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张战、韩永来、张兆琪来源:原创日期:2013-09-17人气:1145
 工业化、城镇化既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又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农村逐步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农村现代化
1. 农村现代化的意义。农村现代化是农村社会的全面转型。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农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化的、产业化的现代经济转变,意味着农村从封闭半封闭的系统向开放的状态转变。现代化意味着经济体制的优化、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文化的先进性、思想观念的进步。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意识的现代化,农民要摒弃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意识,瞄准现代化潮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农民抛开了“熟人式的社会”进入到“陌生人式的社会”,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诸如农民住上了楼房、实现了电气化之类。现代化预示着人际关系的更为广泛,社会生活的更为深刻,人的发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因为现代化承载着更多的文明。
农村现代化要避免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走集约化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农村现代化的途径。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是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这必将为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农业劳动对象扩展了,手段先进了;另一方面,农业的主导生产要素再次提升,农业由资源支撑进入资本支撑和知识支撑的新时代。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第二,大力加强农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中西部落后地区尤其突出。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提升竞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是:(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境况;(2)建设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使得产品出村、人们出行更加便捷;(3)建设大功率的电力设施,适应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迅速增长的需求;(4)建设现代化的自来水设施,解决部分地区的饮水困难;(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覆盖率;(6)加强市场建设,以利于本地农产品商品化以及外部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但能扩大农民的消费,而且能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
(二)农村工业化
1. 农村工业化的意义。第一,农村工业化意味着农村生产领域的拓宽,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是使农村由传统的单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是大量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会使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跨上一个大台阶。第二,农村工业化能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工业化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得到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村工业化意味着采矿、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到工厂、企业工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农村工业化能使农村获得工资性收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农村工业化能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第四,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对乡村城镇化的推动,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工业企业的集聚生产,形成工业城镇。另一种是工业品在某个地方的集中交易,逐渐形成商贸城镇。
2. 农村工业化的途径。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2011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1.2∶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7.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乡村人口的就业,而且对改善农村生活有重要作用。第二,立足非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农村工业竞争力。农村工业的建设,应根据市场和本地区的需要,与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相配套,与城市工业作为市场竞争对手,通过竞争,共同发展。立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非农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依托市场和农村小集镇,发展农村现代工业,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农村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前者始终把提高农业竞争力和转化农业劳动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动力。农村工业化并不是要取消农业,而是对农业的强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加油站。
(三)农村城镇化
1.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第一,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竞争力的最现实选择。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城市拥有巨大的文化、教育科学、信息等资源,在文明的创造和传播中发挥着载体作用。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接近80%,我国城镇化发展仍明显滞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第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城镇化是雄厚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以城镇化为依托。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众所周知,江浙两省的大城市不多,但其小城镇发展水平却相当高。当地乡镇企业发达,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地方城市居民的水平。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人均GDP是城市的1/2,有的还不到1/3。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小城镇既同农村有天然的联系,又具有城市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别在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所以应把小城镇作为农村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第三,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可以得到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在区域空间合理集聚的过程。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0%,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只有45%和41%。在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农村城镇化的途径。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从当前实践看有两条途径:一种途径就是把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采取“村落合并”的方式实现“就地”城镇化。村庄合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政区划上的改变,即在农民居住生活不发生空间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改变其行政隶属关系。二是整村或村庄部分迁居,根本改变村民的居住生活和生产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将分散的农民调整到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内,国家财政投入等公共服务诸项目即可顺利展开。
就第一种途径而言,其实现要求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在进入城市的环节,关键是解决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离开农村的环节,关键是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宅基地与承包地在依法、自愿前提下的有序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和流动。第二种途径的实现,要求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很大潜力,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五、提升农村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农村资源类别可分为耕地资源、牧业资源、林业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各地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村建设的拉手,按照产业的多样化推进和选择多样化的开发模式,走出一条符合自己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发展路子。在有条件的地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大力延长三个产业链:以饲养牲畜为主的草畜业、以水果加工为主的林果业和以生态为主的旅游业。
(二)发挥农村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从历史上看,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利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如发达富庶的城市一般座落在沿海沿江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也可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的路子。如靠近铁路、公路、水路的农村地区可发展运输业,充当资源货物的集散地。
(三)发挥农村文化特色优势
我国农村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农村的文化资源也可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农村文化资源包括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农村生产文化资源、农村名人故里与历史遗迹文化资源、农村民情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景观文化资源、农村饮食文化资源、农村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村口述文化资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张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蒋凌燕,王克林.农村竞争力系统研究理论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6]蒋凌燕,王克林,汪朝辉.农村区域竞争力测度模型建立与省级尺度案例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1).
[7]张铁亮,李玉浸,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0,(9).
[8]张磊,罗蓉.培养农村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1).
[9]刘华容.基于资本缺失的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
[10]袁建华,等.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之政策措施初探[J].现代财经,2011,(1).
[11]王玉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构建[J].求是学刊,2011,(6).
[12]周晓唯,阮锐钊.基于我国农村消费激励政策的效应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3]【日】村上直树.农村地区工业化与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河南省回乡创业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4]肖萍.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立法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