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曲到北管
作者:杨丽霞来源:原创日期:2013-09-30人气:1805
一、缘起
北管,并不单指某一剧种,在《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我们只能找到单个的“北”与“管”,并无“北管”一词。它是明清以后闽台闽南语方言的民众为区别于土腔与白话的地方音乐,而对明清时期由福建以北传入的唱白用中州官话的民间音乐的总称。北管起源于外省,形成发展于福建闽南地区,又随着先辈移民渡海入台,在两岸流传。虽有着同宗同祖的血缘关系,但近四十年的隔绝使得彼此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失去交流的机会,且受地缘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自的生命历程和表现形式,从而又有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之分,这将另行文论述。为避免混淆,本文将讨论的范围定于泉州北管。泉州北管属于综合性乐种,当地人多称北曲、北管、小曲、小调、曲仔,以区别于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南管(南曲),两者被并称为“南弦北管”,其称谓正如人们以音乐的地方特性划分北曲与南曲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期曾在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广泛流传,而目前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泉州的泉港地区,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常被认为最初是江淮一带的民歌流传至该地区后,受闽南与莆仙交汇区语言声腔的制约形成的新乐种。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它的风格与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民歌,分析如下:首先,按北管形成的时间为明末清初,而这时期尚未出现“民歌”一词,而是有小唱、小曲、小调、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多种称谓。明清俗曲是今人给予这一时期这种艺术形式的统称。其次,北管中的曲名多与明清流行的曲牌名相同或相近,并存在有多个作品搭配同一曲辞的现象,如《四大景》、《鲜花》、《打花鼓》、《尼姑下山》、《红绣鞋》等皆为同一基本固定的旋律填入各种歌词反复使用的曲子。“对于民歌来说,一个曲调只搭配唯一的曲辞,当一个曲调可以搭配多首曲辞时,这个曲调就成为曲牌,也就成为俗曲。”①第三,北管的曲调音乐形态有着特别的音腔、节奏、曲式特征,它的构词格律、用韵规则、字句结构有着明显的文人笔墨的痕迹,这也是明清俗曲的特征。它们属于民歌,但都是被选择、加工、推荐的民歌,并脱离了民歌最初的形式而向更高艺术形式发展了,杨荫浏先生将其称之为“曲子”。②依据这些线索,笔者对明清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刊刻的俗曲集、俗曲古谱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考证,试从曲牌、曲文、旋律等几方面对明清俗曲在泉州北管中的传衍发展加以论述。
二、曲牌名之关联
目前可收集整理到的泉州北管近250首,包括“曲”和“谱”两部分。曲即唱曲,谱为器乐曲。这里面并不全是明清俗曲,其中也混杂了诸如《流水》、《二黄》、《西皮》等来自京剧声腔的曲牌,或《水底鱼》、《火石榴》等广东潮剧串子,可见在对北管的界定中,当地人是将明清时期流行于闽南地区的,除方言土语以外演唱的乐曲声腔笼统归为北管。为更好了解北管的数量和在不同文本中的存在状态,考察北管作品与不同乐种之间的互见情况,③并为研究者提供最直接的信息,现将统计到的曲牌整理如下:
