含、积淀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播意义。
民族文化传播中,艺术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最早、最普遍、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样式。现代,少数民族中,还有艺术形式和艺术的活形态的存在,并仍然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传播。而这种传播行为还往往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关系,解读或了解他们的传播行为、生存状态,对于解读和认识、了解、研究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艺术传播中,绘画手段的传播是十分丰富的,如宗教绘画,如藏族的唐卡,驻足长留在不同寺庙之中,传播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东巴教的《神路图》卷轴画,一幅长10~20米的长卷《神路图》是东巴专门为开丧超荐时用的,内容与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相似,但更显原始纯朴。《神路图》画有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并绘有360多个人、神、鬼,以及70多种奇禽怪兽。画面造型准确、色彩丰富、内容繁杂,反映出了现实与精神相交错的广阔场景。东巴画是纳西族古代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另外就是剪纸,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乐舞指的是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早期的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最早的记载。《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画面仿佛使我们看到先民们在原始乐器,如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的伴奏下,欢乐歌舞的情景。 另外,民族文化传播还包含民族习俗文化传播、手工艺文化传播、现代影像传播等等,不一一而述。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