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传统产业的现状
1.传统产业的基本含义
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相对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使用传统技术规范来解决各种生产问题而形成的产业称为传统产业也叫统工业,它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鼎盛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发展需要,新兴工业不断兴起,发展迅速,如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电子技术、原子能、宇航工业等,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原有的工业结构,使传统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但传统工业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在较短时间内还不可能为新兴工业所取代。通过引入、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传统工业继续发展、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径。在区域工业发展规划中,必须重视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引导,重视其在现代工业结构中的地位与特点,在许多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传统工业仍将是工业发展的主体。
2.开封市传统产业的基本状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封工业企业复兴全局,抓住中原崛起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为抓手,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企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全市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408亿增加到十一五末的930亿,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成功迈上“千亿GDP”新征程,达到1093.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不足150亿增加到十一五末的368亿元,2011年达到453.41亿元,在开封市工业经济体系中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统计表明,十一五末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9%。占据有“半壁江山”还要多,是我市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开封市五大传统产业基本情况表
行业 |
年份 |
工业增加值 (亿元)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利润 (亿元) |
装备制造 |
2005年 |
16.54 |
54.24 |
53.98 |
2.47 |
2010年 |
51.28 |
210.17 |
191.03 |
23.43 | |
年均增长% |
25.4 |
31.3 |
28.8 |
56.8 | |
食品产业 |
2005年 |
24.79 |
48.05 |
46.28 |
2.94 |
2010年 |
44.93 |
196.48 |
168.51 |
23.21 | |
年均增长% |
24.8 |
32.5 |
29.5 |
51.2 | |
纺织服装产业 |
2005年 |
7.98 |
33.06 |
30.61 |
1.75 |
2010年 |
39.95 |
150.07 |
134.73 |
19.82 | |
年均增长% |
38 |
35.3 |
34.5 |
26.4 | |
化工产业 |
2005年 |
12.28 |
41.94 |
44.15 |
1.57 |
2010年 |
27.82 |
130 |
128.03 |
10.52 | |
年均增长% |
18.1 |
25.4 |
23.3 |
46.3 | |
医药产业 |
2005年 |
3.54 |
7.1 |
6.51 |
0.21 |
2010年 |
5.02 |
18.49 |
16.3 |
1.28 | |
年均增长% |
7 |
21.1 |
20.1 |
3.5 | |
2010年合计(亿元) |
—— |
162 |
705.21 |
638.6 |
78.26 |
(资料来源:开封市“十大产业”集群“十二五”发展规划)
3.传统产业对开封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五大传统产业,除医药产业发展缓慢外,其他四个产业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之首的装备制造产业,凭借着产业特色鲜明、关联度高、前景好、链条长、覆盖广、市场需求旺、集群效应明显、吸纳就业多、技术资金密集、效益增长带动快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化工产业随着晋煤、平煤、永煤等煤业集团的进驻,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市实施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食品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充足的农产品、廉价劳动力供给,以及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外地多种优势资本进入我市食品产业,将有效拉动食品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全省新的承接食品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我市纺织产业既靠近原料产区,又能保障要素供给,具备较强的要素和成本竞争优势。随着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解决了我市纺织行业印染瓶颈制约,对于改善全市纺织行业前大后小的突出问题,促进产品向终端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开封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工业产品构成初级产品较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受相关行业和政策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很多,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企业规模较小而散,抗风险能力差,内耗竞争激烈;产业集群集聚度低,规模效益难以彰显;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今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市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有较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竞争战略,为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依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1.面临的发展环境与主要机遇
一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开封将迎来一个突飞猛进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全球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大潮,工业生产的技术与组织方式将围绕知识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两”化融合等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我市工业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三是产业转移继续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我市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有利于我市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五是我市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五大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与平台;六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人民对开封的未来充满信心,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为开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内部条件。
2.面临的困难与重大挑战
一是区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周边地市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趋于强化,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市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延伸度不够,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环境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进入凸显期,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更加突出。四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除,工业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市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与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与产能扩张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工业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到“十二五”及未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将是我市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开封振兴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开封市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
2011年开始付诸实施的《开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对开封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做出了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切合开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通过重点实施 “81333”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市先后下发了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十大产业集群;以及对产业集聚区考核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编制出台了《全开封市“十大产业”集群“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等,这一系列措施的运用已经收到了显著成效:
在政策引导下,特色优势产业、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加快向集聚区汇聚,据统计2012年1-8月,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黄龙产业集聚区、汴东产业集聚区、尉氏县产业集聚区、杞县产业集聚区、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兰考县产业集聚区、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等8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38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7.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占全市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53.3%,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2.2个百分点,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
统计结果表明:开封市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
