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纪录片《中国》的创作特色及共情表达探析
纪录片《中国》由湖南卫视、芒果TV和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为两季,这两季内容涵盖了自春秋战国时期至近现代发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播出,这季内容有百家争鸣中思想与文化相互碰撞迸发的花火,也有秦汉时期政治与观念剧变奏响的强音。在第一季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之后,第二季也于2022年2月28日正式播出,其在叙事上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挖掘了自唐朝以来的标志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以及诗意化的影像风格还原了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叙事特色
由于历史事件的特殊性,历史纪录片纪录片无法以正在发生的人或事为表现对象,且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没有办法客观记录为影像资料。因此,对于故事片表达方式的借鉴成为了纪录片得以再现历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自从情景再现、数字特效、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大量应用,历史纪录片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纪录片《中国》正聚集了这些新表现手法,一改传统人文历史题材记录片对于历史故事的泛化表达,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并以古香氤氲、诗情画意的声画语言获得了观众以及业界的一致好评。
故事化叙事风格的趣味性。纪录片故事化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表达展现出人物的真实形象与情感体现,让整个纪录片呈现出一种更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思想体现更为明显的效果。纪录片《中国》普遍应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以大量的情景再现对历史场景进行了深度还原。从春秋时期孔孟之学的诞生,到后世诸子百家在战国风云中纵横捭阖,史书上寥寥几句被搬上荧屏,大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使原本单薄扁平的历史角色富有了充盈的情感表达。两季24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以高度趣味性的内容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影片以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强化事件的核心,使影片充满历史厚重感。又通过人物扮演真实还原了历史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例如、在第一季第七集《南度》中处于穷途末路的王导与司马睿终于下定决心南迁,他们从无到有。在南方盘根交错的世族势力中,王导苦心孤诣为司马睿造势,周旋于各方势力,最终帮助司马睿成就大业。而司马睿也始终不忘王导的扶持之恩,赐其高官厚禄。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君臣佳话。如果不是人物演绎,谁能想到在史书上仅有寥寥几句描写的朝代,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动人的感情与细节。而这些感情与细节,是使纪录片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具有趣味性的重中之重。
纪录片《中国》讲述了这千年来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交替,每一集内容都跌宕起伏、趣味横生,这些被故事化后的历史事件拥有了详实的细节,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生平及其文化思想,以及吸引观众持续观看。这种对历史故事加以浪漫演绎的表现手法,是使《中国》获得高点击量与播放量,并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引发如潮好评的关键原因。
叙事结构的多变性。纪录片虽然与故事片有着真实与虚构的本质差别,但借鉴和采用戏剧化故事策略记录和反映生活是其常用手法。故事化的纪录片素材结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二是组织多个小故事表现一个主题。这一创作方式早在前几年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就有所表现,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纪录片《中国》也沿用了这一创作方式,从整体到局部,在叙事结构上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就整体而言,《中国》上下两季按照线性叙事的逻辑串联整体,每一集内容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影片串联了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朝代,包括秦汉、东晋西晋、唐朝、明清等一直到近现代,中国所有的历史阶段都包含其中。就影片的局部而言,每一集内容又采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有板块式叙事、交叉叙事等方式,在故事的讲述上更加灵活多变。例如,第二季第一集《惊变》采用了交叉叙事的方式,分别讲述李白和杜甫不同的人生境遇,同时他们的故事又与唐朝的气运息息相关。李白代表的是盛唐,此时的国家国泰民安、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与李白截然不同的杜甫,他的一生见证了这个朝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安史之乱过后藩镇割据、战火绵延,整个国家都呈现出衰颓之势。影片是从李白怀才不遇的处境开始讲述,毕竟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李白的才华是锦上添花,而后杜甫缓缓登场,他把求取功名作为人生目标,同时也将李白视作自己的偶像,两个本来平行的人生轨迹在一次巧合中交错,而后故事以杜甫为主导。在他们的故事中,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朝代的繁华与覆灭。
