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结构的中国古典舞女性角色塑造研究
在现有的古典舞舞蹈作品中,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有许多,编导可以选择激发和引导演员通过自身肢体将脑中的意像展现出来;亦或者通过编导和演员对于事物的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所思所感,通过情感的抒发触及观者的内心。角色丰富多样,不同的塑造方法和表现形式都会产生风格迥异、极具特点的女性角色,经验不同所获取的素材也不同。不同题材的舞蹈对这种具有差异性的女性角色塑造充满着探索。创造出具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女性角色是编导和演员所热切追求的,而作品中情感迸发恰当的女性角色可以协助舞蹈表演者在表现不同题材的作品时,运用自身意识与肢体的有效结合,更为精准的展现出作品中女性角色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潜在的深化意义。本文将通过论述情感结构和舞蹈三要素,从情感社会学、心理社会学、舞蹈意境等多重角度出发,阐述经典古典舞作品中悬殊显明的女性角色,从而表现出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
1.情感结构的内涵与意义
“情感结构”一词是隶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它作为社会情感心理学的一环,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情感结构”始终是处于一种“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是一种在特殊时间地点下对生活特质的感受,也是一种特殊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乔纳森·特纳与简·斯戴兹合著的《情感社会学》中指出,情感先天存在着社会文化属性和生物属性,包含文化建构、生物、认知三种成分,情感则是“文化、社会结构、认知和生物力量冗杂相交作用下的结果”。情感结构和“感觉结构”“感受结构”“感知结构”是都是对于人们对于客观事实进行主观能动观察的立场和角度,反观于舞蹈表演,情感结构的有力加持,使舞蹈表演得以广泛流传,也进一步突显出舞蹈艺术工作者在表达自己对艺术创作表演以及文化思想传播的独有感受。。
情感结构中所包含的音乐舞蹈结构这一环表现出,在研究舞蹈中所包含的情感结构时,最难的就是从感受方面把握生活的特性。对比简单与复杂的舞蹈,二者的动作、音乐、布局都具有较大的反差,因而情感表达与情感结构设计上也会出现差异。群众舞蹈在动作设计、情感表达上相对更加简明单一;表演性舞蹈则更为丰富饱满,情感结构布局也较之繁复。由此可见,情感结构的运用与变化最为明显的体现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它只有通过艺术作品本身的经验才能够被认识,也只有在运用合适的布局规划和艺术表现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清晰表达,否则无法清晰地表达人们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因此艺术家们要竭力的去寻找可以准确表达人们内心真情实感的艺术形式,由此才能与时俱进地创作出更富时代特色的作品,加强整个舞蹈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2.情感结构与古典舞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
2.1情感社会学的角度——辅车相依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情感社会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情感社会学认为,“情感”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情感立足于社会结构中,并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中得以体现。情感与社会是密切关联的,情感是个体进行社会实践的动力因素之一,在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社会行动等社会过程之中,“社会何以可能”是情感社会学对情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依据。情感社会学与舞蹈二者是有着并行不悖的关联。一方面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加持于舞蹈作品中,可以增添舞蹈的情感表达、增强了人物角色的可塑性;另一方面,舞蹈作为一门通过肢体传达人物所思所想的艺术,可以使情感社会学不仅仅拘泥于理论,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来使其更加鲜活。
2.2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表里相依
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交互影响中的行为和心理发生及变化规律。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心理学其实也是一种方法,是钻研艺术创作及艺术观赏历程的心境变化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许多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可以激发观众的审美共鸣、情感共振以及心理启示。观众可以通过女舞者的表演来理解和体验这些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触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编导将剧中悲惨命运中的女性心路历程的刻画的颇有层次,尤其是对二姨太的刻画,让人气愤而又怜悯,其在院中争宠献媚又揭发两情相悦的爱情,都是一种反面的形象,而在不得宠幸而发疯触犯家规后受到牢狱之灾,又让人不免想象其平时只是为了得到老爷的爱,而无数个孤独的日日夜夜却作育了她歪曲的心理。而在究查其本质时,也不难发现其也是单纯地渴求得到爱的人罢了。二姨太这一人物的塑造,很好地展现了“可恨之人”身上的“可怜之处”,塑造出了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人物心理,让观者不断徜徉于角色的心理空间中,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
