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古典舞之身法“圆”美艺术内涵解读

作者:郭骏昌来源:《尚舞》日期:2025-01-25人气:698

中国古典舞被称之为“划圆的艺术”其舞蹈中的每一个闪转腾挪,皆蕴含着划圆的动态韵律。无论是在舞者姿态的外在展现,还是动作执行的细微流程中,“圆”的哲学与美学无处不在,深刻反映着中国古典舞对于“圆”的独到理解和崇尚。这一审美倾向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太极八卦的刚柔并济,到水墨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乃至书法艺术的行云流水,均可窥见中国人对“圆”之美的追求与热爱。中国古典舞对“圆”的阐释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它博采戏曲与武术之长,经过提炼、吸收与创新沉淀出结晶。它既是对古代美学思想和舞蹈艺术的承继,又在现有基础上包容万千,不断推陈出新,孕育出了独具东方古典美学特质的舞蹈艺术形式,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1.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及“圆”的由来

1.1身法解析

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作为神韵艺术的灵魂支柱,深度诠释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身韵的精粹在于“形、神、劲、律”的和谐统一,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身法的丰富层次与独特韵味。其中,“形”指的是舞蹈的外部形态和动作结构,包括姿势、步伐、手势等。在古典舞中,“形”追求的是线条的流畅与美感,动作的舒展与含蓄,每一招一式都力求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形”的表现,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舞蹈的形态美,它是舞者技艺的直接体现。指的是舞蹈所传递的情感、意境和精神风貌,是舞者内心情感与外在动作的高度融合。在古典舞中,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细腻地表达人物情感和故事背景,使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神”赋予了舞蹈灵魂,使观众能感受到超越动作本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意蕴。即舞蹈中的力度控制与运用,体现为舞蹈动作中力量的收放、轻重、快慢刚柔。在古典舞中,“劲”不仅仅是肌肉力量的简单展现,更是一种内在气韵的流动,它决定了动作的质感和节奏感。通过不同的劲道,舞者能够表现出动作的力度美和情绪的起伏,使得舞蹈动作既有力又不失柔韧。最后,代表的是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包含动作的节奏、速度、停顿与连贯性。在古典舞中,“律”强调动作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以及动作之间的自然过渡。良好的律动感使舞蹈流畅而不失变化,既有规整的秩序,又不乏灵动的即兴,体现出舞者对音乐和舞蹈节奏的敏感把握。

 

1.2“圆”的由来

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并非简单的几何形状模仿,而是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它借鉴与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与戏曲两大文化特征,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也是“圆”这一美学元素在舞蹈中得以生根发芽的沃土。在武术领域,尤其是太极拳中,“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太极拳强调“刚柔并济”,其动作如连贯自如,抬手投足之间始终不离“圆中之妙”。这种“圆”不仅是一种身体技巧的展示,更蕴含了中国道家的“阴阳平衡”与“天人合一”等高深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规律的认知与尊崇。通过太极拳等武术的练习,舞者能够习得如何运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关节,以最自然的圆形路径移动,达到力量的高效传递与动作的流畅美感。戏曲则是中国古典舞动作与神韵的另一重要灵感来源。随着宋代以后戏曲的兴起,许多原本属于宫廷舞蹈走向民间,其动作被融入戏曲表演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表达方式。戏曲中的“逆向起动”和“圆弧轨迹”运动规律,如“摇臂”需走立圆,强调动作的连贯与回旋,遵循“大小圆套合”的基本原则,即在动作的起始、发展直至结束,都力求保持一种圆润、连续的动态美。这种动律要求古典舞的舞者在每一个动作的转换间,都要有意识地遵循圆的运动轨迹,即使是最微小的手指动作也不例外,以此实现舞蹈动作的柔美过渡与内在张力的完美展现。

 

2.中国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典型表现

在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实践中,“圆”不仅是美学追求,更是一种技术表达。从基本功到高级技巧,圆的运用贯穿始终,对提升动作质量、增强表现力、优化舞蹈结构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圆”在中国古典舞身法中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动作轨迹的“圆”性构建