纪录片《中国》的每集内容都采取最合适的叙事方式,虽然每集结构不尽相同,但是线性叙事还是将历史流动的轨迹勾勒出来,在遵循叙事规律的同时,也力求通过多变的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以细腻的情节设计,勾画出自春秋以来,许多有志之士欣然向上的景象。
多视角叙事的震撼感。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叙事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它能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想要打造的那个影像世界,与创作者的心理感知同步。在选择叙事视角方面,纪录片《中国》将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结合。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叙事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俯瞰的姿态洞悉事件发生的始末。在全知视角下,纪录片《中国》里,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政权、文化与经济的纠葛随着历史的流向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更加鲜活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第一季第四集中,李斯洞悉了始皇帝的雄心伟略,知道无论是号令天下还是统一思想,统一文字才是重中之重。解说以全知的语态诉说道:“文字的统一使中国大地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了最稳固的载体。即使演变更迭字形、字义始终规范一致。中国文化能得到长久不断的传承,其中文字的持续稳定意义重大”此时的叙述者以一个后来人的姿态赞颂着文字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内视角叙事,即故事被故事之中的人叙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与其同喜同悲。第一季第二集《众声》,以庄子第一人称自述的寓言故事作为开端,缓缓的揭开了那个时代的序幕,伴随着寓言故事的结束一个众声喧嚣的时代缓缓到来。纪录片《中国》的多叙事视角不仅能够增加故事的观赏性,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并且多叙事视角结合镜头语言、悬疑设置以及拍摄技巧等也强化了故事的讲述效果。
视听表达
纪录片《中国》有效的将解说和画面结合,诉说婉转动人的历史故事。镜头语言、声音语言和文本语言是三个纪录片实现叙事的必备要素,共同协作最终构成纪录片的完整叙事。在本片中,周涛和何炅担任解说,周涛的声音婉转动人,充满古典韵味。何炅的声音亲切自然,和观众之间没有距离感。他们的声音和韵味雅致的解说词相结合,为观众描绘动人的历史故事。除了解说,《中国》的画面语言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式审美,诗意化的画面表达,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韵味雅致的解说。纪录片的解说是影片画面之外的“第二个画面”,它以优美的嗓音为介质,通过或抽象、或具体的描述为观众创造出一个脑海中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影片画面交相呼应,引导着观众在脑海中构筑一个生动的意象,具体的画面内容与想象中的意象空间相结合,就形成了纪录片的内容表达。纪录片《中国》的解说词文采斐然、余韵悠长,对于影片中历史内涵和人文情怀的表达起着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讲述历史的纪录片,《中国》的解说词也必须要时时刻刻传达出具有东方特点的韵味美。首先是对仗工整的韵味美,对仗也被称为排偶,采用上下两句相同的句式,将有相似或者相对内涵的词语放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句子就会呈现出相互对称的样式。这种样式在我古代诗词中广泛运用,显示出强烈的中国传统美感。譬如第二集第一集《惊变》,解说词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评价是:“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这句话言简意赅的表达了两个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一个是诗酒风流的浪漫派,另一个是忧国忧民的现实派。
除了借鉴诗词的创作技巧之外,《中国》还巧用留白,渲染出整个影片的意境之美。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中常用的创作手法,是使画面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下想象的空间。在纪录片《中国》中,画面的留白和解说词的留白相呼应,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比如在讲到马嵬坡之变这段历史时的解说词是:“这原本是多么美妙的光景啊,江山无限,情爱无限。但她却要带着巨大的震惊和无奈,永远离去。她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辩解和后悔。一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一去不返。”此时的画面里,一片荒芜的山丘中风声猎猎,官兵注视着他们的贵妃娘娘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注定灭亡的命运。临行前,她再次回眸,似有不甘,但更多的是对这个盛世落幕的无奈。画面配合解说慢慢暗淡,给观众留足空间去感慨一代佳人的悲惨命运和一个时代的荒唐落幕。
具有东方美学的画面语言。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再现的对象远离现实世界的时间维度,因此刻画的重心不在其“形”,而在于精神风貌的写意化表现。在这一点上,纪录片与古典美学具有相通性。纪录片《中国》的画面表达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古典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影片诗意化的场景构建、内敛含蓄的画面留白以及古朴的影调。