2.3舞蹈本体论的角度——互为依存
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在《舞蹈学导论》一书中提出 :“舞蹈本体论既承认人体是包含身心两大部分,那它的社会属性就必须得到承认。而本体论的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即事物的本原。在本世纪本体论被运用于舞蹈领域中。舞蹈的特殊性在于她是一门视听动觉同时调动的艺术,她与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抒发休戚与共,无论是编创、表演还是教学,我们都无法脱离本体,因此在创作和塑造角色之前,我们要将情感结构分解-重构-加工,在塑造女性角色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且需要进一步的联系社会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加鲜活生动的人物角色。舞蹈本体论的产生使得编导和演员在对人物角色塑造上有更深的见解,将自己的肢体和思想比作成独立而富有灵魂的存在,使其在角色塑造中不仅仅局限于肢体动作的表达,而是加上有意识的感知与有节奏的身体动作相结合,使观者和演员体会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不只在运动肉体生命,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的运动。
3.古典舞女性角色塑造中的情感结构表现
3.1以《罗敷行》为例通过故事情感塑造女性角色
舞蹈作品中借助故事情感来塑造人物角色可以使观众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而生活化动作则是一个有力的桥梁,搭建起观众与角色的联系,使其能够关注到故事情感的细节之中。舞蹈《罗敷行》中在提篮漫步往前走的动态舞姿表现出女子采桑时的生动体验,映射出秦罗敷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舞蹈中技巧大跳的加持,也进一步体现秦罗敷劳作时的愉悦心情。舞蹈的结尾处舞者通过“翻身亮相定点”,把整个画面结束在美好农家生活的画面之中,从而将观众牵引进了故事主人公采桑的故事情景之中,给予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画面的动静结合,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舞蹈中所刻画的农家少女罗敷采桑时的神情动态,仿佛也将观众带入了她手提竹篮徜徉于诗情画意那般故事之中。也将故事人物那种开心愉悦的心情带给了欣赏着和表演者,秦罗敷这一淳朴少女的形象,运用极具生活化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舞姿、朴素的服饰道具塑造出这一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3.2以《春闺梦》为例通过面部神情塑造女性角色
舞蹈《春闺梦》中舞者通过丰富的面部神情,将一位妙龄少女渴望获得美好爱情的悸动之情展现出来,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的生动表现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伴随着激情欢快的音乐节奏,舞者以“S”型花梆步映入观众的眼帘,传递给观众一个活泼巧玲的女子形象,舞者愉悦的面部表情及眼神也逐渐在遇到心上人时转而变成“偷瞄”和“直视”,表现出内心的欢悦与害羞。女子双手掩面,左右的探头偷看,配合脚下的“小跳步”和“踏步蹲”,将那般羞涩悸动感展现的恰到好处。与完全探出时的眼神充满爱慕与惊喜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者无不沉醉于舞者所创造的舞蹈情境之中。在我们塑造古典舞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人物性格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我们需要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下来的一环,根据舞蹈编导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创作规律以及意像去结合所需的创作风格特征,再通过人物性格、人物服装、人物道具多方面来展示人物的形象,由此增加古典舞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春闺梦》借助中国古典舞中的四大审美要素“形神劲律”塑造出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被拉入所设情景之中,与演员共享这一愉悦之情,也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的精髓体现出来,具有深远意义。
3.3以《点绛唇》为例通过情感推动塑造女性角色
《点绛唇》这一经典的古典舞女子独舞,是借助情绪来推动剧情走向的舞蹈,将“情”横贯于整个舞蹈,“对镜梳妆”的动作赋予了一种女为悦已者容之情。精致的梳妆打扮是为了让最完美的自已与夫君的相见。那周而复始的回眸凝睇,满怀期待,从青春年少待至年华逝去,她次次的失落心碎,都未能等到意中人归来,最后仅剩不安与失措,但她依然残留着一丝希望……情感有力表现了女子的心理活动。“等待”贯穿了她的一生,她的爱与怨、盼与望,皆湮没于一世。她无尽等待的那一丝希望直至最后也未曾被磨灭,道具镜子的运用似乎也被赋予了灵魂,其内心情感外化、肢体动作表现、角色塑造贴合等特点,都能使得观众与角色起到心灵上的触动与共鸣,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异的舞蹈演绎者,必须得相熟情感展现在舞蹈演出中的重要性,并尝试情感和舞蹈肢体纯熟交融。《点绛唇》中塑造女性角色的情感推动手段,表现出独特的角度,为女性角色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借情感结构塑女性角色之“情”“象”“境”