“圆”的理念渗透于中国古典舞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之中,成为连接与过渡的无形纽带。在基础训练阶段,舞者便开始学习如何通过身体的各个关节——从肩部的轻柔滑动到手腕的微妙翻转,形成一个连贯、不间断的圆周运动轨迹。这种轨迹不仅赋予动作以流动性和连贯感,还要求舞者在动态变化中保持重心的稳定与平衡,体现了对身体控制的极致追求。圆润的动作线条,如同书法中的行云流水,既展现了舞者的内在韵律,也对外传达了一种和谐生动。

比如,源自唐代宫廷的《霓裳羽衣舞》,以轻盈飘逸著称,展现了仙女下凡的梦幻场景。舞蹈中“圆”的理念体现在舞者的手臂与身体的流畅旋转中,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围绕着一个无形的圆心,形成连续不断的圆周轨迹。这种动态的圆,模拟出了云雾缭绕、仙气缭绕的仙境景象,更寓意着天地间的和谐相生。舞者的每一步移动,每一个手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2.2身体运用的“圆”动法则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云肩转腰”、“拧身圆场”等经典动作技巧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圆”在身体运用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屋顶中以腰部为轴心,舞者通过全身的协调一致,完成一系列复杂而细腻的旋转与摆动,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肌肉的精准控制,还需呼吸与意念的巧妙融合,形成内外合一的动态循环。这种“圆动”,不仅增强了动作的视觉冲击力,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舞对身体潜能的深度挖掘和精神内核的表达。

以《扇舞丹青》为例,这是一支展现文人墨客风骨的古典舞,其中“圆”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扇子开合的圆润动作上,更在于舞蹈整体布局的回环往复。舞者手持折扇,开合之间如同书画家挥毫泼墨,圆转自如的身姿与折扇的线条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这里的“圆”,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的隐喻,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

 

2.3技术与力学的“圆”融会

从力学角度分析,“圆”的运用巧妙地结合了能量的蓄积与释放,实现了动作的高效与美观。例如,在跳跃前的准备动作中,舞者通过身体的圆周预摆,有效积聚地面反作用力,为随后的腾空跳跃提供强大的初始动力。而在转身技巧中,“圆”的轨迹帮助舞者维持平衡,减少阻力,使动作更为迅速、平稳。这种力学智慧的应用,让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了物理限制,展现了人类运动能力的极致。

以起源于唐代西域民族的《胡旋舞》为例,它以其快速旋转著称,是对“圆”概念最直观的展现。舞者在快速旋转中,身体仿佛化作了一个不断旋转的圆盘,既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也寓意着生命不息的动态循环。这种“圆”的旋转,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蕴含了当时社会开放包容、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旋转中的“圆”,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

 

2.4基于“圆”的无限创造性

“圆”的概念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表现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同的圆周尺寸、方向、速度以及与其他元素的结合,能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蹈语言,使作品在传统韵味与现代美学间游刃有余。舞者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与情感,自由地运用“圆”的原理,创新动作组合,编织出一个个富有层次感、情感张力的故事画面。这种开放性与灵活性,正是中国古典舞历久弥新、魅力不衰的关键所在。比如,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精髓的《剑舞》其“圆”的体现,主要在于剑法的走位与身法的配合。舞者剑光如水,剑尖划过空气留下的轨迹,呈现出完美的圆弧形或螺旋状,体现了剑法的灵动与力量的控制。舞者持剑,通过“圆”的运动轨迹,展现出一种攻防兼备、动静结合的武术理念。剑与身的合一,圆转如意,不仅展示了武术的技巧,更映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智慧。

 

3.中国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审美内涵

3.1“圆” 之身法美——生命力的流动艺术

在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体系中,“圆”不仅是动作形态的基本原则,更是贯穿于姿势、手法、神态与身法等多维度的审美核心。无论是山膀按掌的沉稳圆融,还是顺风旗的悠扬流转,乃至提襟、托盘的细腻婉转,皆要求舞者以圆润的曲线展现和谐之美。舞者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同时双臂微弯,指尖呈现“剑指”“兰花指”等传统造型,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这些细节设计,不仅强化了舞者身形的流畅性,还赋予舞蹈作品以柔和温婉的气质。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汉唐舞与敦煌舞上。

