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黄河岸边的高歌

作者:马晓婷来源:原创日期:2013-10-31人气:1188
 一
河曲位于晋西北,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古相邻,有“鸡鸣三省”之称,是自成一体的黄河文化圈。河曲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十年九旱,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县志有记:“河邑地瘠民贫,力农终岁拮据,仅得一饱,若遇旱年则枵腹而叹。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①正是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人们背井离乡,不得不出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细麻绳绳捆铺盖,两眼流泪走杭盖”,走西口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催生出的产物。河曲民歌道出了这种选择的无奈,《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起起伏伏的大山深沟,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赋予了晋北民众的凝重感;恶劣的自然条件强化了当地民众的生命意识;大自然的多灾多难又使他们易于生情,情感起伏不定。在这里他们艰难求存,“山曲”在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咏叹着人间的离愁别绪、思念期盼。

河曲民歌在当地又称“山曲”。山曲属山歌,顾名思义,山歌就是指在山间、田野、崖畔、场院随时可以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称谓。从分布来看,又有“东山区”(太行山)和“西山区”(吕梁山)之分。河曲民歌属西山区,晋西北黄土高原的空旷雄浑,造就了河曲民歌腔高板稳、曲调粗犷的独特风格,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美感。河曲处于黄土高原,地表黄土裸露,民歌中时有对于黄土、黄沙、黄风的描述:“三春天黄风天天嚎,无根沙蓬往那里抛”“大风刮起黄悠悠沙”“三天刮了十八场风,黄沙土掩得怎安身”“大河流水黄糊糊多”“水刮土坡沟沉沙”,这种对黄土、黄风、黄沙、黄水等意象的记忆是河曲民歌艺术特征的重要符号。
河曲民歌在词曲结构上,多采用上下句体式,每句字数不固定,上下句字数也可不相同,但以七字句为多。韵律上一般也是两句一韵,手法上多用叠音词。如“画眉眉”“羊羔羔”“虎头头”“柔软软”“绒毛毛”“圪溜溜”“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等叠字在歌曲中大量运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河曲民歌多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上句起兴,下句表情,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幅逼真的生活画面,“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调则运用并置、呼应、对比等两句体,富有深刻的美学意味。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
河曲民歌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如“袭人”(指女子漂亮)、“鬼嚼”(指胡说八道)、“大大”(指爸爸)、“黑将”(夜晚)、“门圪牢”(门角落),浓郁的方言使河曲民歌乡土特色更加鲜明。河曲民歌《割莜麦》极好地体现出上述特点:
“哥哥我在那半山坡坡,提留上镰刀,弯下那腰腰,嘶喽嘶喽割莜面呀。小妹妹在那半山腰腰,圪蛋弯弯背个岜岜两手抓抓,石滚珠珠,红指甲甲,手提上篮篮,拿上铲铲,不丢,不丢,不丢不丢不丢,刨山药 咿儿哟 亲亲……”
“提留”是指提着;“圪蛋弯弯”指凸起的土丘;“背个岜岜”指凹下去的低洼地。这些方言土语、叠音词在特定语境下承载着丰富的个体情感,并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融,是认识当地文化、民众感情的重要切入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方言,山歌也会顿然失色。如辛礼生演唱的《眊亲亲》:“走到你家大门口呀,心楚楚(chū)跳呀,脸蛋蛋烧呀,头皮紧个紧呀,腿不像个腿呀,撞(zhàng)了那个哟亲亲。”
歌里“撞”(zhàng音同“帐”)用普通话唱来,虽意思没变,但已失去了乡土的气息味道,且不能完整表达出原曲中所要呈现的细腻情感。因此山西民歌不仅是民众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是现实生活、民风民俗的诗意表达。

