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府间财力均衡机制构建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伍文中来源:原创日期:2013-09-16人气:808
政府间财力配置失衡导致了河北省经济和社会的非均衡发展。未来的财力配置应该遵循着“向西倾斜,向县乡倾斜,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原则,构建河北省政府间财力均衡机制。该机制应包括: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省级政府财力保障机制、县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财力均衡配套保障机制等。
(一)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其实就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保持充分和弹性增长。就河北省而言,当务之急是实现从“经济强省”到“财政强省”的跨越。根本的出路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河北省GDP的整体质量。目前河北省GDP构成比重仍呈现高度的重化工特征,第二产业占比近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34.6%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1%近9个百分点。
(二)强化省级财政保障能力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能否顺利实施且达到政策设计的良好愿景,关键有三:省级能否管得够、市级能否退得出、县级能否立得住。其中省级政府能否“管得够”应是未来改革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这就对河北省省级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强化河北省省级财政保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新划分省市收支责任,将市级政府一部分与支出责任没有对应的财政收入上划到省级。第二,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各级税务机关税收努力程度。第三,明确省级政府保障能力的目标。提高省级政府财力比重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全省和谐发展的“最后兜底者”。
(三)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在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的同时必须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本文认为,财政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就是县级财政是否具备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建立与健全河北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第一,树立持久推进的战略考量。尽管中央财政对各省消除县级政府基本财力缺口考核时间为2012年底,但县级基本财政保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对河北省这样一个县级差距悬殊的省份更是如此。第二,改革财政困难县(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建议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整合为“县乡基本财力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对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缺口弥补,目的明确,方向突出,又便于管理。第三,建立县级财政努力激励机制。将现行的激励性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对县税收返还、部分非配套性的专项转移支付等统一整合为“县乡财政努力激励性转移支付”。
(四)完善财力均衡配套保障机制
财力均衡机制的构建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调整,需要多种配套措施的跟进,形成强有力的配套保障机制。第一,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建立覆盖全省的基本财力与基本支出的标准测定体系,从而建立标准支出弹性保障区间,实行全省财政标准化管理。第二,深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应是在县级和市级、财政弱势群体和财政既得利益者之间寻求某种程度的平衡。就河北省而言,确有对市级财政保护过度之嫌。因此,在下步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深入推进进程中,逐步削减市级财政收支规模,力争将其控制在全省财政收支总量的20%~25%,实现市级财政的自律、自理、自立。第三,改革省以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河北省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十分有效,但是地区之间财政差距仍处中度失衡。主要原因在于:控制导向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均等化导向的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过小,且增长缓慢。因此,未来河北省转移支付改革方向就是逐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其占转移支付比重应控制在20%~30%(全国平均水平),将其逐步归并到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之中,同时,加大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和力度。第四,尝试性推行省内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同级政府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一般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财政支援(如对口支援或对口帮扶)。河北省县域政府间财政实力差距悬殊、各县市之间经济联系和历史交往密切,具备实行省内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当然,这在我国也不是没有先例。早在2009年广东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指导意见》,确定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7市为财力转出方,其他14个市为财力转入方。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尝试和制度创新,河北省可以未雨绸缪地进行理论探索。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政府财政收入限于政府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不含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下同。
②本文所指的政府财政支出限于预算内财政支出,不含预算外支出。下同。
③如李永友、沈坤荣:《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周天、斯彩英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差异对地区差距影响效应研究》,载《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段国旭.河北省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7,(39).
[2]成新轩.河北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
[3]刘文洲,蔡建军.河北省激励性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评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6).
[4]刘亮.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度量及分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5]胡钟平,封媛,胡萍.我国财政分权与政治激励下的农村公共财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陶勇.政府间财力分配与中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J].税务研究,2010,(4).
[7]王延杰,谢胜男.完善河北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09,(5).
[8]王小朋.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及分解[J].经济与管理,2009,(10).
[9]向永辉.发展中国家对FDI的财政竞争——理论和实证的文献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1,(4).
[10]李建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异质性动态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11]张振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2,(5).