《四大景》、《采莲歌》、《采桑》、《红绣鞋》、《打花鼓》、《鲜花》、《采茶》、《玉美人》、《纱窗外》、《出汉关》、《玉兰花》、《四季景》、《美人相思》、《层剪花》、《卖杂货》、《五更串》、《昭君出塞》、《尼姑下山》、《闺唤》、《葡萄》、《苏武牧羊》、《四季时》、《陈世美》、《算命》、《看芙蓉》、《穿珠》、《公公赞》、《新茉莉》、《叹姻花》、《纱金扇》、《倒板》、《崩海关》、《抱子行》、《离别调》、《无名》、《彩绿旗》、《哭调》、《反二黄尾》、《西皮》、《急叠板》、《二黄》、《房水》、《雅调兵》、《思乡》、《泗州调》、《不知足》、《玉美串》、《西皮串》、《梅花串》、《射雁串》、《拾鞋串》、《锦忠串》、《贵子图》、《步步串》、《步步娇》、《行板》、《平板》、《平板尾》、《四边静》、《百家春》、《将军令》、《广东调》、《广东调》、《四板》、《江南大八板》、《下山虎》、《拾相思》、《清串》、《仁心串》、《八板头》、《大八板》、《盘山调》、《引头》、《接板》、《引头》、《流水》、《二黄》、《上小楼》、《百全图》、《一枝香》、《金不换》、《寄生草》、《三板》、《太平歌》、《梅花三弄》、《赏月光》、《海底鱼》、《下主楼》、《新凤阳》、《马序调》、《状元游》、《二锦板》、《文串》、《四季时》、《盼宗台》、《颂月光》、《银柳丝》、《车前草》、《东塔》、《西塔》、《汉中山》、《湘江郎》、《小气板》、《探庵堂》、《花六板》、《思情郎》、《二凡正板》、《柳青莲》、《小开门》、《新凤阳》、《十杯酒》、《过江龙》、《五音调》、《真珠壳》、《凤金串》、《坪串》、《满江红》、《蔓香台》、《京都板》、《秋江串》、《下主楼》、《草琴串》、《判宗台》、《状元游》、《卖棉纱》、《倒挺云》、《四喜调》、《新宝瓮》、《火石榴》、《倒吊莲》、《二进板》、《武串》、《四季战时》、《梅花香》、《一条根》、《十二景》、《东串》、《到春来》、《美貌娇容》、《柳条金》、《浪淘沙》、《秋江》、《采桑》、《和尚采花》、《倒挺六》、《落上》、《老六板》、《玉梅花》、《白牡丹》。
为减少重复与繁琐,同名而不同曲的曲牌则不列入上述北管,其中能找到与明清俗曲辑录作品存有相同的曲牌名的有《寄生草》、《粉红莲》、《四大景》、《上小楼》、《卖杂货》、《十杯酒》、《满江红》、《红绣鞋》、《鲜花调》、《纱窗外》、《昭君出塞》、《打花鼓》、《玉美人》、《银柳丝》、《尼姑下山》、《四喜调》、《泗州调》、《步步娇》、《看芙蓉》、《采茶》、《算命曲》、《四边静》、《将军令》等,如果按谱系、族亲归类,还能找到两者之间的进一步联系。如北管中《茉莉花》、《尼姑下山》、《鲜花调》等当属明清俗曲中的“叠断桥”类曲牌;北管中的《纱窗外》、《玉美人》等属于“罗江怨”类曲牌等,这些曲牌大部分存在于“曲”中。有些曲牌名虽不完全相同,但通过对查寻的资料进行对比,从曲调或曲词中可以确认为同一曲牌。可考证到的类似曲牌如下:
《鲜花调》:即为现在广为传唱的《茉莉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因为每段歌词唱的是不同鲜花,所以叫鲜花调,也称双叠翠。泉州北管有首称为“鲜花”的曲牌,与《小慧集·小调谱》中的“鲜花调”从音乐到曲词几乎一致,另还有多首作品属于鲜花调曲牌。
《银纽丝》:是俗曲中较早出现的一个曲牌,最早见于明代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篇》,在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行的《霓裳续谱》、《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嘉庆年年间《白雪遗音》及蒲松龄《聊斋俚曲》等多个明清俗曲辑录集中均有记载,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众多同名异曲或异名同曲的形态,北管中的《银柳丝》与银纽丝之《探亲调》属于同一曲调。
《虞美人》: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玉美人,在戏曲、曲艺、民歌及民间器乐曲中均有此曲牌,其中又多为同名异曲者。北管中的《玉美人》、《美人相思》与《大明天下春》中的《虞美人病缠》,《霓裳续谱》中的《玉美人儿娇模样》、《玉美人儿梳妆罢恹恹病病》、《玉美人在绣房》等曲牌内容是大体一致的,都是唱“玉美人得病在牙床”的故事。
《剪靛花》:此曲牌最早见于明钞本《钵中莲》,时称《剪剪花》,在明万历年间已十分盛行。后在不同时期和地方流传,又衍化出靛花开、网调、剪甸花、尖尖花、减减花、渐渐花等复杂称谓。泉州北管中称《层剪花》。
《湘江浪》:见于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北管中称为双江浪,也称五更串、湘江郎。
《玉娥郎》:曲名最早见于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此外,《扬州画舫录》、《万花小曲》、《霓裳续谱》均收有此曲牌。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有《春色儿娇》、《四季常春》、《四大景》等衍生出来的别名。泉州北管中有首《四大景》,其歌词与《霓裳续谱》中两首牌名为《玉娥郎》的内容大同小异,想必音乐也是基本一致的。
