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肉连响”舞蹈中仪式性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王鹏来源:《尚舞》日期:2025-03-22人气:113

在民族舞蹈的绚丽画卷中,湖北利川的“肉连响”舞蹈独具魅力,是土家族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的关键载体。随着时代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备受关注,“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元素恰似开启土家族传统文化大门的神秘钥匙,可深入探究其内涵。但目前对此舞蹈仪式性的系统研究尚欠缺。本研究聚焦“肉连响”舞蹈,深入挖掘其中仪式性的构建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旨在全面展现其文化内涵,为民族舞蹈研究添新视角,助力土家族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

 

1.“肉连响”舞蹈的整体概述

“肉连响”舞蹈是湖北利川市土家族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在特定的民俗节庆或文化仪式中绽放着独特魅力。其起源可追溯到土家族祖先巴人,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战争、欢庆等情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肉连响”奠定了基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演方式,舞者通过肢体的律动、拍打以及与地面接触,让身体的碰撞和由此产生的声音相互交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表演效果。肉连响”这个名字恰如其分,既指代舞蹈时那清脆且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效果,又凸显了舞蹈对“身体碰撞”与“节奏感”的强烈依赖。

在表演中,舞者以手掌击打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响声,同时身体和脚步与地面频繁互动。这种肢体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震动、响声以及带来的视觉冲击,共同传达着舞蹈背后的精神意图、文化符号以及集体情感。舞者跳动时,身体与空间形成共鸣,他们借此表达身体的力量,尽情释放情感,更展现出群体的协调性。

“肉连响”舞蹈多由男子表演,舞者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其风格刚柔并济,动律讲究 ”。从传承角度看,“肉连响”舞蹈一直依靠土家族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现在不少当地学校将其纳入特色课程,为传承注入新活力,当地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也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加大保护与推广力度,使其在新时代能继续传承和发展,毕竟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尚武精神、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2.“肉连响”舞蹈中仪式性的构建要素

2.1独特的动作体系

“肉连响”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体系构建起强烈的仪式性。舞蹈中的动作结构往往反映了特定的文化意义或社会价值。例如,舞者的步伐、手势、身体的震动和节奏的变化,通常具有象征性意义。通过反复的动作模式,舞蹈体现了时间的循环和社会的秩序感。舞者通过手掌击打身体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些击打动作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特定的顺序和力度要求。每一个击打部位都可能蕴含着象征意义。而且,舞者在动作过程中讲究 ” 的动律,顺着相击的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这种柔美协调的动作方式不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更在一屈一伸、一转一合之间传递出一种生命的律动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在动作的衔接转换之间,舞者还会有节奏性的短暂停顿,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神,传递自身情绪,方便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独特气势,由此了解到舞蹈背后的文化脉络,可见,这样独特的动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其仪式性的表达。

 

2.2丰富的节奏与共鸣

“肉连响”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丰富的打击乐器声音,成为引导舞蹈动作和增强舞蹈氛围的关键。鼓、锣等乐器的节奏感不仅支撑着舞蹈的动态,还赋予了舞蹈一种仪式感。这些打击乐器的震动效果能够触动人心,帮助舞者进入一种“仪式”状态。舞者的动作连贯、协调,与节奏的精准配合,创造出独特的韵律之美,如同歌唱和诉说,让观众在欣赏中深刻感受到舞蹈的仪式性氛围,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舞者内心的情感。

此外,“肉连响”舞蹈中还融入了弹舌和响指等独特的声响表现形式,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听觉体验,也体现了“肉连响”舞蹈独特的符号性。弹舌和响指的加入,使得舞蹈在节奏上更加多变和生动,它们与打击乐器的声音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层次丰富、充满动感的听觉盛宴。尤其在表演高潮部分,舞者会加快节奏,同时增强弹舌与响指的频率,使得整个舞蹈的氛围愈发浓烈,将观众带入到舞蹈所描绘的情境深处,由此看来,这些声响不仅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也使得“肉连响”舞蹈在众多舞蹈形式中独树一帜,成为传递文化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独特的声响和节奏,“肉连响”舞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中,体验到舞蹈所传达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2.3“万众一心”的集体性

现在的“肉连响”舞蹈中,集体性作为其核心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传统舞蹈里,舞蹈场所的选定颇具象征意义,像祭坛、广场、宗祠或自然场地等,其自身带有神圣属性,“肉连响”舞蹈也无外乎此,其舞者在表演,绝非单纯展示技巧,更是在进行文化与信仰的深度表达,凭借协同舞蹈来传达共同情感与社会认同。这种集体舞蹈,既彰显个人技巧,更凸显集体团结以及共同的精神目标。而且在此过程中,观众与舞者间互动感强烈,整个场域仿若形成一个仪式性的“万众一心”共同体,大家都可以一同经历并深切感受这一文化仪式的神圣时刻,让“肉连响”舞蹈通过这种一致的仪式性来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

 

3.“肉连响”舞蹈中仪式性的构建与实际应用

3.1乞讨中的形式与应用

“肉连响”舞蹈起源于泥神道,这是一种乞讨文化延伸出的形式。旧时,乞讨者会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体上,通过手舞足蹈和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并将稀泥溅射到四处,沿街做出行乞行为。这种形式最初是作为一种行乞手段,目的是为了博取路人或店主嫌恶或是鄙夷之情,迫使其“破财消灾”,从而获得好处被称为“泥神道”。这种有节奏的形式,因其动作韵律感强且能健身,遂将其舞蹈化,逐渐被底层百姓学习和模仿,从而演变成了今天的“肉连响”舞蹈。