[12]于诚尧.合理划分中央、省和市县三级税种研究[J].财政研究,2008,(1).
[13]田发.财政均等化:模式选择与真实度量[J].财经科学,2011,(3).
(一)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其实就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保持充分和弹性增长。就河北省而言,当务之急是实现从“经济强省”到“财政强省”的跨越。根本的出路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河北省GDP的整体质量。目前河北省GDP构成比重仍呈现高度的重化工特征,第二产业占比近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34.6%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1%近9个百分点。
(二)强化省级财政保障能力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能否顺利实施且达到政策设计的良好愿景,关键有三:省级能否管得够、市级能否退得出、县级能否立得住。其中省级政府能否“管得够”应是未来改革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这就对河北省省级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强化河北省省级财政保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新划分省市收支责任,将市级政府一部分与支出责任没有对应的财政收入上划到省级。第二,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各级税务机关税收努力程度。第三,明确省级政府保障能力的目标。提高省级政府财力比重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全省和谐发展的“最后兜底者”。
(三)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在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的同时必须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本文认为,财政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就是县级财政是否具备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建立与健全河北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第一,树立持久推进的战略考量。尽管中央财政对各省消除县级政府基本财力缺口考核时间为2012年底,但县级基本财政保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对河北省这样一个县级差距悬殊的省份更是如此。第二,改革财政困难县(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建议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整合为“县乡基本财力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对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缺口弥补,目的明确,方向突出,又便于管理。第三,建立县级财政努力激励机制。将现行的激励性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对县税收返还、部分非配套性的专项转移支付等统一整合为“县乡财政努力激励性转移支付”。
(四)完善财力均衡配套保障机制
财力均衡机制的构建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调整,需要多种配套措施的跟进,形成强有力的配套保障机制。第一,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建立覆盖全省的基本财力与基本支出的标准测定体系,从而建立标准支出弹性保障区间,实行全省财政标准化管理。第二,深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应是在县级和市级、财政弱势群体和财政既得利益者之间寻求某种程度的平衡。就河北省而言,确有对市级财政保护过度之嫌。因此,在下步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深入推进进程中,逐步削减市级财政收支规模,力争将其控制在全省财政收支总量的20%~25%,实现市级财政的自律、自理、自立。第三,改革省以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河北省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十分有效,但是地区之间财政差距仍处中度失衡。主要原因在于:控制导向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均等化导向的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过小,且增长缓慢。因此,未来河北省转移支付改革方向就是逐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其占转移支付比重应控制在20%~30%(全国平均水平),将其逐步归并到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之中,同时,加大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和力度。第四,尝试性推行省内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同级政府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一般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财政支援(如对口支援或对口帮扶)。河北省县域政府间财政实力差距悬殊、各县市之间经济联系和历史交往密切,具备实行省内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当然,这在我国也不是没有先例。早在2009年广东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指导意见》,确定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7市为财力转出方,其他14个市为财力转入方。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尝试和制度创新,河北省可以未雨绸缪地进行理论探索。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政府财政收入限于政府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不含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下同。
②本文所指的政府财政支出限于预算内财政支出,不含预算外支出。下同。
③如李永友、沈坤荣:《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周天、斯彩英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差异对地区差距影响效应研究》,载《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段国旭.河北省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7,(39).
[2]成新轩.河北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
[3]刘文洲,蔡建军.河北省激励性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评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6).
[4]刘亮.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度量及分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5]胡钟平,封媛,胡萍.我国财政分权与政治激励下的农村公共财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陶勇.政府间财力分配与中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J].税务研究,2010,(4).
[7]王延杰,谢胜男.完善河北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09,(5).
[8]王小朋.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及分解[J].经济与管理,2009,(10).
[9]向永辉.发展中国家对FDI的财政竞争——理论和实证的文献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1,(4).
[10]李建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异质性动态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11]张振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2,(5).
[12]于诚尧.合理划分中央、省和市县三级税种研究[J].财政研究,2008,(1).
[13]田发.财政均等化:模式选择与真实度量[J].财经科学,2011,(3).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