《劈破玉》:又称碧破玉、碧波玉,是明清俗曲中一支重要曲牌。明代《八能奏锦》、《乐府玉树英》、《摘锦奇音》、《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及清代刊刻的《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等皆收有此曲牌,其所歌咏的内容题材众多。北管里《白卜玉》为“碧破玉”的谐音,曲调与歌词与江淮一带流行的民歌《劈破玉》互为吻合。
《葡萄》:清·乾隆年间刊行的《霓裳续谱》中有一首俗曲曰《轻轻来到葡萄架》,而嘉庆年间辑录的另一部大型俗曲集《白雪遗音》中也有一曲牌名为《葡萄架》,经比证,两者与北管《葡萄》曲牌名、歌词均近同,为同一作品。
《四季鲜花》: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的《张鞠田琴谱》里收录有该曲牌。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北管中有《四季景》与之相吻合。
《粉红莲》:为明代重要的俗曲之一,在王骥德《曲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论著中均有记载,后发展演变为流行于江淮一带的民歌《八段景》,在泉州北管中更名为《采莲歌》,也称《小小鱼儿》,其歌词均能见到“小小鱼儿”、“上江游到下江来”、“头动尾巴摆”等相似的歌词,可见其渊源。
《二凡》:日本《清乐秘曲私谱》(乾隆)分两卷,在其坤卷《协神洞》中有《二凡》,另《增补改定清风雅谱》中收有《二凡调》、《二凡串》,对照曲谱,与北管《二凡正板》相近。
《西皮》:日本《清乐秘曲私谱》(乾隆)分两卷,在其坤卷《协神洞》中有《西皮》,另《增补改定清风雅谱》中收有《西皮调》,与北管中《西皮串》和《西皮连六串》、《西皮慢板》属同一源。
还有些曲牌名似乎与明清俗曲很相近,如《过江龙》与《混江龙》、《火石榴》与《石榴花》、《白牡丹》与《牡丹春》、《一枝香》与《一枝花》、《到春来》与《到春花》等是否是同一曲牌?由于保留在泉州北管中的这些曲牌只有曲而无词,所以无法与明清俗曲作进一步对比而无法确认。之所以存在这些同曲异名现象,是由于民间音乐或戏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口传、地域、谐音、方言、即兴、仿制、改编等因素影响,发生曲牌名变异是常有的事,或者由一种曲牌名变异是同一曲牌名的曲词另行改为与其它曲牌名曲调相搭配结合的情况,并在曲调上发生变异也是可能的。
现以明清俗曲《劈破玉》为例,作一具体说明。《劈破玉》是一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古老曲牌,在明代已盛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在《袁中郎全集》诗曰:“吾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枣杆》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其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单是《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就有“精选劈破玉歌”47首和“续选劈破玉歌”32首。另外,《摘锦奇音》中也收入《时尚劈破玉歌》共69首,可见其之盛行。至清代《劈破玉》则成为更为流行的曲牌,清代戏曲作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对《劈破玉》在清代流传作了生动记叙:“小曲……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如此盛行了三百多年的小曲想必音乐一定是很动人的吧,只可惜现所见的《劈破玉》大都为歌词类。能查找到的最早的《劈破玉》曲谱来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琴家张鞠田辑录的《张鞠田琴谱》中,其歌词为:
深沉沉苍苔,黄霜霜衰草,烟乱水冷夕阳斜照,令人空伤怀抱。冷清清绣房,妖滴滴人儿,怎经得风雨萧萧。嗳悲切切寒鸦,嘹嘹宾鸿,苦哀哀任窗前频叫。响呛呛翠竹,叮咚咚铁马,无休无歇又被金风吹摇。孤零零人儿,远迢迢去了,又不知是那一日才把书信捎。愁恹恹心情,听断续砧声,怎能不牵动人烦恼。乍朦胧,适才昏沉沉睡去,糊涂涂醒来,又不知是黄昏,又不知是晓。
