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现场”课程探索
作者:黄墨寒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1人气:745
在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当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1.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都在先前文件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作了强调,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2.从学科、专业层面看,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作为运用管理的功能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献给观众的艺术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学科。要教好一门实践学科,一个重在实践的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3.从教学现状看,由于学生缺乏对艺术场馆、艺术活动的认识,进而对艺术管理学什么、个人今后如何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迷茫,特别是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生源均为高考一本而非艺考学生,一些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艺术知之甚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研究生层面),这一现状对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困扰。
综合上述任务、问题和要求,在参考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听取国内外诸多专家意见后,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的带领下,组成教学团队,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刚入校的大一、研一新生开设为期一年的“艺术现场”课,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大观摩、讨论、写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管理语境中全身心、多角度、多层面地学习、体验艺术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快速输送新鲜血液。
一、“艺术现场”课程设置
1.教学目的
如上文所述,该门课的目的主要是打破大一新生从中学“承袭”来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模拟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在真实情境下,获得充分学习和锻炼。
2.理论基础
本课程设计主要参考了美国知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通过面对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产生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所想出的方法),同时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ctive teaching)(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事实上,罗杰斯也是“从做中学”的提倡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的教育心理学概念、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苏联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契可夫也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以及行为主义教学、认知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情境认知教学等相关理论。
3.教学内容
本课程计划每月安排一个主题,组织一次观摩,聆听一次业界专家、导师的讲座,欣赏一场演出。目前的教学计划安排见表1。可以看到,在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计划中,研究主题中涵盖了艺术管理的大多数重要职能,参观对象涵盖了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并兼顾周边地区,欣赏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以表演艺术为主,兼顾视觉艺术。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2。可以看到,该课程完全模拟了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引导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分析任务、搜集信息、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寻访专家、团队合作,到最终形成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进行研究或处理问题的流程。因此,每一单元都培养了学生踏出校门、终身学习所需的各项技能。
4.考核方式
为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建立起学生正确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本课程取消全部的卷面考试。每学期的成绩由各单元的成绩平均组成,各单元的成绩由预习报告、观摩讲座表现、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和学习小结四部分成绩平均组成。其中,预习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掌握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观摩讲座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调查研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小结综合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各单元中,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各项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师资队伍
为保证“艺术现场”课的教学质量和资源配备,该课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担任该门课的第一主讲,由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郭梅君博士担任第二主讲,艺术管理专业青年教师黄墨寒担任第三主讲,并广邀国内外、校内外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业界导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三位主讲教师各展所长、相互补充,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艺术现场”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外联工作,包括与主讲者、观摩场地、观赏演出在时间上的配合,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调整,这也体现了现实情境的非线性发展与突发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创新性,学生在每一环节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对未知的信心不足,甚至是恐惧,当然也有能力上的不足。例如,对预习报告、学习小结的写作能力,对专家讲座的理解、消化能力,对问题的全面思考能力,小组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演讲、表达等能力的缺陷,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业界专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向、经常性、非正式的互动与反馈机制,特别是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和反馈,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进度。
三、“艺术现场”初期成果
“艺术现场”开设至今,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获得了学校相关各部门的认可和表扬。但是,我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目前的形势与其说是教学成果,不如说是这一创新尝试的阶段性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在细微中看到这门课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破除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
本课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打破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答案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的,也不再能从书本中直接抄写,需要学生做相当工作量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课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表达、分享、论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创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2)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兴趣
本课程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包括各大艺术机构的观摩、各类精彩演出的欣赏,特别是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把他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在理论实践两翼齐飞、古今中外博采众长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除课程安排的观摩、讲座外,学生纷纷多次自发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文艺演出和展览,聆听各类讲座,前往艺术机构调研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以及进行实习实践工作。
(3)拓宽视野和思路
本课程的每一单元、每个月都穿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和交流,国外专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国家的学者和高级从业人员,国内专家则是来自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信息量,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扎实、更有目标地学习
本课程以参观、实践为主,讲座也以介绍实际经验为主,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各管理职位的不同职能和分工,在聆听和实践中,在理解、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知识上的空白点和能力上的不足,并面向市场,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实际工作中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引导、指导。
(5)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独立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尤其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特别是小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地看待艺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加入小组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准备汇报材料并最终上台演讲,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检验,其过程需要组员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因此,组员间建立起了默契的配合和深厚的友谊。
(7)培养创新精神
本课程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预习、小组讨论中,常引导学生对当下艺术管理工作或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萌芽。由于是实际发生的问题,而不是课堂教学或案例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工作更加努力,并且通过小规模试点和反馈,让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提高。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也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并培养了创新精神。
(8)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快
通过本课程的愉快合作,上海戏剧学院与一批本地的重要艺术单位和重大艺术活动建立了高效、稳定、持续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互信、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基于这样的交流合作,上海戏剧学院将与这些合作伙伴进一步打造更加长期、稳固、深入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平台,加快并深入产学研合作。同时,通过国际学者与国际艺术管理从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也正与一些欧美艺术机构,尤其是知名剧院、高校达成共识,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国际艺术实践经验的大平台。
