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它历经上千年文化洗礼,不断地发展至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思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中国画的形式和审美也有了新的要求,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着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而高校中国画专业作为培养中国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画的教学上需紧跟时代,在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的探讨和改进。本文将从高校中国画教学现状和困境、改革意义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在以后的中国画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
一、高校中国画教学现状和困境
(一)学生作品缺乏特色,不出彩
时代飞速发展,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取代了很多人工技术,如果高校教学继续固步自封,做不出特色,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注重传统的临摹和技法的训练,缺乏创作意识。受制于眼界和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真正到创作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技法,最后作品缺乏特点和新意。
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画方向课程《中国画创作》为例,学生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比较杂乱,很多学生依靠网络照片进行创作,缺乏真实感受,因此创作的作品也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情实感。广西风景秀丽,山水、植被、古镇、应有尽有,少数民族聚集,并且南面滨海,海洋资源丰富,优越的地域特征可以作为画家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广西的丰富的物种、植被、山水以及民族多样化,是很好的绘画题材,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然感受比旁人深刻,更能塑造好它。但是目前来看,在我们的中国画教学中还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优势。
(二)不能学有所用,应用型只是口头说说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较而言的人才类型,不同于理论型人才主要目标在于培养某一领域的学术尖端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应用知识的培养,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中国画教学偏重传统技法的教授,教学模式仍旧是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合汇总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中国画的基础课程《工笔花鸟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等,都是延续传统按照题材进行分类设置的课程。学生掌握工笔花鸟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的绘画技法,但是往往到了创作阶段无法将所学技法进行整合汇通,导致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和技法难以运用到创作中去。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空谈。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难以辨别好坏。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容易盲目跟风,从而忽略课堂教学,学习态度消极。目前高校大多采取学分制,课程作业作为打分的重要依据,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完成的作品缺少被展示和认可的机会,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在《中国画创作》课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创作是比较长期的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幅作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创作热情除了需要强大的内驱力,还需要一些外在的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将地域特色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意义
(一)以独特的民族审美拓展学生视野
以北海设计学院为例,该校位于广西北海,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审美具有多元化特征。这种审美多元化能增加学生的审美接受度,拓宽眼界和视野,对于审美眼光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广西地域特色的优势,实现双赢。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少数民族聚集,是绘画取材的绝佳地点。但是广西由于山区较多,地势崎岖,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以艺术带动旅游,从而带动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让年轻一代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展现应用型高校的优势
地域资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地域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激发创作潜能,培养艺术思维和创造力。
应用型大学的一大特色在于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注重学术成果转化,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更贴近社会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以致用。而将地域特色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服务地方。
三、地域特色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具体举措
(一)调整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意见中充分肯定了实践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画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更加偏重于实践课程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加强室内写生和户外写生所占比重,将当地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一直以来,高等院校的中国画教学都承袭着“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气质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审美语言和绘画语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写生和创作作为中国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当今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创新不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写生实践活动,例如在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课程中,增加户外写生和模特写生的课时配比。充分利挖掘地域资源,将广西的特色植被和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写生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引入和讲解,即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
2.外出考察采风以研究为主,教师带领引导学生找切入点,确定主题深入研究。更加注重学生户外考查过程中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建立明确的目标,找到切入点;其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搜集素材。比如研究某种植物,将它的形状特征、生长环境、一年四季的变化等方面都了解透彻,搜集素材时将它各个角度都有所涉及。最后,做调研报告,绘制创作草图。以考察报告和创作草图的形式作为采风的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将采风真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创作和论文的途径,为后面的创作课程和毕业创作打下基础。学生将亲身经历和研究转化为创作,使创作课程更加生动和切实可行。采取”主动研究-实践应用“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应用能力。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不管是毕业创作或是其他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建设应用型高校打好基础。
3.善用地域资源,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桂林山水、龙胜梯田等;广西还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如花山岩画、靖江王府等;除此之外,广西少数民族聚居,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渔业文化为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充分挖掘广西地域优势,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如“壮族图案研究”、“桂林山水研究”“木楼建筑研究”等,为学生创造个性化艺术创作环境,强调引导和实践,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把控创作课程的主题
高校中国画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基础课程和创作类课程。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论和基本技法为主,创作类课程以创新应用为主。针对学生创作类课程选材杂乱,思想空洞,画面简单等问题,将特色地域文化引入中国画的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地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借鉴对象。
创作类课程以广西地域特色为主题,充分挖掘广西各个方面的地域风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广西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风景优美,少数民族种类多且集中,容易获得素材。
2.广西临海,尤其是我们身处北海这个三面环海的城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民众多,身边随处可见,为我们寻找素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渔民、渔网、鱼市都是很好的展现地域特色的素材。
3.广西作为壮族的聚居地,有非常多的壮族同胞,包括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都比较了解,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三月三”歌圩节、“牛魂节”、清明节、中元节等,对歌、蒸五色糯米饭、祭祖、花灯等习俗都是可以入画的素材。
4.广西手工织锦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壮锦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适合于工笔画的表达。精美的织锦、紧密的织锦工具和工艺、和织锦的壮族妇女也可以作为我们创作的方向和选材。
5.广西传统文化遗存。北海市的合浦汉文化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汉代精美文物,文化价值极高,拥有目前中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汉代墓葬群。合浦汉墓博物馆距离学校较近,采集资料比较方便,适合于运用到创作中。
6.广西地区的红色传奇故事。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地区发生了很多历史性大事,1925年梧州建党;1929年百色起义;1934年湘江战役;1938年桂林保卫战等。另外,广西地区还有一大批爱国志士、英雄人物例如:李天佑、韦国清、李宗仁、白崇禧等。都可作为展现广西风土人情、地域风貌的素材。
除了以上,表现广西地区发展新风貌,少数民族大融合大发展以及当代社会新气象等等,都可作为创作的题材。充分挖掘广西地域题材,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自观察、亲身体验,,在作品中融入真情实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1.邀请广西知名画家、民间艺人、专业或者企业带头人等进入校园,举办讲座、活动、座谈会等,与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广西有很多的非遗项目,如北海本地的“角雕”、“贝雕”、“木雕”等,不论是题材还是艺术手法、技艺都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邀请这些非遗传承人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有着莫大助益。
2.以展促学、以赛促学是艺术类院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不足,通过展览和比赛的形式督促学生,比如举办毕业创作展、阶段性成果展览,写生作品展等,结合展览奖项的设置,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4教学成果展为例,展览和奖项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创作的动力,作品装裱和布展过程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一幅完整的作品的诞生过程,学生非常乐于投身其中。而在整个高校和城市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外在环境的熏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再通过与北海市美协和群众艺术馆以及一些一些商业场所合作,多策划一些主题性展览,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学以致用。
四、结论
本次教学改革是立足于广西北海的地域特征,并顺应这种区位优势的一次初步探索。地域特征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有力举措。改革过程中遇到种种难题,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教学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广西地域特色融入到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中,是教育“因地制宜”的一个重要举措。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对地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