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俗曲到北管歌词之关联

作者:杨丽霞来源:原创日期:2013-09-30人气:1868
 现在保留下的许多明清时期的俗曲作品,绝大多数都只存有其歌词,有刊刻或抄写的曲谱则较为罕见。以冯梦龙、王廷绍、华广生等明清文人辑录的作品为代表,这为后人进行古籍文献和文物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时调小曲自明代滋生流行后,到清代并未削弱反而更为繁盛,且除此之外的弹词、鼓词、道情等也大量涌现,各地的戏曲小戏种类繁多。由此俗曲也在民歌与天津时调、四川清音、单弦牌子等说唱音乐中得到传播和嬗变。产生的俗曲也更为丰富,所以能较容易地在北管中找到相近的歌词,现以北管中的《葡萄》与明清辑录的俗曲作一比较:
《葡萄》泉州北管 《轻轻来到葡萄架》《霓裳续谱》 《葡萄架》《白雪遗音》
轻轻来到葡萄架。葡萄架下有一枝桂花,嗳哟嗳哟。
那葡萄青枝绿叶满盘,那桂花一棵一棵够长,嗳哟嗳哟。
安架左手下葡萄,嗳哟,
右手折桂花。先吃葡萄后带折桂花,嗳哟嗳哟。
水溜溜的葡萄香喷喷的桂花,嗳哟嗳哟,吃了葡萄准叫人难舍。 轻轻来到葡萄架,葡萄架下有一棵桂花。
那棵桂花青枝经叶开满杈,那葡萄一嘟噜一嘟噜头朝下。
酸的溜儿的葡萄,香喷喷的桂花。
左手掐葡萄,咳哟右手掐桂花。
吃了葡萄,带上桂花。
见情人说些风流话。你与我同解香罗帕。 轻轻来到葡萄架,(绣鞋刚半扎)。葡萄架下一树桂花,(香风阵阵刮)。那桂花青枝绿叶开满叉,(朵朵放黄花),那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穗头朝下,(美味可夸)。酸溜溜的葡萄,香喷喷的桂花,(爱杀奴家)。左手掐葡萄,哎哟,右手摘桂花。吃了个葡萄,戴上朵花。哎哟酸杀奴,叫奴难舍难丢下,(常在心牵挂)。好时光盼郎早早的回来罢,(把奴想杀)。
上述三者相比,歌词内容描写完全是一致的,只不过泉州北管《葡萄》省去了《白雪遗音》和《霓裳续谱》中后两句雷同的情爱话语,使作品似在咏物而不是言情。此外,《白雪遗音》中的[葡萄架]在唱词中的每句句尾多了类似于帮唱性质的衬词,也称为“带把”;而泉州北管《葡萄架》每句句尾则用了“嗳哟”等虚词作为衬托。但三者系同一家族血缘关系则毫无疑问。
又如泉州北管《算命》在《清代杂曲》中也收录了相同曲牌,我们再来作一比较。
泉州北管《算命》:
姐姐在绣房中绣花鞋,忽听门外报子声,算命先生伊摆哟。
奴奴将此绣鞋放落下,开门来请我先生,请你算命伊摆哟。
奴的年庚八字十六岁,属兔六月十三日,子时降生伊摆哟。
将此八字挂起乙卯年,未月亥日正子刻,要问姻缘伊摆哟。
清代杂曲集《算命》:
姐在房中绣花崩,忽听门外弦子声,算命先生,哈哈。
花针插在花呀花崩上,开开门来叫先生,请你来算命,哈哈。
丁卯年来属兔的,栗子开花,我的先生,四月里生,哈哈。
不问财来不呀不问寿,只问红娘,我的先生,几时出闺门,哈哈。
先生忙把八字来呀来排,笑问婚姻,我的姑娘,再过三春,哈哈。
红娘听说冲呀冲冲怒,不会算合,我的先生,错瞎眼晶,哈哈。
隔壁有个王呀王三姐,与我同年同月,我的先生,又同时辰,哈哈。
十三十四头呀头胎养,十五十六,我的先生,二胎降生,哈哈。
三个铜钱你呀你拿去,不会算命,我的先生,请出大门,哈哈。
三个铜钱我呀我不要,不会奉承,我的姑娘,另请高明,哈哈。
北管中此曲只有四段,每段三句,词格十分规整对称,每段的基本句式均为九字句、七字句、七字句,在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格律上显得较为严谨,但从歌词内容和主题来看,似乎不够完整,有可能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也有可能是传唱过程或记谱中省略了后面的内容,而《清代杂曲集》中则有十二段,内容较为完整,基本句式为四句唱腔结构,句式结构也较方整。但从唱词的内容、字数、句式的格律方面看,两者颇为近同。在泉州北管中能找到这样与明清俗曲关系密切的曲牌及曲词还有许多,如《卖杂货》、《四大景》、《红绣鞋》、《纱窗外》、《玉美人》、《剪剪花》等,它们的词文虽不完全一致,但都高度相近。此情况说明了,泉州北管中部分曲牌应是出自于明清盛行的俗曲,这些俗曲在北管中被忠实地传唱承袭,虽历经长期流传,却仍保留着与明清俗曲极雷同的曲词,这也为研究明清俗曲原始艺术形态及其流变提供了活标本,具有宝贵的价值。
四、曲调上的关联
