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艺术价值与线性调度运用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不仅蕴含高度现实意义,还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蒙古草原,所以对于蒙古舞蹈有着极大的宣扬和发展,还开创性地采用新的作品结构,为台下观众展现蒙古民族审美。在艺术表现形式应用方面,它广泛使用舞台线性调度,充分赋予舞蹈演员行为情感和艺术表达,并通过舞蹈演员个人或团队之间的合作组合,将情感通过行动表现,用行动代替语言表达,让观众与演员产生交流,从而提升艺术渲染力。
1.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创作背景及内容概述
1.1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新宝力格公社日光大队突遇暴风雪,替父亲放羊的草原小姐妹——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处于极其凶险的困境,但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两人在凶险的暴风雪中牢牢跟着羊群,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徒步一天一夜,最后两姐妹都英勇负伤的英雄故事。自事件发生以来,这一英勇事迹被人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如1965年唐澄、钱运达导演的动画《草原英雄小姐妹》、1973年吴应炬、阿拉腾奥勒创作出琵琶协奏曲、1975年王世琦、王锡贤创作出芭蕾舞剧《草原儿女》、2017年的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导演赵明、编剧赵林平等人耗时三年倾力制作,并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演出,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和文华大奖。该舞剧虽与之前其他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致力在基本史实中展现两位小姐妹所体现的人格精神和人物魅力,尤其是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采用抒情的方式让情感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更加动人心弦。
1.2内容概述
群舞是该舞剧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该剧中的群舞:《草舞》《水舞》《珠岚舞》《博克舞》《赛马舞》等的编排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不仅表现出蒙古族民族特色,还着重突显草原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其中《草舞》《水舞》《珠岚舞》作为全剧蒙古族女性舞蹈经典舞段,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展现了草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极具代表性,对台下观众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感。
《草舞》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其中,“草”的内涵深厚。在舞蹈作品中,草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简单的存在象征,更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的永恒体现,且这种体现经过精心编排和舞者们深情的演绎得以生动展现。它承载着小姐妹在面对极端困难和危险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展现了她们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传递出草原儿女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品质,以及对家乡、对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忠诚。《草舞》通过优美的舞姿、灵动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草的象征意义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伟大精神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种来自草原深处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在《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部作品里,《水舞》无疑是其中极为出彩的一部分。它以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生动诠释了草原人民与水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这段舞蹈通过精雕细琢的动作设计和独具匠心的编排布局,深度刻画了草原上江河湖泊的多重特质。导演将草原人民对草原母亲的深情和对“水”的珍爱的情感紧密交融在一起,通过身着蓝色长裙的女演员们在舞台上流动、穿梭,深刻描绘出草原江河湖泊的包容、伟大、博爱与善良。此舞段重在演员们将“柔臂”动作过程中的相互协作配合,以大幅度的、连绵不断的动作形态,表现出了河流奔腾不息的宏大场景,充分表达了母亲河对草原万物的滋养与爱,呈现出一副“天地人和”草原母亲河的唯美画卷。整段幅壮丽的画卷不仅展现了草原母亲河的雄伟瑰丽与神圣庄严,更传递出草原人民对于母亲河的尊崇敬重与感恩戴德之情。