此外,“肉连响”的形式与应用体现在其独特的肢体表演上,演出过程中用手掌击打额、肩、脸、臂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种表演风格生动诙谐、自由活泼,动律上讲究圆转柔美、自然协调,舞者须随着击打部位的转移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最初演出时无唱腔和乐器伴奏,由艺人自编自唱,同时用舌头和手指弹动的声响伴奏,以增添舞蹈的欢乐气氛。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肉连响”中先后糅进了秧歌、竹莲湘等民间舞蹈动作,且相应配上了莲花落的曲调,使得这种舞蹈不仅在乞讨中应用,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体健身舞。

 

3.2出征仪式中的应用

从传承来看,追本溯源巴人军舞”是“肉连响”的另一种起源说,是在古巴人于战争出征前为提振士气而舞的一种仪式性舞蹈。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战争的阴云常常笼罩着部落的安宁,而巴人凭借着他们坚韧不拔的尚武精神和独特的文化表达,创造出了这样一种极具震撼力的军舞形式。试想,在出征前夕,部落的广场上聚集着众多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他们身着简单却彰显部落特色的服饰,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无畏。随着一声低沉而有力的号角声响起,“肉连响”舞蹈以集体的形式展开。舞者们整齐划一地跺脚、拍手、扭动身躯,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每一次跺脚都仿佛能让大地为之震颤,每一次拍手都似在敲响战斗的鼓点。这种舞蹈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充满力量感的动作,充分展现出领导者带领部落走向胜利的决心。这种集体的舞蹈形式,将整个民族的意志凝聚在一起,让每一位战士都能深切感受到自己并非独自作战。他们在舞蹈中汲取力量,将对部落的忠诚、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融入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之中。

巴人军舞在出征仪式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与传承,它激励着巴人勇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部落的荣耀和生存而拼搏,“肉连响”正是继承着这股巴国遗风,也让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承载着巴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其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

 

3.3文化传承与展示活动的多元应用

在文化传承与展示活动的多元场景中,“肉连响”舞蹈凭借其独特的仪式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鲜明象征,又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近代的文化活动里,经精心编排展示,“肉连响”舞蹈吸引诸多目光,使更多人感受其深厚内涵,于新时代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各类民族文化展览活动中,“肉连响”舞蹈常作为重要展示内容,将土家族文化生动呈现给观众。

例如,“肉连响”舞蹈在近代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频繁亮相,效仿古时巴人军舞的作用,为运动会壮势,为运动员打气,作为民族的符号使其在原有仪式性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从多个方面为其仪式性构建增添了新的元素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了在这样的大舞台上吸引观众的目光,“肉连响”舞蹈的舞台表现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舞者们在表演时不仅要展现出传统“肉连响”舞蹈的特色动作,还要结合舞台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通过近几年“肉连响”在民族运动会中的出色表现,“肉连响”舞蹈从风格、动作、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了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性,使其在传承土家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肉连响”舞蹈中仪式性的内涵与社会意义

4.1文化内涵

“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内涵丰富且深远,是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蕴含着多方面的意义。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承载着土家族祖先的记忆与精神。其起源与古代巴人相关,古代巴人能歌善舞,“肉连响”舞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巴人舞蹈的特质。历经岁月传承,这种舞蹈的仪式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比如,舞蹈中的部分动作或许源于古代巴人在战争、祭祀或庆祝等活动中的表达方式,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与节奏变化,传达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与诉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体现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舞者以手掌击打身体各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配合身体的拧转、踏击等动作,形成刚柔并济的艺术美感。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不仅展示舞者技艺,更通过仪式性的编排与呈现,传达出庄重、热烈、和谐的艺术氛围。舞蹈中的节奏把控、动作顺序以及舞者之间的配合等均经过精心设计,使整个舞蹈具有仪式般的严谨与规范,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从民俗文化的范畴来看,“肉连响”舞蹈所蕴含的仪式性也在不断传承中塑造和巩固着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特征,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土家族身份认同与文化标识的关键组成部分。

 

4.2社会意义

在土家族社区内部,“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当族人共同参与民俗节庆、祭祀活动等时,通过观看或亲自参与“肉连响”的舞蹈表演,能深切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共同的文化体验使土家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强化了他们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知。

从文化传承与教育角度看,“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生动教材。年轻一代通过观看长辈们的舞蹈表演,学习舞蹈动作、节奏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能更直观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知识。而且,由于舞蹈本身具有仪式性,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庄重、严肃,让年轻一代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肉连响”舞蹈凭借其独特的仪式性和民族特色,在各种文化展示活动、民族交流活动中脱颖而出。当它走出土家族社区,在更大舞台上展示时,能吸引其他民族和地区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了解到土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这种文化交流不仅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肉连响”舞蹈中仪式性的内涵丰富,涵盖历史文化、民族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其社会意义重大。

 

5.结语

“肉连响”舞蹈通过其仪式性的精心构建,从古老的巴人传统汲取养分,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与演变,将土家族人民的信仰、情感与精神一一凝聚其中。它在祭、节庆等诸多场合的应用,不仅成为连接族人与祖先、神灵的神圣纽带,更是展现民族特色、强化民族认同的有力媒介。每一个庄重的动作、每一段沉稳的节奏,都如同历史的回响,诉说着土家族先辈们的故事,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而在当今时代,“肉连响”舞蹈的仪式性也在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在文化交流、传承教育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和敬仰,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是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肉连响”舞蹈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土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塑造了族群的文化认同,也为其他民族了解土家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肉连响”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也是对多元文化共融的贡献。在时代滚滚向前进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依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肉连响”舞蹈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必将长久传承。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