《中国》在场景构建上力求做到古色古韵,将诗词中或清新简洁、或华丽绚烂的场景还原到荧屏之上。在《春秋》这集内容里,孔子带领众弟子游历各国传授自己的政治见地,此时的他们“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虽然处处碰壁,但是呼朋引伴好不快活。在《南度》这集中王导和司马睿告别混乱的北方,怀揣着雄心壮志一路往南,两岸连绵的山峰郁郁青青一眼望不到头,就如同李白在诗中形容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场景将那些充满想象力里的诗句运用其中,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内敛含蓄的画面留白是东方美学独有的特色,画面的留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比如在《洪流》一集中,学成归来的李斯意识到这个天下最终的走向一定是统一而非分散。画面中他持剑站在树下,狂风卷动树叶哗哗作响,如同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如李斯内心的惊涛骇浪。一个统一的时代注定到来。此时的留白构图刚好为观众留下感慨和疑惑的空间。
《中国》在影调的选择上也力求凸显出中国审美。中国传统色彩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这些色彩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视觉感受。影片中运用的色彩大致分为绿色系和棕色系。棕色系的画面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一个又一个的镜头掠过,如同在翻看一本古老的典籍,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绿色代表着宁静与新生,在《中国》中每次出现绿色系画面都代表着欣然向上的局面。比如在《季风》一集中,徐一夔像是那个时代的照相机,他写下的《始丰稿》记录下了资本主义最早的萌芽,同时他也像和风细雨一样穿梭于教室与街市之间,为杭州的学子授业解惑。这段内容中,繁荣的市场催生出资本主义,在世人多崇尚八股文的社会风气中,依然有许多像徐一夔一样的人把道德看得比升官发财更重要。这种欣然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绿色系的画面交相呼应,加强了主题表达也激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
共情表达
《中国》梳理了自春秋以来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以代表性的人物和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还原了中华民族一路以来的成长与变化。
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构建。《中国》以著名历史人物作为主角的故事讲述方式,可以轻易的唤起观众对于历史的记忆,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对于历史故事的动情讲述也有利于帮助观众建立起家国情怀。比如第一季第二集《众声》,讲述了战火纷飞的社会背景下,多种思想成果百花齐放,不同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在这集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殚精竭虑斡旋于楚宋两国之间的墨子,以身作则的践行着他“兼爱、非攻”的政治观念;也能看到大思想家孟子满怀抱负游走于各国之间却始终壮志难酬;还能看到道家始祖庄周用浅显生动的寓言故事诉说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在影片中,这些人似乎不再是记载于史书里高不可攀的伟人,而是跟随着时代跌跌撞撞向前的普通人。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沉浸式感受人物的困境与抱负,并跟随着人物的命运同喜同悲。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国》对历史故事的描述真挚动人,对历史场景的表现美轮美奂。唤醒中国观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激发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历史和现实跨时空对话。历史本身无法割裂过去、当下和未来,历史的背后必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价值诉求、情感理念,并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映射、思考与指导,而从更宏观的意义上也在传播、展示、表达特定人、组织、区域、国家的精神与形象。作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民族,许多传承千年的思想文化精华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创作者选取这些思想,讲述其萌芽、发展、鼎盛、衰落的全过程,让观众代入其中,从而更深刻了解这些文化的精髓。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观点沿用至今并且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烙印。这些在现代社会依旧熠熠生辉的文化精华,让观众看到了过去与现在似乎隔着历史的长河挥手致谢。一方感谢其思想经过岁月的蹉跎依旧超前先进,另一方感谢这些古老的思想观念依旧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光发热。
结语
纪录片《中国》回望历史长河中代表性的瞬间,以其创新的叙事技巧、精美的视听风格以及动人的共情表达向观众们传达着中华审美和中式情怀。摒弃传统说教式记录风格,在别具一格的历史表达当中,引导观众见证瞬间、贴近感受历史脉搏。同时,影片通过共情表达,建立起家国情怀,引导观众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该片对于历史故事的创新表达,对于以后的纪录片创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