《珠岚舞》是一种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通过舞蹈来展现对信仰的虔诚,一般是由女性舞者表演,手拿烛台,通过模仿佛像的动作和神态来营造神秘、肃穆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出尘脱俗的气氛中。舞剧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珠岚舞部分中,导演采用新奇的科技手段创新发展了该舞蹈。舞台灯光渐渐变暗,舞台后背景出现天空云彩,如同现实一般缓缓飘动,旋即身穿蒙古服饰、头顶圣灯的舞蹈演员出现,优雅、自然地张开手臂,身轻如鹤、动作平稳丝滑,配合着背景墙,形成一幅高雅、自然的画卷,这也显著增强了珠岚舞的艺术效果。《珠岚舞》不仅展现了珠岚的外在美丽,更传递出草原人民对珠岚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感受那份纯真与热情。
2.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艺术价值
2.1贯穿时空的精妙布局
精妙的结构布局是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关键,它能够把艺术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深度融合,完美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作品内涵。《草原英雄小姐妹》以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核,突破过往传统局限,创新地应用贯穿时空的结构布局,通过双线结构连接两个时代,让观众切身地感受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在双线结构作用下,人物行为和情感表达在多层时空中互相推动,人物行动受情感控制,反之情感也会因为人物行动而改变。
从故事情节上,该舞剧没有采取顺序手法表达,而是细致地将每个关键故事节点拆分解析,重新分配节点顺序。舞剧逻辑地、条理性地将一个个故事节点构建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故事,并且严格遵循亚里士多德情节统一性原则,将两姐妹在暴雪中保护羊群的事件作为舞剧核心剧情,让人物在危险环境中做出符合内心、民族文化的选择,通过牧草、骏马、博克等代表独特草原文化符号的事物展现出敢于与暴风雪对抗的精神,也间接体现出草原人民生活情景与群众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双重空间的使用还凸显了人民生活情感。通过爷爷送孙女上学的故事情节,表达了长辈对孩子的宠爱。年迈的爷爷为孙女打开遮阳伞,放下小板凳,为其擦脸喝水等一系列行为凸显出群舞中长辈与晚辈和睦爱护的关系,既丰满了学生人物形象,也对学生发扬民族精神进行铺垫。
草原小姐妹抗争暴风雪的勇敢举动是独特民族文化和具体环境中自然、自觉、自知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盲目的行动。学生发生改变是受到草原小姐妹崇高精神的感染,时空纵横穿插的结构让情节合理、顺滑的发展,同时还串联起两个不同时代。
2.2审美方面的现实演绎
民族舞剧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以此向其他民族传递自身独特的审美文化。《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舞剧取材于蒙古地区,导演赵明曾多次采风,最终找寻到能够代表蒙古文化特征的事物,舞剧将其融入剧中,通过形象的演绎展现出蒙古地区的文化和豪迈奔放的审美。
一个民族的服饰,它能明显地表现出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特色和人民精神样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蒙古族奔放豪迈的生活风格,其在服饰选择上偏爱较为鲜艳的颜色和轻快向上的风格。舞剧的服饰设计主要选择人民日常生活的穿戴:例如长袍、腰带、布靴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观众可以较为容易地认出小姐妹的身份,从而尽快带入故事情节中。剧中小姐妹母亲身穿天蓝色服饰,头戴头巾,在右侧打一个结(如图1)。博克是蒙古传统活动之一,由蒙古族摔跤习俗演变而来,象征着蒙古英勇斗争和崇尚武力的民族文化特色。搏克手的服饰一般是摔跤衣与摔跤裤,摔跤衣表面缠绕着代表太阳、大地和天空的红、黄、蓝三色彩带,象征着蒙古族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文化理念,鲜艳亮丽的服饰还能够精准体现蒙古族不拘小节、奔放不羁的民族风格。舞剧通过表演者的服饰向观众展现该民族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格,并通过演绎人物活动,营造出贴近现实的生活的气氛。舞台上演员的民族服饰及表演风格并不仅仅只通过理论上的设计,还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地了解当地生活习惯,从中精简出舞蹈语言表现方式。编导没有采用传统幕布方式类比当地生活环境,而是创新地采取舞蹈动态地让观众理解蒙古当地的羊、马、草、水的生命活力。