3.1.1汉唐舞:圆转千回的古韵风华

汉唐舞作为古典舞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深远,根植于古代石刻壁画中的舞动形象。此舞种尤为强调腰部的灵动作用,以腰为轴心,舞者轻盈旋转,每一次转身都富含圆曲之妙,最终以圆满的造型收束,展现出汉唐时期独有的婉约与柔美。这不仅是一种身体语言的表达,更是对“圆”之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循环观念的崇尚。

3.1.2敦煌舞:壁画中流动的“圆”美

敦煌舞源自敦煌壁画的灵感,尤其是“反手琵琶”“长绸飞天”等经典舞姿,生动展现了“圆”之美的多重层次。反手琵琶舞者上身前倾,反手于背后握琵琶的形态,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视觉“圆”。首先,舞者身体本身的曲线形成了内在的圆;其次,这一姿势在空间中延展,形成外在的动态圆;再者,乐器与人体的和谐搭配,又构成了第三个“圆”。这三个相互交织的“S”形曲线,不仅彰显了舞者高超的技艺与器乐表现力,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古典舞中“圆”所蕴含的外在形态美与内在精神和谐的完美统一。舞者在表演敦煌长绸飞天舞时,身体动作多模拟飞天壁画中的轻盈姿态,以腰部为轴心的旋转、手臂的环抱收回,以及腿部的辗转腾挪,都蕴含着圆润流畅的动律。同时,通过手中长绸的抛、接、绕、卷等技巧,创造出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圆弧形轨迹赋予了舞蹈更加深邃的时空感。

 

3.2“圆” 之气韵美——精气神的内在凝结

气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主要体现在对“气”与“韵”的精妙运用,它将内在精气与外在神韵相结合,达到形神统一、内外兼备的艺术高度。“气” 在舞者的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一个交换,流畅换气则形成一个“圆满”,为舞蹈的后继发力凝聚专注与力量。不同类型的古典舞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应用“圆”的身份展现出来的“气韵”也各有特点。

3.2.1《桃夭》柔美中述说女性的淳朴善良

《桃夭》取材自《诗经》的《国风·周南》,该舞蹈以桃花盛开的繁荣景象为背景,寓意女子出嫁后能够使家庭和睦美好展现出古代女子的纯真和善优秀品质。这部舞蹈通过舞者的手势、步伐与身段的流畅转换,实现“圆”的应用。在技巧上,融合了戏曲舞蹈的身法与古典舞的韵律,频繁出现的“抛袖”和“翘首折腰”等标志性动作,形成风格化的表演技巧,深刻展现出中国古代女性对美满婚姻和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3.2.2《秦王破阵舞》再现恢宏的史诗画卷

与《桃夭》的柔美不同,《秦王破阵舞》展现的是军队的雄浑与威武。在这样的背景下,“圆”更多体现在动作的力度和连贯性上,虽然动作更为直接、刚劲,但依然不失“圆”的韵律。舞者以回合手势展现“秦王”排兵布阵中的豪迈气度,以及战场冲杀中的英勇,都隐含着“圆”的理念轨迹,这种动态的“圆”赋予了舞蹈动作以内在的张力和节奏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也存在某种和谐与规律。

3.2.3《踏歌》流露民间的自然与古朴风情

《踏歌》源于古代民间,展现了人们在劳动之余的欢乐与自由。在这样的舞蹈中,“圆”体现为一种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状态,舞者的动作既有日常生活的真实模拟,又有对自然界的模仿,如模拟波浪起伏、山川流转的动态。在群舞的编排中,舞者们围圈踏步,手臂的摆动与脚步的交替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圆”,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民间舞蹈的质朴与热烈,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圆”的动作,观众能感受到古代民众在田间地头、山水之间的自在与欢乐,体现了古典舞中“圆”理念的生动与古朴气韵。

 

4.结语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对“圆”的崇尚与追求从而停歇,“圆”的理念也自然而然融入了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融入,不仅极大拓宽了中国古典舞舞蹈动作的多样性和表现深度,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学盛宴。它带给人们的是温柔、圆融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对悠久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深切回响与不懈追求。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