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剑与葫芦—黄济《砺剑图》研究

作者:于智名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3-20人气:92

一:黄济与《砺剑图》

《砺剑图》画面的左侧写着“直仁智殿锦衣镇抚三山黄济”,其中“仁智殿”便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宫廷画院。可见黄济本身也是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家。跋文中的“三山”则是黄济的家乡简称,据《闽大记》“闽县人周文靖、侯官人黄济俱善画,被征,直仁智殿”,其中侯官二字便是现在福州的古代称谓。在职位上被授予“锦衣镇抚”,相当四品。

此图立轴,主要是描绘了一个面色黝黑,赤膊赤脚立于松林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秃顶并配有头绳,衣服破烂,右手持剑左手扶剑身,放置于石头之上进行摩擦,腰间佩戴有朱砂色的葫芦,口部白雾飘出人物立于;在画面右侧则有一根铁质的手杖。画面人物描绘的是铁拐李。据《历代群仙通鉴》载“黑脸蓬头,卷须巨眼,跛右足,形极丑恶.......世称为"铁拐李先生”。元代颜辉多次绘制铁拐李形象23,画面当中人物具有一致的形象特点坐姿观天;与黄同时期刘俊画面铁拐李形象脚踏木杖,昂首望仙鹤(图4),图5同样是刘俊所创作的同题材绘画作品;所以铁拐李在元代时期便有确定的样式。其中二人所创作形象十分相似,首先是二人画面中手杖的样式是一致的,手柄弯月的样式,这种样式手柄更加符合人手握状态;其次人物腿部样式同样类似呈现为分叉,并且二人腿部的绘制,都是两条大腿合拢,膝盖相碰,小腿分开,并且分开角度也是一致的;而这种对于腿部细节的描绘方式在明初宫廷绘画仆人形象都有体现表明铁拐李在明代初期皇家神仙地位画家在此暗示自己神仙都是皇帝的仆人,隐晦地阐释宗教服务于君权。所以笔者认为此时期对于铁拐李形象的绘制应该是存在或形成一种固定的样式进行创作,存在铁拐李画法粉本。而刘俊担任宫廷画师的时间是要早于黄济的,所以黄济的铁拐李绘制方式可能是来源于刘俊的图式。

在题款下方存有一方名为“日近清光”的印章,在明代“清光”是对明代皇帝面貌的代称。宣德时期进入宫廷画家会被任锦衣卫;上任将当时文华、武英和仁智三殿内学士和大臣的日常生活的情况,进行描绘或是记述,然后上进给皇帝,所以才会有日近清光这个词的出现。

所以对左下角的跋文为“黄克美此图有存签题为独镇朝纲图当必有来历也 皇十一子记”,印章为“诒晋斋印”。诒晋斋是乾隆第十一子永瑆成立的书斋;由此可以得知,北京城内流传,也证明此画具有一定功能。据永瑆的跋文可知此幅图像应是诞生于一个朝廷法制混乱的时间段;由于周文靖入宫的时间为1426年左右即宣德元年黄济周文靖一同进入皇家所以此画应属于明代前期此时朝纲混乱有两,一是宣德双王叛乱;二是土木堡之战;文章认为此件作品应是创作于后者,刚入宫的黄不应具备镇抚职位应是有功劳之后才会授予所以可能土木堡之战时所绘。

所以此画中铁拐李绘制成一个手握利剑、双目怒视的形象也会给人以振奋人心的感受;并且黄济本身的职位也是锦衣卫镇抚,他的职位本身也是具有一种威慑力,同时传递一种皇帝仍在,群臣均应维持肃静的涵义。

二、民间到宫廷

“铁拐李”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中;《《陈从信传》中提到有个叫李八百的人,称有八百岁,是仙人;在宋代《冷斋夜话》记有“刘跛子”的仙人形象,同时《南岳总胜集》中记有一跛仙,受教于吕洞宾,隐居南岳。所以跛仙形象在宋朝显现雏形具有长寿的含义。

后在元曲家的笔下合二为一铁拐李例如岳百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讲述吕洞宾度化逝去的岳寿使其降生跛子并与原家人相认后,随吕修行,道号铁拐。原文为“拄着拐,穿草鞋,麻袍宽袂......跟贫道证果朝元,拜三清同朝玉帝”;象征着铁拐李也正式踏入了道教神仙的体例当中此外元代还有《瘸李岳诗酒玩江亭》《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两个戏曲流传中跛子形象颜辉所绘制的相同。此时期铁拐李起到一种教导世人步入道教、脱离苦难的作用。

初时期戏曲在《大明律集解附例》“凡乐人,不许桩扮历代帝王后妃......违者杖一百......其神仙道扮.....不在禁限影响此形象便可以广泛流传;由于宁王朱权于民间曲目;并将南北地域的曲谱统编后谱写《太和正音谱》,同时将《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放置于书中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式”一栏当中