1.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都在先前文件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作了强调,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2.从学科、专业层面看,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作为运用管理的功能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献给观众的艺术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学科。要教好一门实践学科,一个重在实践的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3.从教学现状看,由于学生缺乏对艺术场馆、艺术活动的认识,进而对艺术管理学什么、个人今后如何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迷茫,特别是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生源均为高考一本而非艺考学生,一些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艺术知之甚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研究生层面),这一现状对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困扰。
综合上述任务、问题和要求,在参考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听取国内外诸多专家意见后,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的带领下,组成教学团队,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刚入校的大一、研一新生开设为期一年的“艺术现场”课,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大观摩、讨论、写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管理语境中全身心、多角度、多层面地学习、体验艺术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快速输送新鲜血液。
一、“艺术现场”课程设置
1.教学目的
如上文所述,该门课的目的主要是打破大一新生从中学“承袭”来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模拟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在真实情境下,获得充分学习和锻炼。
2.理论基础
本课程设计主要参考了美国知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通过面对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产生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所想出的方法),同时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ctive teaching)(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事实上,罗杰斯也是“从做中学”的提倡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的教育心理学概念、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苏联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契可夫也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以及行为主义教学、认知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情境认知教学等相关理论。
3.教学内容
本课程计划每月安排一个主题,组织一次观摩,聆听一次业界专家、导师的讲座,欣赏一场演出。目前的教学计划安排见表1。可以看到,在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计划中,研究主题中涵盖了艺术管理的大多数重要职能,参观对象涵盖了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并兼顾周边地区,欣赏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以表演艺术为主,兼顾视觉艺术。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2。可以看到,该课程完全模拟了学生毕业后进行研究或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引导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分析任务、搜集信息、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寻访专家、团队合作,到最终形成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进行研究或处理问题的流程。因此,每一单元都培养了学生踏出校门、终身学习所需的各项技能。
4.考核方式
为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建立起学生正确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本课程取消全部的卷面考试。每学期的成绩由各单元的成绩平均组成,各单元的成绩由预习报告、观摩讲座表现、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和学习小结四部分成绩平均组成。其中,预习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掌握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观摩讲座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调查研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小结综合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各单元中,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各项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师资队伍
为保证“艺术现场”课的教学质量和资源配备,该课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担任该门课的第一主讲,由艺术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郭梅君博士担任第二主讲,艺术管理专业青年教师黄墨寒担任第三主讲,并广邀国内外、校内外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业界导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三位主讲教师各展所长、相互补充,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艺术现场”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外联工作,包括与主讲者、观摩场地、观赏演出在时间上的配合,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调整,这也体现了现实情境的非线性发展与突发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创新性,学生在每一环节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对未知的信心不足,甚至是恐惧,当然也有能力上的不足。例如,对预习报告、学习小结的写作能力,对专家讲座的理解、消化能力,对问题的全面思考能力,小组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演讲、表达等能力的缺陷,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业界专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向、经常性、非正式的互动与反馈机制,特别是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和反馈,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进度。
三、“艺术现场”初期成果
“艺术现场”开设至今,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获得了学校相关各部门的认可和表扬。但是,我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目前的形势与其说是教学成果,不如说是这一创新尝试的阶段性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在细微中看到这门课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破除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
本课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打破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模式,答案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的,也不再能从书本中直接抄写,需要学生做相当工作量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课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表达、分享、论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创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2)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兴趣
本课程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包括各大艺术机构的观摩、各类精彩演出的欣赏,特别是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把他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在理论实践两翼齐飞、古今中外博采众长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除课程安排的观摩、讲座外,学生纷纷多次自发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文艺演出和展览,聆听各类讲座,前往艺术机构调研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以及进行实习实践工作。
(3)拓宽视野和思路
本课程的每一单元、每个月都穿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和交流,国外专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国家的学者和高级从业人员,国内专家则是来自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信息量,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扎实、更有目标地学习
本课程以参观、实践为主,讲座也以介绍实际经验为主,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各管理职位的不同职能和分工,在聆听和实践中,在理解、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知识上的空白点和能力上的不足,并面向市场,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实际工作中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引导、指导。
(5)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独立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尤其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特别是小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地看待艺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加入小组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准备汇报材料并最终上台演讲,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检验,其过程需要组员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因此,组员间建立起了默契的配合和深厚的友谊。
(7)培养创新精神
本课程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预习、小组讨论中,常引导学生对当下艺术管理工作或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萌芽。由于是实际发生的问题,而不是课堂教学或案例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工作更加努力,并且通过小规模试点和反馈,让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提高。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也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并培养了创新精神。
(8)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快
通过本课程的愉快合作,上海戏剧学院与一批本地的重要艺术单位和重大艺术活动建立了高效、稳定、持续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互信、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基于这样的交流合作,上海戏剧学院将与这些合作伙伴进一步打造更加长期、稳固、深入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平台,加快并深入产学研合作。同时,通过国际学者与国际艺术管理从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也正与一些欧美艺术机构,尤其是知名剧院、高校达成共识,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国际艺术实践经验的大平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