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警察如何提高对网络舆论的“预警”能力

作者:孔凡杰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1人气:956
在以网络为基础构成的社会中,生产关系不再是实际存在的。网络社会的变革超出了社会和技术生产关系的范围,从更广阔的历史前景看,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实质上会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经验的获得、权力的构建与文化的发展。
2.对于网民,通常人们定义为经常使用互联网络进行一定活动的人是网民或者是网友。例如,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就将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一小时的公民。
网民是网络存在意义的基础。在网络上,网民离不开对某种意义的生产和理解,其网络活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着特定意义的生产和在生产。网民活动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增加的网络信息量,使网民在网络上更好的进行创造与构建,伴随着网民的活跃,网络社会也在飞速发展。
网民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统一体。在网络活动中,网民既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个体,他们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接收着其他网民们的信息。在这些诸多复杂的信息互动过程中,网民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共鸣并得到异于自己的思想,从而使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特点
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化去权威化的公共空间,它取消了传统媒体过多的准入限制,相对消弱了等级观念,降低了人们的参与门槛,扩大了信息交流量,具有刺激公共议题和对话的潜力。从事件的发生到意见的形成、融合再到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事件的发生。一种新舆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外界信息的刺激。例如“上海杨佳袭警案”一经在发生,便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第二阶段:网民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与碰撞。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从网民的个人意见流传开始的。网络传播迅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网民个人意见得以在网络上更加自由,更加公开地传播。同时,不同的意见也在网络上相互碰撞融合,产生新的观点。
第三阶段:主流舆论思想的形成。当网络意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同,形成了稳定的意见群体,并向有序的状态发展时,主流舆论思想便形成了。它是大多数公众利益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并对处理事件的警方产生着明显的舆论监督压力。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较之于其他媒体舆论,大大提高了人际沟通和意见融合能力,为大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网络舆论以多维,全方位和实施互动的传播结构,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舆论场。
1.形成和传播的迅速性。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即时性传播。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舆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多元的状况。但是一旦危机案件发生,网民们对于事件的关注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议论焦点,各种网站、论坛相互转载,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
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报纸每多印1万多字就需要加一版,这给排版,印刷,成本控制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如此。内容要精确到几十秒,几秒。而网络,不限时不限量传播信息,运用各种数据库,使网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在网络传媒超文本,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的背景下,网络舆论更显现出了其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1.意见多元性。网络具有相对自由、虚拟,交互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舆论呈现双重性,甚至多重性。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地位,再加上在网络发表意见的匿名性,网络舆论就显得格外多元。
2.控制艰难性。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产生的网络舆论较之于传统媒体舆论,警察对于网络舆论的调控是比较困难的。由于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低,再加上网络实名制没有完全普及,众多网友们的意见言论不能有效的被警察所了解,警察对于舆论的导向无法及时加以引导,这就使警察对于网络舆论的控制很困难,甚至难以操作。
二、如何提高网络舆论的“预警”能力
一起涉警的负面新闻案件发生后,警察怎么判断它是否能引起网络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显示“负面新闻事件中,如果抽样的关于此事件的主帖、博文80%以上的回复浏览比在8%以上(即网民在论坛上平均每浏览主帖100次,回复超过8条),则说明网民对事件关注程度高,相关方需密切关注防止舆情危机的发生”。这也就为警察应对网络舆论划定了一条“预警线”。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无人把关的网络上,单个网民的以及很容易引起众多网民的追风和共鸣,而面对当今“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警察应时刻对突发事件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