同样一首曲调,流传到不同的地点,便会与当地的风俗、音乐、方言等相结合,产生相应的变化,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审美的不同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异。由于明清俗曲存见的曲谱有限,难以客观地逐曲详细对比,但它又多流变于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传统音乐形式当中,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鲜花调就是这样一首作品,目前在全国就有好几十种不同的版本,唱腔也各不相同,频繁见诸于各地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音乐当中,是较早的明清俗曲作品,也是时值今日学术界论及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作品之一,它后来演变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现已知最早的鲜花调歌词,存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刊印的《缀白裘》戏曲剧本集,其中有《花鼓》一剧,描述一对打花鼓卖艺的凤阳夫妇,应邀至风流公子曹月娥家中演唱“花鼓曲”的故事。因歌词一开始就是“好一朵鲜花”,所以打花鼓的曲调名曰《鲜花调》,这也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中,经常取唱词的开头几个字作为曲名的习惯。歌词中的“茉莉花”隐喻花鼓女,“看花人”指的就是花鼓女的丈夫。共有九段唱词,前三段各唱一种鲜花,后六段唱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歌词为: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3.八月里桂花香,九月里菊花黄,勾引的张生,跳过粉墙。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关儿上。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关儿上。
4.哀告小红娘,哀告小红娘,可怜的小生跪在东墙。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
5.豁喇喇的把门开,豁喇喇的把门开,开开的门来不见了张秀才。你不是我心上人,倒是贼强盗,你不是我心上人,倒是贼强盗。
6.谁要你来瞧,谁要你来瞧,瞧来瞧去丈夫知道了。亲哥哥在刀尖上死,小妹子就悬梁吊,亲哥哥在刀尖上死,小妹子就悬梁吊。
7.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心肝你引我上了煤山。把一双红绣鞋揉得希脑子烂,把一双红绣鞋揉得希脑子烂。
8.我的哥哥,我的哥哥,哥哥门前一条河。上搭着独木桥,叫我如何过,上搭着独木桥,叫我如何过。
9.我也没奈何,我也没奈河,先脱了花鞋后脱裹脚,这才是为情人,便函把那河来过,这才是为情人,便函把那河来过。
清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所辑之《小慧集》,收有包括《鲜花调》在内的七首曲牌及蓑衣式的工尺谱,也是目前《鲜花调》曲谱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版本。这首《鲜花调》采用斜行工尺记写,记有与《花鼓》中前两段相同的歌词,旋律上则保存着鲜明的明清俗曲的音乐形态和审美意识。
将其译为五线谱对照如下:
从音乐结构上看,《鲜花调》第一句是两个2小节相同乐句,落音在sol上;第二句是4小节构成的乐句,明显是第一句的扩展,落音在do上;第三句又是2小节乐句,落音在mi上;第四句是5小节长句子并带有拖腔,落音在sol上。从全曲旋律音调看,旋律连贯、流畅,总体以级进音阶上下或环绕进行,跳跃性不大。前两句为一段,后两句为一段,徵调式。为了强调语气又做了一次反复。与委婉缠绕的江南民歌《茉莉花》相比,显得简练、质朴。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在泉州北管中有一首名为《鲜花》的曲牌,与《鲜花调》高度相近,可以说基本保留了《鲜花调》的原型,对照如下:
其唱词前五段与《鲜花调》是一致的,北管《鲜花》旋律比《鲜花调》略为婉转些,但两者明显为同一曲调。此外,由“百本堂”刊刻的“百本张”抄本中的《花鼓子》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中的《找花鼓·张生戏莺莺》等作品和《鲜花调》的曲谱都很相近,来自于同源曲调。在北管中,鲜花调是最常用的曲牌,另有多首曲牌唱的也是鲜花调,属于同曲异名作品。
再如《银纽丝》作为出现较早的明清俗曲,其曲牌最早见于明代沈德符(1578-1642)所著《万历野获编》中的“时尚小令”一节:“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又《曲律》卷一“论曲源”提及:“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淫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而各有其致”。说明该曲牌产生于北方,后来又向两淮与江南流传,并颇受民众喜爱,且改名为《银绞丝》,正如《寒夜录》所载:“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又,冯梦龙编的《山歌》卷2:“姐儿唱只《银绞丝》,情哥郎也唱只《挂枝儿》。”至清代该曲牌则流传更广,李斗《扬州画舫录》,颜自德、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及清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等大型俗曲集中均收有《银纽丝》曲牌,但都只有词而无曲谱。北管中有首曲牌也称《银柳丝》(见下列谱例)。
乐曲结构分析如下:
唱句内容 小节数 落音 材料 段落
第一句 4 la a
第二句 5 do b
第一段
第三句 5 la a1
第四句 3 do c
第五句 5 la a1
第六句 3 do c
第二段
有学者论及张仲樵先生根据最早存于《小慧集》中的工尺谱翻译的《叹五更》即为《银纽丝》,笔者将其与北管中的《银柳丝》加以对照,两者却少有相似之处。倒是清乾隆光绪年间的百本张抄本中有首《银纽丝》的工尺谱,译为五线谱如下:
乐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唱句内容 小节数 落音 材料 段落
第一句 4 la a
第二句 4 la a1
半句 2 la a后半句
第三句 4 do c
第四句 4 la a2
第一段
第五句 5 do c
第五句 5 do c
第二段
从乐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调式和旋法很相似,都是五声宫调式,二段体。句子的落音都在la和do之间,材料也都是由a、b、c三种形式及变体组成。百本张的《银纽丝》第一、二句为变化重复句,后有一小衬句与下句相连,第四句为两个平等短垛句;第五句为概括性质的结句,并重复一次,起到拓宽句幅,加强语气和稳定感的作用。而北管的《银纽丝》结构则较为简化,只留下骨架音调,因此节奏被拉宽了,并有节拍上的转换,但两者明显属于同源作品。清代以后在各地流传着一支称为《探亲家》的曲子,此牌早初来自于《缀白裘》中的一出梆子腔小戏《探亲·相骂》,全剧始终用的是《银绞丝》,其曲牌联套结构为:引——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银绞丝——尾声。后来也有将该曲调称为《探亲家》、《探亲调》、《亲母相骂》、《乡城门》等,这首曲调不仅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等地均有流传,而且在不同的乐种之间运用,如单弦、常德丝弦、四川清音、博山八角鼓、山东吕剧、河南曲剧、锡剧、扬剧、陕北道情、柳子戏、沪剧等曲艺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变体,形成了许多既同宗又具地方特色的《银纽丝》变化,这些曲调及其结构形态有的相同或相似,有的则迥然不同。但无论如何变化,总会有一种最常见的、流传最广的母体音调框架,作为该曲牌的典型曲调形态。我们透过几首作品再作一分辨。为便于比较,乐谱均用C调记谱(见下列谱例)。 上述几曲为不同时期、不同乐种的作品,虽有区别,但与上述两曲都较为接近,我们可以把这一共有的旋律音调作为《银纽丝》的特征音调。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