泉州北管有首《白卜玉》曲牌,从地方方言看是“劈破玉”的谐音,但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却与张鞠田辑录的《劈破玉》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究竟是不是属于劈破玉的曲牌呢?因为作为常见的曲牌,《劈破玉》存见于民歌、戏曲剧种、说唱等不同曲种当中,但从唱词词格及曲调来看,不同曲种之间却少有影响,因此形成多种同名异曲的形态。通过查证对比,笔者还是在流传于两淮之间的民歌《劈破玉》中发现其曲调和音乐形态与北管《白卜玉》高度相近,提取音调对照如下:
江淮民歌《劈破玉》
泉州北管《白卜玉》
从上两例乐句对比发现,两者的基本音调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江淮民歌比北管记谱高一个八度,泉州北管《白卜玉》旋律更为婉转缠绕些,这与译谱与传唱者的习惯有关,曲调同出一源是肯定的,从而也证实了《白卜玉》即为《劈破玉》。由于明清两代俗曲产生、发展与流播的广泛性,使得俗曲曲牌数目繁多,而这些曲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本文列举的仅是常见的与明清俗曲相同的北管。加上随着传播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泉州北管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几乎都处于自生自灭中,因此现在能挖掘与保存下来的数目与庞大的明清俗曲相比仅为其中一小部分。17世纪之后,北管音乐经福建传入台湾,迅速取代台湾那些非闽南或客家系统音乐声腔及戏曲,并发展成为[牌子]、[弦仔谱]、[细曲]、[戏曲]四大类,音乐风格与形态复杂多样,可以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音乐的风格与类别。有台湾学者研究指出,在北管兴盛的年代里,曾有超过一千个以上的北管团体同时存在于台湾。或许我们能从存于台湾的北管细曲中找到更多的关于泉州北管的信息。
北管,并不单指某一剧种,在《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我们只能找到单个的“北”与“管”,并无“北管”一词。它是明清以后闽台闽南语方言的民众为区别于土腔与白话的地方音乐,而对明清时期由福建以北传入的唱白用中州官话的民间音乐的总称。北管起源于外省,形成发展于福建闽南地区,又随着先辈移民渡海入台,在两岸流传。虽有着同宗同祖的血缘关系,但近四十年的隔绝使得彼此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失去交流的机会,且受地缘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自的生命历程和表现形式,从而又有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之分,这将另行文论述。为避免混淆,本文将讨论的范围定于泉州北管。泉州北管属于综合性乐种,当地人多称北曲、北管、小曲、小调、曲仔,以区别于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南管(南曲),两者被并称为“南弦北管”,其称谓正如人们以音乐的地方特性划分北曲与南曲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期曾在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广泛流传,而目前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泉州的泉港地区,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常被认为最初是江淮一带的民歌流传至该地区后,受闽南与莆仙交汇区语言声腔的制约形成的新乐种。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它的风格与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民歌,分析如下:首先,按北管形成的时间为明末清初,而这时期尚未出现“民歌”一词,而是有小唱、小曲、小调、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多种称谓。