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呈现,不仅是由高超的技艺、复杂的布局、起伏的剧情堆砌而成的,其丰富的舞蹈层次和舞蹈意境的展现也尤为重要。舞蹈作品是用肢体语言表现所思所想的艺术,较之文学的表现力更生动、更形象、更强而有力。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将两个字拆解开解释,其“意”指的是舞蹈作品情感内在的表现和主观意识的表达,“境”指的则是舞蹈作品所塑造的虚实图景之观和客观造景之像。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中的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一体而致的一种艺术境界。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对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描绘与生活特写,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像的“意境”之中,进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觉知。
4.1塑情之动人的女性角色
情感结构可以帮助强调舞蹈中情之动人、象之意味以及境之升华的表现。首先,舞蹈中的“情”是舞蹈意境的第二个层次,作为舞蹈的原动力,“情”是舞蹈作品中多数人物角色表现,尤为体现在女性角色人物之中。因此被称之为演员肢体行为表达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舞蹈家受客观物象刺激后的心理反应。舞蹈中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能是无情无感的,没有情、不动情,就无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艺术工作者,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走入人心、耐人欣赏回味的舞蹈作品。这种情感冲击的表达在舞蹈《记忆深处》中有所体现,编导将烈士张纯如心中所积淀的痛苦悲伤之情化为舞蹈之形,使得每一位欣赏者都会因演员呈现出的悲情所打动,被舞蹈流露出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记忆感染,也将女性角色“情”之动人的层次聚焦,达到直击人心的力量。
4.2造象之意味的女性角色
舞蹈意境的第四个层次是“象”,它是“形”的凝练与升华。“象”的创造不仅仅局限于具体形象,还有心象的创造;他能够准确鲜明的刻画出女性角色中的人物性格,外放出内心的真实写照,使得人物形象的内心视像直观地外化表现出来,是静态造型和动态连接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它的特征为以下四点:以动作过程为主的动态形象、以抒情和表现为主的情感形象、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形象以及能吸引观众品味欣赏的审美形象。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秋千双人舞》的舞段中,舞者用肢体将岁月静好的美好与静谧,在简约空阔的舞台中无际的飘荡,悱恻缠绵的双人舞在有限的空间中,其艺术形象不仅具有独特形象,而且气韵生动、意象空灵能引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形象。多角度的体现出“象”之意味。
4.3构境之升华的女性角色
舞蹈意境的第五个层次是“境”,在一个舞蹈作品中,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与否,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而舞蹈意境化的创造,也决定着舞蹈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舞剧《梁祝》则运用了大量的虚拟象征的手段,使得虚像与实像交织在一起,虚实相生,创造了深远的意境,例如在第一幕中,二人在月色的翩然起舞,这“月光”代表着二人心生情愫的唯美意象,充分刻画了祝英台的内心世界,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而在第二幕“相的段落中,运用女子群舞表现“落叶”飞舞之景,以一种秋色的悲凉衬托二人依依舍的情感,将二人心中的离别之情融入群舞的表现之中,使得心中的情感视像化,将心理空间的活动外化到整个舞台之空间之中,形成一种深远的意蕴,在唯美中显悲凉,在悲凉中衬真情,让人不禁心头为之一颤。
5.结论
在舞蹈艺术的领域中,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是可视化的表演,是具体形象的外化表现,而舞蹈中所塑造角色的情感表达是隐性的表演,是内心情感涌动的抽象表达,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本文从中国古典舞女性角色塑造为出发,论述舞蹈表演中情感结构的方法运用及内在表现;总结出对古典舞女性角色所表达的情感融入个性化的情感语态,丰富角色情感色彩,坚持对于女性角色塑造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体现了古典舞女性角色塑造的独有见解及其进步,目的是为了使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欣赏三者同时为角色的塑造产生效应,从而达到对舞蹈多元表现化和角色塑造多元可视化做到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今后包含女性角色的舞蹈艺术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思路。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角色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创新手法的不断应用,女性角色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