明代周宪王朱有燉戏剧艺术方面著有《诚斋乐府》,书中存有用在皇帝过寿之时的剧目和祝词,书中记到有一简手携铁拐赴蟠桃;他都曾把玉皇朝”,便是对于铁拐李的描述,自此开始,铁拐李就具备了一种祝福帝王福寿绵延的特殊寓意。除去赋予了铁拐李这个神仙一种特殊的涵义之外,也同时构建了一个新的神仙组合即“八仙”的神仙组合样式。这种组合样式也是出现在了后来的瓷器等艺术品当中。并且以八仙组合又创作了《瑶池会八仙庆寿》《群仙庆寿蟠桃会》,同时代的还有《争玉板八仙过沧海》《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等包含有铁拐李的杂剧;也不难看出铁拐李也正式成为庆祝皇家寿礼中的神仙像之一。在明代文献《藩献记》载有“诚斋录乐府传奇”,所以朱有燉的这件包含有铁拐李文字描述形象的《诚斋乐府》传入宫中。这也标示着民间神仙像正式传入皇室宫廷。所以铁拐李的形象在进入皇室阶层之后,所蕴含的意义也有了变化,更加具有一种教化的意蕴。

综合来看铁拐李这个人物进入明代之后便逐渐受到皇家青睐,铁拐李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从平民阶层正式进入到了皇室阶级当中并且又经历了变化;人物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在政治权力的作用之下产生了影响,所具有的象征福寿意义也在明代从元代是出世避祸转变为积极进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为皇家庆寿,愿天下英才进入明代皇庭的彀中。所以铁拐李从一个服务民间的神仙转变成为一个服务皇家的神仙。

三、明代前期皇家趣味倾向

明代前期戏剧事业发展蓬勃并且受到皇室成员的青睐,这和朱元璋的生平有一定的影响。朱元璋审美来自早年间行乞的经历,其对民间的事物感到愉悦,其后世子孙亦是如此。尤其是朱瞻基在民间有着“促织天子”的别名

明前时期皇帝对道教十分推崇。明代的《鸿猷录》记有成祖屡问姚广孝师期....及其,众见空中兵甲其帅玄帝像也成祖即披发仗剑应之”,同时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把铁拐李为代表的民间神仙给放置到了瑶池仙会和蟠桃盛会两个经典的道教场所当中,所以说对于道教的推崇,目的是将道教信仰与皇家权力等同。

明代前期皇室文化表现为宋和元代文化的兼容。画中人物发型是元人武将发型的变形,元武将的发型与铁拐李都是中间是秃头,四周生发,不同之处在于将元人头发梳理成绺后者蓬头并且明人又在头顶有发箍;可见铁拐李形象是元人武将形象的再创造。此画中人物手中的剑为宋剑样式人物持剑是画家锦衣镇抚身份的象征,明代锦衣卫中只有镇抚上才会佩剑,其余只可佩戴仆刀;在艺术风格方面明代建国首都南京,所以明代初期宫廷画师以南方人为主,并且明代最初时期即未彻底消灭元人时的地域与南宋时期的地域范围相近,所以南宋的艺术风格对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    

明代前期的皇家文化当中崇尚武力与祈福共同存在。这种乐于武斗的风气是在皇帝引领下盛行,朱棣在位期间5次北伐,或许是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而出兵北伐,但其好战的特点是不会改变的。宣宗更是如此,在宣德初期便会亲自挂帅出战迎击兀良哈;在洪熙年间《天元玉历祥异赋卷》帝王气象篇,载“杂色冲天....带杀气,或气露华盖之形,或五色如山镇之势.皆帝王起德游幸之符瑞”,指出帝王气是祥瑞的符号,而帝王气则是与杀气、山镇之势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明代前期的皇家看来祥瑞与武力斗争是一致的,抑或只有斗争才祥瑞降临,在城胜气篇也是如此。只有在武力斗争当中取得胜利才会有祥瑞之象降临。

结论

黄济《砺剑图》所描绘的铁拐李形象在元代便有民间画家进行创作,传到明代宫廷之中并且此时间段内的铁拐李像都具有相似性,所以可见与其他神仙像类似铁拐李可能存在粉本。

黄济的此幅图画是民间神仙进入宫廷的一大例证。佐证了同一个神仙形象以及所具有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铁拐李自宋代以传说人物的形式诞生以来便是长寿的象征,在元代的绘画和戏剧中是出世避祸的神仙明代前期的皇家语境之中,为皇室阶级庆寿的神仙形象;可见铁拐李这个人物从世俗语境进入到士大夫的文人语境再到皇家的语境三个阶段,同样长寿含义也在发生着三种不同的变化。明代皇家对于民间道教神仙的喜爱更是一种自我统治地位的保护,将元代农民与士大夫对于世俗神仙的信仰,转化为皇家的喜爱更有利于获得百姓的依赖,将其原有的信仰转化为对于皇家的信赖来维护建国初期的社会与自我稳定。

《砺剑图》中除去主体人物之外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剑为武力、葫芦为福寿,二者同体现了明代前期皇室审美;一是明代前期皇室对宋元艺术喜好以及民间活动与神仙以及道教的青睐;二是明代前期皇室阶级对于福寿祥瑞观念更是体现了世俗性,是在宗教观念和尚武文化加持之下形成的福寿理念。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