明清俗曲是今人给予这一时期这种艺术形式的统称。其次,北管中的曲名多与明清流行的曲牌名相同或相近,并存在有多个作品搭配同一曲辞的现象,如《四大景》、《鲜花》、《打花鼓》、《尼姑下山》、《红绣鞋》等皆为同一基本固定的旋律填入各种歌词反复使用的曲子。“对于民歌来说,一个曲调只搭配唯一的曲辞,当一个曲调可以搭配多首曲辞时,这个曲调就成为曲牌,也就成为俗曲。”①第三,北管的曲调音乐形态有着特别的音腔、节奏、曲式特征,它的构词格律、用韵规则、字句结构有着明显的文人笔墨的痕迹,这也是明清俗曲的特征。它们属于民歌,但都是被选择、加工、推荐的民歌,并脱离了民歌最初的形式而向更高艺术形式发展了,杨荫浏先生将其称之为“曲子”。②依据这些线索,笔者对明清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刊刻的俗曲集、俗曲古谱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考证,试从曲牌、曲文、旋律等几方面对明清俗曲在泉州北管中的传衍发展加以论述。
二、曲牌名之关联
目前可收集整理到的泉州北管近250首,包括“曲”和“谱”两部分。曲即唱曲,谱为器乐曲。这里面并不全是明清俗曲,其中也混杂了诸如《流水》、《二黄》、《西皮》等来自京剧声腔的曲牌,或《水底鱼》、《火石榴》等广东潮剧串子,可见在对北管的界定中,当地人是将明清时期流行于闽南地区的,除方言土语以外演唱的乐曲声腔笼统归为北管。为更好了解北管的数量和在不同文本中的存在状态,考察北管作品与不同乐种之间的互见情况,③并为研究者提供最直接的信息,现将统计到的曲牌整理如下:
《四大景》、《采莲歌》、《采桑》、《红绣鞋》、《打花鼓》、《鲜花》、《采茶》、《玉美人》、《纱窗外》、《出汉关》、《玉兰花》、《四季景》、《美人相思》、《层剪花》、《卖杂货》、《五更串》、《昭君出塞》、《尼姑下山》、《闺唤》、《葡萄》、《苏武牧羊》、《四季时》、《陈世美》、《算命》、《看芙蓉》、《穿珠》、《公公赞》、《新茉莉》、《叹姻花》、《纱金扇》、《倒板》、《崩海关》、《抱子行》、《离别调》、《无名》、《彩绿旗》、《哭调》、《反二黄尾》、《西皮》、《急叠板》、《二黄》、《房水》、《雅调兵》、《思乡》、《泗州调》、《不知足》、《玉美串》、《西皮串》、《梅花串》、《射雁串》、《拾鞋串》、《锦忠串》、《贵子图》、《步步串》、《步步娇》、《行板》、《平板》、《平板尾》、《四边静》、《百家春》、《将军令》、《广东调》、《广东调》、《四板》、《江南大八板》、《下山虎》、《拾相思》、《清串》、《仁心串》、《八板头》、《大八板》、《盘山调》、《引头》、《接板》、《引头》、《流水》、《二黄》、《上小楼》、《百全图》、《一枝香》、《金不换》、《寄生草》、《三板》、《太平歌》、《梅花三弄》、《赏月光》、《海底鱼》、《下主楼》、《新凤阳》、《马序调》、《状元游》、《二锦板》、《文串》、《四季时》、《盼宗台》、《颂月光》、《银柳丝》、《车前草》、《东塔》、《西塔》、《汉中山》、《湘江郎》、《小气板》、《探庵堂》、《花六板》、《思情郎》、《二凡正板》、《柳青莲》、《小开门》、《新凤阳》、《十杯酒》、《过江龙》、《五音调》、《真珠壳》、《凤金串》、《坪串》、《满江红》、《蔓香台》、《京都板》、《秋江串》、《下主楼》、《草琴串》、《判宗台》、《状元游》、《卖棉纱》、《倒挺云》、《四喜调》、《新宝瓮》、《火石榴》、《倒吊莲》、《二进板》、《武串》、《四季战时》、《梅花香》、《一条根》、《十二景》、《东串》、《到春来》、《美貌娇容》、《柳条金》、《浪淘沙》、《秋江》、《采桑》、《和尚采花》、《倒挺六》、《落上》、《老六板》、《玉梅花》、《白牡丹》。
为减少重复与繁琐,同名而不同曲的曲牌则不列入上述北管,其中能找到与明清俗曲辑录作品存有相同的曲牌名的有《寄生草》、《粉红莲》、《四大景》、《上小楼》、《卖杂货》、《十杯酒》、《满江红》、《红绣鞋》、《鲜花调》、《纱窗外》、《昭君出塞》、《打花鼓》、《玉美人》、《银柳丝》、《尼姑下山》、《四喜调》、《泗州调》、《步步娇》、《看芙蓉》、《采茶》、《算命曲》、《四边静》、《将军令》等,如果按谱系、族亲归类,还能找到两者之间的进一步联系。如北管中《茉莉花》、《尼姑下山》、《鲜花调》等当属明清俗曲中的“叠断桥”类曲牌;北管中的《纱窗外》、《玉美人》等属于“罗江怨”类曲牌等,这些曲牌大部分存在于“曲”中。有些曲牌名虽不完全相同,但通过对查寻的资料进行对比,从曲调或曲词中可以确认为同一曲牌。可考证到的类似曲牌如下:
《鲜花调》:即为现在广为传唱的《茉莉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因为每段歌词唱的是不同鲜花,所以叫鲜花调,也称双叠翠。泉州北管有首称为“鲜花”的曲牌,与《小慧集·小调谱》中的“鲜花调”从音乐到曲词几乎一致,另还有多首作品属于鲜花调曲牌。
《银纽丝》:是俗曲中较早出现的一个曲牌,最早见于明代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篇》,在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行的《霓裳续谱》、《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嘉庆年年间《白雪遗音》及蒲松龄《聊斋俚曲》等多个明清俗曲辑录集中均有记载,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众多同名异曲或异名同曲的形态,北管中的《银柳丝》与银纽丝之《探亲调》属于同一曲调。
《虞美人》: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玉美人,在戏曲、曲艺、民歌及民间器乐曲中均有此曲牌,其中又多为同名异曲者。北管中的《玉美人》、《美人相思》与《大明天下春》中的《虞美人病缠》,《霓裳续谱》中的《玉美人儿娇模样》、《玉美人儿梳妆罢恹恹病病》、《玉美人在绣房》等曲牌内容是大体一致的,都是唱“玉美人得病在牙床”的故事。
《剪靛花》:此曲牌最早见于明钞本《钵中莲》,时称《剪剪花》,在明万历年间已十分盛行。后在不同时期和地方流传,又衍化出靛花开、网调、剪甸花、尖尖花、减减花、渐渐花等复杂称谓。泉州北管中称《层剪花》。
《湘江浪》:见于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北管中称为双江浪,也称五更串、湘江郎。
《玉娥郎》:曲名最早见于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此外,《扬州画舫录》、《万花小曲》、《霓裳续谱》均收有此曲牌。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有《春色儿娇》、《四季常春》、《四大景》等衍生出来的别名。泉州北管中有首《四大景》,其歌词与《霓裳续谱》中两首牌名为《玉娥郎》的内容大同小异,想必音乐也是基本一致的。
《劈破玉》:又称碧破玉、碧波玉,是明清俗曲中一支重要曲牌。明代《八能奏锦》、《乐府玉树英》、《摘锦奇音》、《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及清代刊刻的《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等皆收有此曲牌,其所歌咏的内容题材众多。北管里《白卜玉》为“碧破玉”的谐音,曲调与歌词与江淮一带流行的民歌《劈破玉》互为吻合。
《葡萄》:清·乾隆年间刊行的《霓裳续谱》中有一首俗曲曰《轻轻来到葡萄架》,而嘉庆年间辑录的另一部大型俗曲集《白雪遗音》中也有一曲牌名为《葡萄架》,经比证,两者与北管《葡萄》曲牌名、歌词均近同,为同一作品。
《四季鲜花》: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的《张鞠田琴谱》里收录有该曲牌。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北管中有《四季景》与之相吻合。
《粉红莲》:为明代重要的俗曲之一,在王骥德《曲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论著中均有记载,后发展演变为流行于江淮一带的民歌《八段景》,在泉州北管中更名为《采莲歌》,也称《小小鱼儿》,其歌词均能见到“小小鱼儿”、“上江游到下江来”、“头动尾巴摆”等相似的歌词,可见其渊源。
《二凡》:日本《清乐秘曲私谱》(乾隆)分两卷,在其坤卷《协神洞》中有《二凡》,另《增补改定清风雅谱》中收有《二凡调》、《二凡串》,对照曲谱,与北管《二凡正板》相近。
《西皮》:日本《清乐秘曲私谱》(乾隆)分两卷,在其坤卷《协神洞》中有《西皮》,另《增补改定清风雅谱》中收有《西皮调》,与北管中《西皮串》和《西皮连六串》、《西皮慢板》属同一源。
还有些曲牌名似乎与明清俗曲很相近,如《过江龙》与《混江龙》、《火石榴》与《石榴花》、《白牡丹》与《牡丹春》、《一枝香》与《一枝花》、《到春来》与《到春花》等是否是同一曲牌?由于保留在泉州北管中的这些曲牌只有曲而无词,所以无法与明清俗曲作进一步对比而无法确认。之所以存在这些同曲异名现象,是由于民间音乐或戏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口传、地域、谐音、方言、即兴、仿制、改编等因素影响,发生曲牌名变异是常有的事,或者由一种曲牌名变异是同一曲牌名的曲词另行改为与其它曲牌名曲调相搭配结合的情况,并在曲调上发生变异也是可能的。
