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到舞台:挖掘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创作实践
舞蹈影像是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的交叉学科,影像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舞蹈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舞蹈艺术家的优美舞姿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对于舞蹈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舞蹈影像传媒与传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普通人通过智能手机拍摄也可以将舞蹈影像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对于深入挖掘我国乡村地区的舞蹈艺术文化、激发乡村活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时代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要题材的舞蹈影像创作与传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本概述
1.1舞蹈影像的概念界定
舞蹈影像艺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舞蹈表演形式,其更像是一种身体语言与信息技术的跨界对话。最早的舞蹈影像主要是由舞蹈艺术家们通过摄像机将自己的舞蹈作品进行拍摄和记录,再通过电视媒体进行大范围的传播,自此,舞蹈影像便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例如,早期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等就拍摄了如《宝莲灯》《东方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舞剧电影,这是我国舞蹈影像艺术发展的开端。随着影像技术逐渐成熟,舞蹈电影、舞蹈纪录片等多元化舞蹈影像内容出现在大众眼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舞蹈艺术行业的发展。其后,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舞蹈影像的创作不仅突破了传统舞蹈艺术在时空上的局限性,其创作主体也逐渐开始由专业人士向社会民众蔓延,这为我国乡村舞蹈影像的创作与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舞蹈影像的类型
总体而言,传统舞蹈影像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舞蹈电影、录像舞蹈和电视舞蹈。其中舞蹈电影又可以分为歌舞片、纪录片和舞蹈动画三种形式。如歌舞片《爱乐之城》、舞蹈纪录片《西南高原的春天》等等;录像舞蹈也可以按照创作的方式划分为真实的舞蹈动作记录、为镜头而创作的或者根据镜头将原舞蹈进行改编的三种形式,如《红色娘子军》便是通过镜头将真实的舞蹈表演进行记录。电视舞蹈则可以按照节目的形式进行划分。例如,我国的电视舞蹈可以分为舞蹈真人秀、舞蹈比赛、剧场舞蹈转播三种类别。
2.新时代舞蹈影像创作的基本特点
舞蹈影像艺术是在舞蹈艺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传统舞蹈艺术对于时空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特定的舞台、灯光效果之下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表演效果。但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舞蹈影像创作不仅打破了传统舞蹈艺术表演在时空上的局限性,而且在表演的形式、内容上也更加灵活多样。总体来看,新时代舞蹈影像创作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2.1创作群体:大众化
舞蹈表演自产生之日起便承担着互动娱乐、传递情感、强身健体的重要功能。以往,舞蹈影像创作的主体主要是来源于专业的舞蹈演员,其通过镜头将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记录,并放置在公众平台之中,可以有效促进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推广。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舞蹈影像录制的成本也快速下降,普通的社会民众也能够通过手机摄像头将自己看到的舞蹈表演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促使舞蹈影像创作的主体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重要转变。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这种以社群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社交平台其传播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由“音乐+视频+文字”构成,这与舞蹈影像创作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也使得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新时代舞蹈影像创作的重要阵地,而依靠短视频平台的大量用户群体,舞蹈影像创作的群体也实现了快速普及,涉及到了青年学生、自媒体人、医生护士、都市白领等各个群体。
2.2表现形式:通俗化
以往,舞蹈影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舞蹈演员与背景音乐构成,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神态以及背景音乐的婉转变化来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再通过专业化的剪辑将舞蹈艺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委婉含蓄的,需要欣赏者仔细品味才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情感。而在新时代,舞蹈影像的表现形式更加通俗化,无论是背景音乐、演员动作神态、字幕、特效添加等都较为简单,使人们能够直接理解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剪辑方式为例,传统的舞蹈影像作品剪辑往往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细致化的处理,通过镜头的拉伸、平移、放大、转换等,才能将一部舞蹈作品完整呈现。而通过分析新时代舞蹈影像视频资料发现,社会大众往往采用的是“一镜到底”的剪辑方式,整体内容较短,便于人们理解其中的情感。
2.3内容风格:主题化
在新时代,舞蹈影像视频也呈现出了主题鲜明、内容多元的特点。例如,在全民抗疫期间,出现了大批以传递社会正能量、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手势舞蹈,简单易学,实现了快速传播。再例如,以分享普通社会民众休闲娱乐生活的广场舞,其动感节奏的音乐加上简单、有规律的舞蹈动作,通过网络实现了广泛传播。再以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影像视频为例,这种视频主要是取自民间,表演者多为当地的百姓,在特殊的节日庆典如庙会、新年等等,身着特色的服饰进行表演,其风格特色十分鲜明,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3.基于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创作实例分析—以陕北秧歌为例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文化、艺术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舞蹈影像视频创作也成为了新时代舞蹈影像艺术创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将以陕北秧歌为例,对新时代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舞蹈影像创作进行分析。
3.1舞蹈主题
陕北秧歌是北方四大秧歌之一,其主要发源地是在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等在内的25个县区,干旱少雨,多风沙天气,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陕北地区产生了“通讯靠吼、娱乐靠扭”的说法。同时,陕北秧歌作为陕北地区人们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其舞蹈主题风格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例如,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工作者们加快了对于陕北秧歌的改造,使之成为了反映革命斗争、生产斗争的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建设初期,著名的作曲家马克先生、赵树理先生也曾经为《夫妻识字》《白毛女》《南泥湾》《小二黑结婚》等秧歌剧进行编曲、填词、编排内容。这些秧歌剧后来也已改编成为舞蹈影像作品,实现了广泛传播。这一时期陕北秧歌剧的主题思想是拥军、拥政、爱民以及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新面貌。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陕北秧歌剧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作品为例,其在正式演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仅在各地进行表演,其相关视频还在优酷、腾讯、抖音等多个视频平台进行播放。这一时期陕北秧歌的创作主题主要是以反映陕北地区的乡土风情、展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赞扬伟大的黄河精神为主。