四、开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在产业集群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全市工业发展趋势看好,但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在如何发展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除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已初具雏形外,其它7个产业集聚区均还处于初创阶段,各产业集聚区的建成区面积占规划区面积比重较小,比重最大的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占到近50%左右,比重最小的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只占到24%。多数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如市汴东产业集聚区因规划区内排水管网、电力、燃气与市政管网不对接,已严重制约了集聚区的发展。另外,产业集聚区在管理体制、建设资金方面存在短板。
2.产业聚集度不高,主导产业缺乏比较优势。截止2012年8月底,全市十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6家,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
3.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缺乏延展性。全市多数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产品单一,结构雷同,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4.产业集群企业规模小,企业成熟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强,集群内部企业关联度不高,同质化竞争明显,还没有开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品尚未完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5.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必要技术支撑。一是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全市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升级换代缓慢。
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仍然不优。目前,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量仍然偏低,十大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产业功能、轻服务功能的问题,缺乏研发机构、试验认证、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金融和信息服务、行业组织等中介服务平台,市场与产业间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
7.人才匮乏,对产业集群发展缺少必要的智力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加之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难以吸纳行业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建设,缺乏人力资源保障,对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严重制约。
五、加快开封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所谓特色主导产业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保持较高增长率、担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重任,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优势比重,能够将其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效果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它既包括传统特色支柱产业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是指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特定地区中,大量的相关企业及服务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聚集起来,形成资金、人员、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相互交换、融合、补充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系统的区域性产业群落。为促进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结合开封市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建议今后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要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要兼顾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价值、供求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破解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问题。要把握好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增加对成长性中小型新兴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利益诱导法则,充分调动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积极性,明确其在产业集群中的位置。要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只有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才可能跟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
3.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择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加强对新兴产发展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不盲目相互攀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选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从产业布局、智力支撑、投融资预算、风险评估、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使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效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新的战略支撑产业。
4.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将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园建立有机对接,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建立研究室和工作站,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打造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比率。
5.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优质的战略投资者,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分散资本运作风险。
6.坚持集约发展,不断提升集群档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按照布局合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原则,因地制宜,坚持“高标准建设特色园区”和“强力度升级已有园区”齐头并进,按照产业布局和集群发展需要,抢抓机遇,坚定不移的推进木业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的开工建设,对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化工等已有产业园区,大力改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整合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7.以产业集聚提升为方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提升产业档次相结合、与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聚集相结合。依托产业集聚区及专业园区大力承接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支撑;积极承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光伏、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弥补短板。编制《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把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管理、品牌与我市区位、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鼓励支持沿海企业在整体搬迁转移过程中实施技术改造,加速更新技术、设备,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8. 全力推进优势资源整合,打造特色“企业航母”。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引导企业抛弃旧有偏见和发展模式,以资产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抱团携手共谋发展。行业协会要主动牵线搭桥积极参与、推动我市行业优势资源整合运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向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向迈进,打造在行业具有“霸主”优势的特色“企业航母”,增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9.实施人才成长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吸纳环境,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专家,同时,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调整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六、结束语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主导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只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契机,按照超前谋划、统筹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理念,利用区域内的优惠政策、发展环境以及优越的人文、生态条件优势,以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开封经济快速崛起。
参考文献:
[1] 高纲彪. “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 郑州大学 2011
[2] 贾霆. 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对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 乔诗莹. 郑州市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D]. 郑州大学 2012
[4] 丁文恩.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策略研究[J]. 前沿. 2011(17)
[5] 乔诗莹. 郑州市工业聚集区现状分析[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5)
[6] 谭力文,李文秀. 基于集群形成机理的产业集群理论评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01)
[7] 姚敏,许红.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及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08(01)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