现以明清俗曲《劈破玉》为例,作一具体说明。《劈破玉》是一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古老曲牌,在明代已盛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在《袁中郎全集》诗曰:“吾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枣杆》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其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单是《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就有“精选劈破玉歌”47首和“续选劈破玉歌”32首。另外,《摘锦奇音》中也收入《时尚劈破玉歌》共69首,可见其之盛行。至清代《劈破玉》则成为更为流行的曲牌,清代戏曲作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对《劈破玉》在清代流传作了生动记叙:“小曲……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如此盛行了三百多年的小曲想必音乐一定是很动人的吧,只可惜现所见的《劈破玉》大都为歌词类。能查找到的最早的《劈破玉》曲谱来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琴家张鞠田辑录的《张鞠田琴谱》中,其歌词为:
深沉沉苍苔,黄霜霜衰草,烟乱水冷夕阳斜照,令人空伤怀抱。冷清清绣房,妖滴滴人儿,怎经得风雨萧萧。嗳悲切切寒鸦,嘹嘹宾鸿,苦哀哀任窗前频叫。响呛呛翠竹,叮咚咚铁马,无休无歇又被金风吹摇。孤零零人儿,远迢迢去了,又不知是那一日才把书信捎。愁恹恹心情,听断续砧声,怎能不牵动人烦恼。乍朦胧,适才昏沉沉睡去,糊涂涂醒来,又不知是黄昏,又不知是晓。
泉州北管有首《白卜玉》曲牌,从地方方言看是“劈破玉”的谐音,但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却与张鞠田辑录的《劈破玉》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究竟是不是属于劈破玉的曲牌呢?因为作为常见的曲牌,《劈破玉》存见于民歌、戏曲剧种、说唱等不同曲种当中,但从唱词词格及曲调来看,不同曲种之间却少有影响,因此形成多种同名异曲的形态。通过查证对比,笔者还是在流传于两淮之间的民歌《劈破玉》中发现其曲调和音乐形态与北管《白卜玉》高度相近,提取音调对照如下:
江淮民歌《劈破玉》
泉州北管《白卜玉》
从上两例乐句对比发现,两者的基本音调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江淮民歌比北管记谱高一个八度,泉州北管《白卜玉》旋律更为婉转缠绕些,这与译谱与传唱者的习惯有关,曲调同出一源是肯定的,从而也证实了《白卜玉》即为《劈破玉》。由于明清两代俗曲产生、发展与流播的广泛性,使得俗曲曲牌数目繁多,而这些曲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本文列举的仅是常见的与明清俗曲相同的北管。加上随着传播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泉州北管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几乎都处于自生自灭中,因此现在能挖掘与保存下来的数目与庞大的明清俗曲相比仅为其中一小部分。17世纪之后,北管音乐经福建传入台湾,迅速取代台湾那些非闽南或客家系统音乐声腔及戏曲,并发展成为[牌子]、[弦仔谱]、[细曲]、[戏曲]四大类,音乐风格与形态复杂多样,可以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音乐的风格与类别。有台湾学者研究指出,在北管兴盛的年代里,曾有超过一千个以上的北管团体同时存在于台湾。或许我们能从存于台湾的北管细曲中找到更多的关于泉州北管的信息。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