3.2舞蹈内容
从当前关于陕北秧歌舞蹈影像作品来看,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节日庆典为背景的集体性秧歌舞蹈活动,其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在视频拍摄中还伴有舞狮、竹灯、旱船、跑驴等社火节日。这类舞蹈内容的创作主体一般是由普通的社会群众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拍摄分享,内容较短,拍摄较为随意;另一类则是由专业的影像拍摄团队对《挂红灯》《兄妹开荒》《道情》等专业秧歌剧进行拍摄记录,并投放到社交平台中进行传播。
3.3感情表达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歌舞活动,在情感表达上较为直接、情绪欢快奔放。以《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秧歌作品为例,其主要是以男女爱情为主线,以乡土风情和当代意识为建构,用乐观、健康、诙谐的编剧风格来演绎陕北地区的爱情故事。并且,在这部舞蹈作品中,还融入了陕北信天游,通过演员高亢、直白、嘹亮的嗓音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强烈情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再以普通民众通过短视频分享的秧歌舞活动视频来看,其情感表达主要是依靠节日庆典氛围进行烘托。一般而言,这类影像视频中除专业的秧歌舞团队表演之外,还有气压的锣鼓乐器作为伴奏,可以呈现出一派欢快、愉悦的节日氛围,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陕北地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4价值意义
实质上,舞蹈影像创作就是将舞蹈艺术表演通过影像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分享。在新时代,以陕北秧歌为主体内容的舞蹈影像创作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我国乡村文化的活力、展现乡村美好生活新面貌,还能够进一步加强陕北秧歌舞蹈艺术的传播影响力,对于促进我国的舞蹈艺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挖掘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创作实践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乡村生活美学、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展现乡村美好生活新面貌是对于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舞蹈影像创作的新要求。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挖掘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创作路径进行探索。
4.1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是挖掘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创作的重要原则。仍以《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作品为例,其导演和编剧正是在充分挖掘了陕北地区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无论是其中的背景陈设、舞蹈演员、台词对话、配音配乐都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区文化特色。可见,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题进行舞蹈影像创作实践时,只有深入挖掘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内涵,才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题的舞蹈影像视频的传播影响力。具体来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环境的影响,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题进行舞蹈影像作品创作时,可以以我国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如苗族的芦笙舞、湘西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娱神舞、傣族的孔雀舞、大象舞等进行舞蹈影像视频的创作,能够有效展现我国丰富璀璨的舞蹈艺术魅力。另外,还可以以乡村文化精神为切入点进行影像创作。例如,2018年全国村晚舞蹈《丰收》便是以展现乡村文化精神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状态为主进行创作,显著增强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乡村群众的幸福感。
4.2调动社会群体广泛参与
通过舞蹈影像视频的形式,能够有效激发乡村舞蹈文化的活力。以短视频为例,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要题材的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主体主要是乡村群众,其对于乡村文化有着深刻地了解。因此,要想全方位展现乡村生活美学价值,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群体主动参与到关于乡村生活美学的舞蹈影像视频创作中。具体来说,短视频平台可以通过举办乡村舞蹈视频大赛的形式,鼓励乡村群众拍摄主题内容风格多样的乡村舞蹈短视频,并从创作主题、内容形式、风格特色、剪辑手法、配音配乐等多个方面进行评选,提升社会群体的创作参与力度,这有助于有效增强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题的舞蹈短视频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
4.3创新舞蹈影像表现形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舞蹈影像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以2021年春晚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为例,其改编自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其在“影像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舞蹈内容,创新性地运用了数字化技术构建了包括文物展览、山水画卷在内的一系列虚拟场景,并结合灯光舞台实景组成了一个横跨虚实场景的舞蹈景象,使得舞蹈演员能够在虚拟场景中实现“自由穿梭”,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针对以乡村生活美学为主题的舞蹈影像作品创作,可以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束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舞蹈场景的随意拼接和切换,进而使原本舞蹈作品中的内隐情感可以在场景的烘托下得以外化,从而提升舞蹈影像作品的感染力。
4.4提高创作群体艺术素养
在新时代,以乡村生活美学为题材的舞蹈影像作品的创作主体除专业人员之外,更多的是农村的社会大众,其虽然对乡村舞蹈艺术有着深刻的了解,但是拍摄技巧、镜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却不足。因此,要想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就应该提升广大农村创作群体的艺术素养,使其能够通过镜头从多个方面展现乡村舞蹈艺术的魅力。为此,短视频平台可以积极加强舞蹈视频、剪辑、字幕配乐讲解视频的推广,或者邀请专业的舞蹈影像创作人员通过直播的形式与广大创作群体进行互动交流,向广大创作群体分享拍摄技巧和自己的创作经验,不断提升农村创作主体的创作能力。另外,通过对互联网乡村舞蹈影像视频资源进行整理,并开发关于舞蹈影像视频创作的相关课程,将其积极投放到各大社交平台、学习平台之中,可以有效拓展乡村舞蹈影像创作群体的知识面,使其了解更多的舞蹈影像视频创作、剪辑技巧,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乡村舞蹈影像视频创作群体的艺术素养。
5.总结
综上所述,以舞蹈影像创作的形式深挖乡村生活美学、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以乡村生活美学为题材的舞蹈影像视频创作中,应该把握好新时代发展之下舞蹈影像视频多元化、主体化、大众化的重要趋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调动广大乡村群体参与,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舞蹈影像创作的形式,提高创作群体的艺术素养,从而有效提升我国以乡村生活美学为题材的舞蹈影像视频质量,促进我国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