3.《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线性调度与舞台效果呈现
线性调度是舞台艺术展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利用线性特点在空间展开和连接时间的一种新颖的调度方式。采取线性流动形式搭建起横跨空间语言和动作轨迹的桥梁,极大增强舞蹈作品艺术效果和渲染力。线性调度主要体现在点、面、体等综合调度体系中,对展现人物形象、铺垫故事叙事、突出文化特征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1单线调度的形式特征与舞台效果呈现
3.1.1横线表现流动美感
横线线性调度有两种表现方式——静态横线调度和动态横线调度。静态横线调度营造出一种平静、安稳的氛围,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出舞台上每个舞蹈演员的神情、动作。动态横线调度则是营造出一种动态、平滑流动的画面,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传递给观众情感。例如:在同一水平线,舞蹈演员一同向某一方向聚集或向两侧不断延伸,这就构成舞者在某一横向水平线不断转动、流转的情景,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渲染力。
该舞剧在开头就采取了静态横线调度方式,首先让孩子们横向坐成一排,给观众呈现一条向两边延伸的线,随后孩子们开始诵读课本,爷爷奶奶们在外向教室里不断张望,但又害怕打扰孩子学习,又会因为自己孩子学习而感到高兴。这种静态横线调度手法完美地再现真实的学校生活。
3.1.2斜线加强舞蹈线条纵深感
作为舞台表演最长的直线,一般将舞台以对角的方式分割成两半,清晰明了地给观众提供舞台的宽度和深度,构建出饱满的舞台视觉呈现。斜线能让观众感受舞蹈演员的情感指向,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和行为产生较强的指引力,也会对剧情有快速推动。推进的方式一般分为两部分:一种是从舞台上下场两台口从外向里的有效推动,另一种是由舞台内部朝舞台两侧延展。
3.1.3竖线具有较强的压迫感
竖线也被人们叫做纵线,竖线调度是单线调度中最具压迫感的一种直线构图方式,它的压迫感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竖线在空间中被压缩;另一方面是观众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竖线所带来的画面冲击。从观众视觉来看,竖线在两侧边缘位置时,使得舞台负空间宽广,造成一种被压迫的剧烈感受。当竖线被放置在舞台中间部分时,就会构建出一种舞台两侧被中间压迫的情况。舞台后区竖线越往前调整,所营造出的压迫感就越强烈,就越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尤其是放置在舞台中心的竖线,会将这一感觉达到顶峰,较为狭小的纵向空间更能引起观众的情绪,所给的情绪暗示也更为直接。竖线好似一支羽箭,直接、快速地到达观众心灵世界,有效地将舞台演员的情绪传递给台下欣赏的观众。
3.1.4闭合曲线带来的循环感
闭合曲线由于其闭合的特点使得舞蹈演员的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位置,这就会让行动不断延续、永不停止,直到被外力打破。圆形调度是闭合曲线常用的一种方式,与其他调度相比,圆形调度从形状上来说较为规则,大部分是创建一些特殊构型。在舞台表演中,圆形调度代表着时间,以舞蹈演员的移动来暗示时间的流逝,一般顺时针转动为时间正常流逝,逆时针转动则是时空倒转。例如在该舞剧,学生们诵读课本,一群身着绿色服饰、象征绿草的舞蹈演员从舞台两侧进场,而后围成一圈做逆时针移动,随后画面转移到1964年的内蒙古草原,营造出小草被暴风雪肆虐的画面。
3.2平行复合线调度的对称感和平衡感
双人舞与群舞的编创会大量运用复线调度方式,在群舞作品中最为广泛。复线调度是采用多条直线构造舞台场面,比单线调度单一、平淡的形式更有画面张力和色彩展现。复线调度更能让观众体验到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内涵,对塑造人物形象也要比单线调度胜上一筹。
两条或大于两条的平行线条通向或反向拼接舞台叫做平行复合线。由于其“平行”的特点,一般编导会让平行线条均匀分割舞台,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画面。平行意味着有序,有序有代表稳定,当复数线条以平行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时,能够带给观众相当稳定、平衡的视觉感受。例如舞剧0:10:00处,绿草在舞台第一排水平排列,随后学生跟在其后形成第二条水平线,中间留出一条道路,羊群整齐、纵向从其中穿过,营造出三条平行线并存场景,极大增强了舞台对称和稳定力,还能强化草原绿草、学生、羊群的勃勃生机。
4.结语
在艺术价值方面,《草原英雄小姐妹》巧妙地采取贯穿时空的作品结构,实现跨时代人民情感、思想交流,推动故事情节合理发展,让观众切身感受作品内涵。该剧还对蒙族文化和舞蹈进行宣扬和创新发展,剧中大量使用蒙古民族服饰,不留余力地向观众展现草原民族的风俗文化,还通过蒙古民族特色舞蹈,如草舞、水舞、赛马舞等表达蒙古民族人民的豪迈奔放。在线性调度应用方面,该舞剧突破以往部分线性调度部分应用桎梏,富有创意地做到以无形化有形、以有形化无形,更加深刻、直观地向观众展现作品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