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视域下的三星堆数字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引言
随着科技前沿的快速发展,元宇宙、数据媒体、加密艺术、机器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预示着艺术与科技革命的下一波浪潮即将到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三星堆文化因其独特的青铜艺术风格与神秘的历史底蕴,成为研究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数字化展示设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通过科技艺术的介入,不仅可以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还能进一步深化其内涵表达。这对于推动三星堆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科技艺术的概念及特征
(一)科技艺术的概念
科技艺术是艺术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艺术以及人工智能艺术等多种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先进技术手段与科学思维的结合,推动艺术创作方法的革新,并深入探索科技发展背景下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意义阐释。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艺术创作者逐渐将技术成果融入创作过程,作为媒介与工具,形成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性为显著特征的艺术形态。科技艺术的本质在于跨学科的融合,其特点体现在科学技术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一领域突破了传统艺术媒介的局限性,推动艺术形式从二维平面向动态表达、从静态表现向交互体验的多维扩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艺术创作摆脱了物理空间的制约,还为观众塑造了更加沉浸式的多感官体验场景。这些实践反映了科技艺术在拓展艺术表现边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二)科技艺术的特征
科技艺术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艺术实践形式,其特征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方式的革新,还揭示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 技术驱动的创作方式
科技艺术的核心特征在于以技术为驱动力,将前沿科技作为创作的重要工具与媒介。从早期的视频装置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到当下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与混合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艺术的创作手段随着技术的演进而持续更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显著扩展了艺术的表现力,还推动了创作方式的革命性转型。例如,机器人艺术家Ai-Da通过算法生成艺术品,并结合机器人技术参与艺术创作,其作品《人工智能之神》重新定义了艺术家与工具的关系,同时挑战了传统手工艺术的观念。
2. 多媒介与跨学科融合
科技艺术以多媒介表现和跨学科融合为其显著特质。通过整合影像、声音、装置、算法与网络技术,科技艺术创造了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艺术形式。此外,科技艺术突破了艺术与科学的学科界限,将数学、物理、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知识融入创作实践。例如,爱德华多·卡茨的“荧光兔Alba”以及李山的“南瓜计划”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探索生物艺术的可能性,KUMO的装置作品《心之所响的“土”的音乐》则通过材料科学实现了动态的互动装置。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实现了科学探索与文化表达的双重价值。
3. 互动性与观众参与
互动性是科技艺术的核心特征之一,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和体感设备等技术,科技艺术为观众提供了直接参与作品创作的机会。从简单的鼠标操作到复杂的体感捕捉,观众角色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艺术生成的积极参与者。例如,teamLab的《生命的轨迹—全方位超越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通过动作或情绪反馈直接影响虚拟空间的动态变化,创作痕迹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不仅提升了艺术体验的沉浸感,还模糊了艺术家与观众、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展现了科技艺术在重塑艺术体验方式上的深刻变革。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特征与应用方式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特征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一种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性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的多维性和文化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以下从三个关键特征展开分析:
1. 真实性与可视化的结合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通过三维扫描、建模、全景影像等技术,实现遗产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原,从而保证展示内容的真实性与细节还原。例如,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完成了古城的三维重建,使消失的城市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复活”,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此外,周明全教授团队通过模型空间数据驱动方法,实现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的精准建模,动态呈现了文物修复及历史场景。这种真实性与可视化的结合,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原貌,还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与认知。
2. 交互性与参与感的增强
交互性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VR、AR以及体感捕捉等技术,观众能够以多感官的方式参与文化遗产的探索。例如,三星公司与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开发的Museo Arqueológico Nacional移动应用,利用VR技术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还原,用户可沉浸式体验西班牙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此外,河南博物院结合AI与AR全景技术,打造了数字化展厅,集成了AI数字人讲解、多形式文物互动体验及3D虚拟游览。这种参与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被动观展的方式,还增强了文化遗产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3. 多维传播与普及化的实现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球化传播与教育功能的延展。通过线上虚拟展览、移动端应用及社交媒体平台,文化遗产可以面向更广泛的受众。例如,Google Art Project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技术保存并展示世界知名艺术品,为全球观众提供全天候的数字访问。这种数字化传播还支持多语言、多文化的展示形式,促进了文化的跨地域传播与国际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超越了传统展览的局限,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社会教育与文化生态体系。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方式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的结合,探索出多样化的应用方式,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增强公众的体验与认知。以下概述三种主要应用方式:
1. 虚拟重现与在线展示
虚拟重现技术利用三维建模、全景影像和VR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还原与空间重建,使观众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例如,全景虚拟博物馆使用户可以在线漫游故宫或卢浮宫,详细欣赏建筑与文物的细节。此外,虚拟现实设备能够模拟历史遗址的动态复原场景,如古罗马斗兽场或敦煌壁画,带来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这一展示形式不仅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还为观众提供了便捷的数字访问渠道。
2. 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将虚拟内容叠加在真实环境中,为文化遗产展示赋予动态的交互体验。例如,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观众可通过AR眼镜扫描特定区域,观看遗址的完整复原模型或历史场景的动态重现。此外,AR技术在旅游与教育领域也展现了强大的应用潜力,如实时导览功能和互动式课堂教学。这种交互性不仅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沉浸感,还激发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
3. 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分析
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直观图像的形式呈现复杂历史数据,进一步提升了文化遗产展示的学术性与教育功能。例如,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中,利用AI技术成功实现了“数字重生”。2号青铜神树的残件在虚拟环境中通过AI算法自动拼合,完整呈现了其高2.88米的恢弘结构。这种技术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持,还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认知的全新体验。
三、科技艺术赋能三星堆展示设计策略
(一)地域文化性:数字化孪生与文化符号传承
地域文化性是三星堆展示设计的核心内涵,通过数字化孪生技术,可以高精度复刻三星堆文化遗址和文物,确保文化符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数字化孪生借助三维扫描、建模和纹理捕捉等技术,将青铜器、黄金面具、象牙等标志性文物数字化复制,使其形态、材质和细节得以精准保存与呈现。例如,3D建模技术能够将文物形态转化为数字档案,广泛应用于展示和教育中,为后续研究与创造提供科学依据。文化符号的传承是地域文化性展示的重要任务,三星堆的纵目面具、神树、鸟形纹饰等文化符号,因其鲜明的地域与历史特征,成为数字化呈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光影投影技术,这些符号可以被动态化呈现,例如将纵目面具的造型与工艺制作过程以动画形式表现,或利用AR技术,使观众在真实空间中感受三星堆神树生长的动态视觉体验。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多样化展示,赋予了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和传播方式。
(二)信息叙事性:多维故事构建与沉浸体验
信息叙事性是三星堆展示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旨在通过多维故事构建与沉浸式体验,将历史文化以丰富、生动的形式传递给观众。多维故事构建基于历史事实,结合考古发现与学术推测,通过时间、空间和情感三条叙事轴线,构建可视化的叙事结构。例如,利用分屏投影技术展示三星堆文明从起源到衰落的动态演变。结合实物展陈,通过动态影像演示文物的制作、使用与考古过程,使文物富有叙事性与情境感。沉浸式体验是信息叙事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混合现实(MR)和扩展现实(X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三星堆的历史文化。例如,利用XR技术再现三星堆的古代祭祀仪式,观众可以以“参与者”的视角,感受青铜神树的庄严、面具的神秘以及祭祀音乐的恢弘。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信息叙事的情境感,还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心理距离,使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三)空间艺术性:沉浸式展陈设计与互动空间构建
空间艺术性是三星堆展示设计的物理与感知核心,通过沉浸式展陈设计与互动空间构建,全面提升观众的感官体验与文化感知。沉浸式展陈设计通过多维空间布局与动态表现手法,将展览从传统的静态形式转变为具有叙事性的艺术空间。例如,通过环形投影、地面映射和穹顶显示技术,将三星堆的地理环境、神话传说和祭祀场景生动地视觉化,观众置身展馆,犹如进入立体的时空剧场。此外,动态灯光和音响系统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的多感官体验。互动空间的构建则进一步延伸了空间艺术性。例如,在全息影像展区,观众通过体感捕捉和触控技术,可以触摸虚拟青铜器,缩放或旋转文物细节,甚至触发文物背后故事的动态演示。传感器技术还能实时感知观众的位置与动作,例如在铜神树展区,当观众接近时,树逐渐点亮或发出音效,模拟其“复活”的动态效果。这种互动设计使展览空间成为一个“活”的场景,与观众形成深度互动。
(四)情感共鸣性:交互设计与文化认同塑造
情感共鸣性是三星堆展示设计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通过交互设计与文化认同塑造,可以有效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并引发文化共鸣。交互设计通过多点触控屏幕、语音交互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互动。例如,观众可以选择关注某一件文物,探索其制作工艺与历史背景,甚至通过虚拟导览员参与到三星堆历史的关键场景中。这种设计方式增强了观众与文化内容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的塑造则通过叙事策略与技术手段,将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性呈现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语境中。例如,AI智能讲解系统能够通过多语言沉浸式导览,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诠释三星堆文化的普世价值。此外,通过柔和灯光、背景音乐及动态影像等情感化设计语言,传递三星堆文化的独特意境与历史氛围。这种多层次的情感设计不仅能增强观众对文化内容的认同,还为文化传播与传承注入深刻的情感维度。
结语
三星堆以其独特的青铜艺术风格和神秘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古蜀文明在艺术创造力和文化深度的非凡成就。通过科技艺术与展示设计深度融合,从地域文化性、信息叙事性、空间艺术性和情感共鸣性四个维度出发,探索并构建了三星堆文化数字展示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聚焦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现文物的精准复原,结合沉浸式体验强化历史情境感,并利用交互设计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与情感共鸣,为三星堆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此外,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使三星堆的历史符号和人文内涵能够以现代化、交互式的方式被更广泛地认知与接受。数字化展示方式不仅延续了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也为国际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进一步彰显了三星堆文化在全球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