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运用与实践

作者:黄艳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1-12人气:530

一、壮族的文化背景

壮族的得名来自壮族人自称的汉字音译,多数壮族人自称布壮,故称壮族。布”在壮语中的意思是指某个人的意思。“布壮”顾名思义就是壮族人的意思。除了“布壮”以外,壮族还有其他20多个自称,如:布央、布越、布敏等等。大致来看,壮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简称“北壮”与“南壮”。“北壮”从内容上看有劳动类、爱情类、仪式类、历史传说类等等。多在野外或歌圩场上即兴对唱。“南壮”大多数方言区壮族群众称民歌为“诗”,或“西”“虽”等等。主要流行于德保、那坡、靖西、宁明等地。“诗”多为七言体,一般每两句一节,节数不定,大都押腰脚韵,每两节的偶数句同时又互押脚韵。广西那坡的壮族民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人民的唱歌习俗早在岩居穴处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形成了。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在很多壮族地区,人们喜爱的歌与岩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朝里乡的壮族群众都要举办盛大的歌圩,当地壮族人民将这个歌圩称为“吼敢”。“吼”是进的意思,“敢”是岩洞的意思,“吼敢”即进岩洞。由此可知,壮族先民们最开始是在岩洞里聚众唱歌。先民们在走出岩洞筑屋定居之后,聚众唱歌的习俗并没有消失。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人们会回到岩洞里,围在大火旁堆对唱,以重温曾经的美好生活记忆。即使到了后来旷野逐渐取代岩洞成为新的唱歌场所,先民们也依然没有舍弃“吼敢”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给后世子孙保留了一把通向民族灵魂最深处的钥匙。

2006年,由南宁市牵头申报的“壮族歌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当时的武鸣县申报的“‘三月三’歌圩”入选广西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鉴于三月三已经成为覆盖全国各地的全民性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俗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经过调查还发现在600多个壮族歌圩点中,有90个是在农历三月三举办歌节的,可见农历三月三是壮族民众最为重要的聚会唱歌的日子。在广西,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群众的节日,同时还是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么佬族,毛南族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与歌圩密不可分,比如南宁市武鸣区(武鸣于2016年正式撤县设区)的壮族三月三歌圩就是典型代表,如今已是当地最为著名的文化品牌之一。从2003年开始,为了打造壮族歌圩文化品牌,武鸣县将活动名称改为“中国壮乡三月三歌节”。每年继续通过举办对歌,赛歌等活动来促进经贸的交流与合作。之后,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名声日益隆重,其中以大明山歌曲最具代表性。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

广西民歌经过千百年的流变融合逐渐形成了两个比较大的体系一个是以壮族民歌为代表的土生土长的本土民歌体系另一个是以桂柳话民歌平话民歌白话民歌家民歌等为代表的汉文化与其他居民族文化相交融孕育而出的汉族民歌体系。本土民歌主要是少数民族民歌包括很早就迁徙到广西的瑶族苗族等民族的民歌这些民族的文化生态早已经和广西风物融为一体因此他们的民歌同样散发出原汁原味的广西风土气息少数民族民歌承天地之灵气,得山水之精华,有着自己特色鲜明的韵味和悠远深邃的意境。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以下创新点

1.多样的曲调

广西壮族民歌拥有各种各样的曲调,旋律丰富多样。有的曲调悠扬婉转,如马山三声部,三个声部的错落演唱,丰富广西民歌的种类;大新高腔,辽阔的腔调与音域,体现出嘹亮的曲调。这些多样的曲调展现了壮族民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2.独特的嗓音技巧

壮族民歌的演唱方式独特,以其浑厚、宽广的嗓音而著称。演唱者可以通过切分声腔、揉捻音色等技巧,使得歌声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内容丰富的歌词

壮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生活百态、家族情感、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歌词中常常融入了壮族民族特有的词语和典故,使得歌曲更加贴近生活,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4.独特的演唱形式

壮族民歌在演唱形式上独具一格。除了独唱外,还有对唱、组唱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壮族民族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和声、对答等形式,与观众产生互动,增加了演唱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5.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广西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壮族人民的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广西壮族民歌的演唱和传承,壮族文化得以传承并得以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壮族民族的独特魅力。

6.壮族民歌的句式

一般分为五言四句,七言五句,等结构,歌词韵律比较有特色。如:脚韵、头脚韵、腰脚韵、自由韵等等,最具有特色的是腰脚韵。腰脚韵中的“脚”指的是每句歌词中的最后一个字。以四句体的壮族民歌为例,大多数是一、三、四句或二四句脚韵,有部分是自由韵或全押韵。壮族民歌的旋律进行以同音反复和级进比较普遍,也有四度、五度的跳进,六度-八度音程的上下大跳进行也时有出现。

以上创新点使得广西壮族民歌在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高校中的声乐教学与实践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均衡,发展时间较短,招生时面临一定压力,教师工资发放不按时,导致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团队尚未充分完善和磨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声乐基础较差,给原本就年轻的教师队伍带来挑战。因声乐小课课程的特殊性,许多院校采用一对一上课、小组课或者集体大课等教学模式,但忽视了学生进校时候的入学基础差异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授课,难以兼顾每个学生,影响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沿袭了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往往侧重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审美情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中的民族唱法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承载着民族独特的音乐宝库和文化精髓在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除了传授技能教学只外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声乐中的民族唱法,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另外,民族唱法具有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曲目和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唱法,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民族唱法在传承中会不断的相互学习,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吸收其他民族音乐形式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声乐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民族唱法的创新之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唱法的创新也有助于推动广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声乐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声乐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广西民歌中的唱法

广西少数民族擅长运用高音区的假声进行演唱,即“高腔唱法”。这种唱法将声音的起点位置放得很高,声音从硬腭后鼻处发出,后咽腔着力,使声音结实响亮,特别是在山野中演唱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例如,百色地区的壮族山歌的“高腔唱法”就是其典型代表。演唱注重腔体的共鸣,多运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振动。同时,也运用头腔、胸腔的共鸣,使声音宽厚宏大。在唱高音时利用头腔共鸣来表达高昂激越的感情,唱低音区时则需要胸腔共鸣,共鸣的运用与音量、音色、咬字和声区都有着密切关系。

以广西百色田林地区民歌《请月娘》为例,此首民歌是田林地区的“定安调”此首歌曲共14小节。混合拍子,非方整性结构、三句类、五声音阶结构,四音列。

第一句(1-3)小节,从商音开始,由长音的持续加上前倚音的装饰,到第2小节的属音的长音持续。第3小节节奏较前两小节变密集羽音开始。歌词部分是以送声为主,突出月娘两个字。第二句(4-8)小节,是第一句的扩展延伸。第5小节是第4小节的扩展,第6小节节奏的紧促是此首歌曲的关键,第7-8小节是第一句的变化再现。歌词中体现出了月娘来,请月娘的意思。第三句是全曲的总结,是前面两句的结合。使此首歌曲在徵音上结束。

六、广西民歌的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广西作为“民歌之乡”,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可以编撰适合教学的本土民歌教材,将广西民族唱法融入其中这些教材应包含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民歌曲目,以及相关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要求。除了新编教材外,还可以引入经典的广西民歌曲目作为教学素材,如壮族的山歌、小调等。这些曲目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能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广西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讲解理论知识外,还应安排大量的时间来给学生自行实践练习并做好跟踪,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此外,可以尝试将广西民族唱法与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如编排具有广西特色的声乐舞蹈节目或声乐戏剧片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广西民族唱法的特点和技巧。

综上所述,广西民歌唱法的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演唱技巧训练、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培养以及实践活动与展示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为传承和弘扬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