河曲民歌所传唱表现的多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特别是其中表现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歌中有食。晋北民众日常饮食多为莜面、豆面、山药蛋等,因此在流传千年的歌中有许多生动反映:“大炖羊肉满锅油”“我炸油糕包白糖”“半碗黄米吃软糕”“半斤莜面推窝窝,人穷也要交哥哥”“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等唱词在当地流传甚广。
晋西北气候寒冷,大红主腰、皮衣、皮裤、皮大衣、红肚兜、坎肩、棉衣等日常服饰在河曲民歌中也常出现,如“油浸皮裤打补丁”“身穿哩皮袄毛朝外”“烂大皮袄捆铺盖”“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羊肚手巾呀歪罩转,又遮荫凉又好看”等。而居住民俗也在河曲民歌中有生动体现,唱到“低头出来低头进”“单手手推开双扇门,炕上睡的个活死人”“中梁上上吊撂不下娘”“十八根柏椽盖平房”“扳住窗棂棂擦窗台,咱瞭哥哥从那里来”,把河曲民居低矮、平顶、窗棂、窗台、双扇门、土炕等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
河曲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作为交通工具。“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二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车后头”。“二套牛车”是指两头牛拉的车,反映出河曲一带贩运货物除了肩挑手扛,也借助手推车和毛驴等工具。
河曲民歌除表现日常生活之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也有着深刻呈现。晋西北缺水常旱,民间求雨也多有歌唱,河曲有用“叫雨杆杆”求雨的,“杆杆本是一根柴,长在灵山黄土崖。叫雨杆杆三尺长,请龙叫雨把雨降”。河曲求雨还有“负荆”求雨方式,《善愚拜水歌》唱道:
“敬上一炉香呵,跪倒在拜水场,可怜旱民遭苦罪呵,身负重刑来赎祸殃。善愚我丧天良,做事情理不当。我犯天神律呵,才遭这旱天长。我求天神爷呀,念民是群氓,自负重刑跪拜香,求神开恩长。阿弥陀佛天神爷呵。敬上二炉香呵!水神爷早开恩呵,快往神瓶里边装呵,普救众生洒细雨呵,阿弥陀佛呵!供上三炉香呵,我肩膀上燃黄香呵,小刀刺骨满肩伤,跪拜水神晒毒阳呵。苦求滴滴佛水来,跪拜三天两夜长呵,阿弥陀佛水龙爷。”
歌中记录了百姓渴求雨水的急切心理,更生动地展示了民众祈雨时虔诚的场景。
河曲民歌还反映了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习俗活动。其中记录最多的是婚俗,因为中国自古家族意识很浓厚,结婚成家是传宗接代的重要仪式。河曲民歌《出嫁歌》从定亲到洞房花烛,依次描绘了当地的婚俗:
“骡轿雇一乘,鼓匠后边跟。二红连响三声,来到娘家门。轿到娘家门,娶戚忙接迎。女儿梳妆齐,盖上埋头红。盖上埋头红送亲绕出门。上轿穿黄鞋,鞋底不粘尘。花轿一起身,鼓乐一齐鸣。绕大街穿人群,娶亲上路程。”
节日民俗在民歌里描写最多的是春节的拜年和元宵节的观灯、社火。“拜年”民歌在山西各地都有流传,内容上都是亲戚间的拜年,折射出浓郁的家族血缘观念。当然也还有表现一些特定的传统节日的民歌,如“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生动再现了农历四月初八老百姓供奉送子奶奶的民俗场景。

河曲民歌中反映最为深沉宏大的社会生活是“走西口”,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以及民国年间陕西、山西等地的大量民众经长城西段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关口出关,徙居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从事农耕与商业经营等活动。走西口带动了蒙汉两族长期的社会交往,造就了河曲民歌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西口文化”的重要因子,在走西口的文化交融中又形成了“二人台”的艺术形式。
河曲民歌对走西口的表现是整体全面的反映。首先,曲中对走西口缘起有所折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岭较多,自然灾害频繁,最突出的就是旱灾。“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宁武《打马茹茹》:“咸丰(那个)登基一十三年整,今年的马茹茹好收成(呀),满坡坡红。天旱(那个)苗黄粮银(那个)重,打不下这马茹茹活不成(呀),真苦情。”1929年河曲旱情是“二州五县跨三省,赤地千里是逃荒人”,还有人与牛马争食情景的描述。可见走西口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是痛苦的离家,是无奈的选择。
其次,还有大量民歌反映了走西口与晋商创业的生活史。《走西口》中生动记录了走西口的遥远路途和艰辛苦难:
“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一路上数不尽艰难种种:小川河,耍一水,拔断儿根;翻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回头看:扔妻子,撇父母,实实惨心!此一去: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竹芨,盖星星,难耐天明;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驼背弯身;进河套,挖大渠,自带囚墩;上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走后营,拉骆驼,自问充军;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遇‘传人’(瘟疫),遭瘟病,九死一生;沙蒿塔,碰土匪,几乎送命。”
《走西口》唱出了西口行的艰辛与苦难,但其背后蕴藏着山西人不畏困难,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从晋商的创业史来看,走西口是山西人对美好未来、发家致富的主动选择。河曲民歌中还有大量作品讲述着旧时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西渡黄河口出外谋生,而家中亲人思念伤痛的故事。“男走了西口女守寡,临死也难到一搭搭”“土地少瘦年年旱,人多事杂过日子难。娃娃后生还有老汉,三亲六眷漫绥远。跑口外求生真可怜,八百里河套葬祖先”。《走西口》中的玉莲“止不住那伤心泪蛋儿蛋一道一道一道往下流”,这不仅仅是新婚的分别,更是对丈夫西口路上九死一生的担忧。因此走西口的实践给了河曲民歌生长壮大的土壤,而千万走西口民众的智慧创造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成为西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