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及对策
作者:应求上来源:原创日期:2013-12-09人气:1380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初是有内在理由的,如兴趣、爱好。这时人们的行为和认知之间是协调的,并倾向于继续保持行为。但如果出现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等,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地用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来解释行为,相应地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理由,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简单地说,“过度理由效应”就是外在动机,诸如金钱和物质奖励,会减弱一个人的内部动机。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
一、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剖析
1.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现象
现象一: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乐学好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却越来越低。家长、老师用尽表扬、奖励等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似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日趋低落,朝气蓬勃的年龄该有的好奇心、征服欲、兴趣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家长和老师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
现象二:在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上,老师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了很多小红花作为学生答对问题的奖励,课堂气氛在小红花的刺激下渐渐高涨。张伟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举手,在回答正确后开心地从老师手里接过小红花,眉开眼笑地欣赏,欣赏完了再接着听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在他欣赏小红花的时候老师已经讲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点。有时他答对了,老师却忘了奖给他小红花,他很失落地坐下,等待老师的提问。由于他的手举得特别高,老师又一次叫到了他,他很聪明,又答对了。可是老师不知是忘了奖励还是小红花用完了,又没有奖给他。这时,张伟坐不住了:“老师,我的小红花呢?”老师转过身,说:“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的小红花已经用完了,真不好意思。”没等老师说完,张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趴在桌子上做小动作,似乎是对老师说话不算话的无声抗议。
2.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外在的刺激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行为也便减少甚至终止了。
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他们乐学,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好的表现,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进行物质奖励。由此,孩子的学习动机由内在兴趣转移到了外在奖励这个“过度理由”上来。一旦奖励停止,或者他们对这些奖励失去兴趣,他们也就失去了认真学习的理由,失去学习的动机。
和“过度理由效应”有关的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岁的孩子进行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得不到奖励。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自由画画,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小。研究者因此认为,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说明,额外的物质奖励降低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当孩子们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位老人巧妙地利用“过度理由效应”,阻止了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鼓励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奖励或刺激会起与我们的初衷相反的作用;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阻止的,那么,我们给予学生额外的“过度理由”,则可改变这种行为。
一、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剖析
1.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现象
现象一: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乐学好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却越来越低。家长、老师用尽表扬、奖励等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似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日趋低落,朝气蓬勃的年龄该有的好奇心、征服欲、兴趣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家长和老师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
现象二:在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上,老师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了很多小红花作为学生答对问题的奖励,课堂气氛在小红花的刺激下渐渐高涨。张伟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举手,在回答正确后开心地从老师手里接过小红花,眉开眼笑地欣赏,欣赏完了再接着听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在他欣赏小红花的时候老师已经讲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点。有时他答对了,老师却忘了奖给他小红花,他很失落地坐下,等待老师的提问。由于他的手举得特别高,老师又一次叫到了他,他很聪明,又答对了。可是老师不知是忘了奖励还是小红花用完了,又没有奖给他。这时,张伟坐不住了:“老师,我的小红花呢?”老师转过身,说:“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的小红花已经用完了,真不好意思。”没等老师说完,张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趴在桌子上做小动作,似乎是对老师说话不算话的无声抗议。
2.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外在的刺激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行为也便减少甚至终止了。
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他们乐学,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好的表现,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进行物质奖励。由此,孩子的学习动机由内在兴趣转移到了外在奖励这个“过度理由”上来。一旦奖励停止,或者他们对这些奖励失去兴趣,他们也就失去了认真学习的理由,失去学习的动机。
和“过度理由效应”有关的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岁的孩子进行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得不到奖励。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自由画画,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小。研究者因此认为,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说明,额外的物质奖励降低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当孩子们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位老人巧妙地利用“过度理由效应”,阻止了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鼓励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奖励或刺激会起与我们的初衷相反的作用;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阻止的,那么,我们给予学生额外的“过度理由”,则可改变这种行为。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