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塔利绘画中表现性语言的运用
一、维塔利背景简介
维塔利·切尔诺布列索夫(以下简称维塔利)1940年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在白俄罗斯生活,他是吉尔吉斯斯坦籍白俄罗斯著名油画家、雕塑家、教育家。维塔利是白俄罗斯先锋绘画的重要人物,被称为白俄罗斯先锋派绘画之父,维塔利同时也是圣彼得堡自由文化基金会、非正式艺术创作协会、自由文化基金会,艺术委员会成员。维塔利所生活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是毗邻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乌克兰的欧洲东部内陆国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欧洲大陆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且关键的,而其中北靠波罗的海,南靠黑海的东欧尤为特殊,东欧作为连接传统意义的西方和东方的桥梁,处于欧亚两大洲的咽喉地带,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包含着民族信仰的复杂性、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国家战略立场等等方面。地处东欧的白俄罗斯人属于体系庞杂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他们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先祖,斯拉夫文明最早起源于维斯瓦河流域,斯拉夫人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一世纪末期古罗马帝国的文献中,从野蛮的游牧生活逐渐发展到定居开化产生很多分支,是非常古老的文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公元1453年之后,东斯拉夫人逐渐成为正统东正教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并将其与自身文明融合,逐渐发扬光大,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东欧文明。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是东斯拉夫人古老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这种文化形式在东斯拉夫人情感和生活中已然是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与别的文化形式相融合,白俄罗斯特有的多元文化体系就是这样诞生的。东斯拉夫人的节日同样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许多传唱的歌曲中也会出现传说中的古代先贤的名字,这一有趣的现象是东斯拉夫人古老文化中所特有的。维塔利的成长受东斯拉夫文化影响很深刻,这一点在他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二,例如维塔利的创作灵感来源卢博克(lubok),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系列的古老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维塔利开始服兵役。服役三年后的1966年,维塔利回到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在这一时期的维塔利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据他自己回忆,后来有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他前往立陶宛的考纳斯艺术学院学习。1967年维塔利在考纳斯艺术学院结束了他的艺术学习之旅,维塔利从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吸取了他认为对艺术生涯必要的营养,他在这一时期始终热衷于绘画,上学时期的作品也得到了当时执导的老师的认可。在此学习期间,维塔利在考纳斯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又有了新的感悟,那种类似精神自由的主张和倾向,他逐渐形成了对艺术创作感性直观的态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创作风格。
二、表现主义的概述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是世界美术史著名的艺术流派,法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在1901年为了让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与印象派的绘画语言区别开来而首次使用这个词汇。在此以后,德国的画家们逐渐在用线、颜色、构图、技法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逐渐形成表现主义流派。表现主义绘画形成的因素非常多,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看,表现主义就是为了将内心丰沛的情感完全的表现出来,也许所有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都可以称之为客观现实和艺术创作者内心世界结合的产物,但表现主义的艺术语言无疑是将艺术家心理情绪放在了首位。艺术家们用狂野大胆的色彩,形式上极尽夸张和扭曲,不遗余力的抒发着内心或激愤、或忧郁的情感情绪。在创作语言上从大多数人认知的自然客观中跳出来,将公认的观念与偏见完全摒弃,以所画之物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情绪为主要灵感去重新观察世界。表现主义诞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在社会动乱的战争时期,绘画艺术家们不再像和平年代时缓慢思考理智创作,一切都变得不正常,绘画也一样,变得越发狰狞和夸张,无法用传统思维去审视,画家的内心世界也越发的不容易窥探。这样的表现性作品尤其常见,它们不是专属于西欧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的,东欧的艺术家们也在世界的大潮之中,维塔利切尔诺布列索夫就是身处过社会动荡时期的艺术家,他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解体,他人生中最大的两次起伏都为他后来选择表现性绘画语言提供了历客观的可能性。维塔利切尔诺布列索夫在动荡不安中以表现主义的绘画形式表达主观精神和内心的情绪似乎也是必然,在如此时期艺术家是无法平静思考的,这正是表现主义崛起的根本原因,艺术家需要通过非理性非写实的画面进行某种宣泄。
三、维塔利绘画中的表现性语言表达
维塔利的绘画从形式内容上看,基本是多人和单人的人物画,画面也都比较单纯,简单的画面配以情绪强烈的大面积冷色调或者暖色调,在确保固有色的前提下直接用大块颜色塑造人物躯干和画面背景,值得注意的是维塔利有意将背景和人物之间的空间感降低或者拉大,拉近人物颜色和背景颜色的距离,二者相呼应,似乎背景也是人物衍生出来的一部分一样,色彩不再是客观写实的载体,而是维塔利用来抒发忽明忽暗情绪的媒介。维塔利用热情的粗笔触表达深沉凝重的主题,女吉普赛人,音乐家、哥萨克、演员、学者等等,在他的作品中,都以不同的状态反复出现,情绪多变,他的民间艺术作品《卢博克》,素材取自俄罗斯的一种装饰印刷品,简单的图像叙述取材自古老故事,文学等通俗故事。卢博克的版画被用作房屋和旅馆的装饰,是一种当地原始的传统民间艺术,陶瓷,雕刻,刺绣和民间艺术都是维塔利的创作来源,他在取材上选择了民间形象,我们能看到舞蹈家和歌唱家,画面始终洋溢着热情的氛围。这种自然的不墨守成规的艺术表达使他与官方艺术保持着距离,他的创作主题和形象提取主要依靠草根大众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他看到了力量,这也试图让在他的创作中展现自己。如果20世纪初的《黑人雕塑》被认为是一本表现主义的手册,那白俄罗斯艺术家就是在卢博克这种被称为原始或天真的艺术中寻求的灵感。除了与佚名的卢博克大师和一些著名的原始艺术作家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外,不墨守成规的人也在公众的认可下与他们分享了一种内在的团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承认的失败。原始艺术总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平庸、渺小和自卑的污名在时间和地理上虽有差异,但却将这些边缘的艺术分支结合在一起。在维塔利的作品中,有很多形式和颜色上夸张的自画像,这样的画面中没有提及植物服饰等其他内容,基本都是呈现几何化特征,例如(图2)中画于1976年的《自画像》,有巴洛克风格的光影痕迹在里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古典的致敬,而人物完全摈弃写实风格,充分发挥了几何造型风格的表现力。维塔利的创作源于对艺术的热爱、对历史的痛惜、对生活的抗争还有对现实的怀疑,除了对于强烈表现力的喜爱,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现实所抱有的的怀疑态度。拿荷兰小画派的维米尔举例,身为中产阶级的他因为满足于现实生活所以这样的心灵富足也同时影响到了他的绘画风格,我们能看到,维米尔的绘画从容、和谐,具有中产阶级所特有的身份感和形式感。维塔利所身处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条件却不允许他能像中产阶级一样从容淡定,维塔利无论在哪,他的心理情绪一直没有得到完美的安放,这种种原因影响了维塔利的人生,也成就了他能直扣心灵的艺术语言。
四、维塔利绘画中的表现性语言运用
维塔利绘画的表现主义特征无需赘言,在他的艺术语境里,不要说客观现实,甚至连绘画细节都是多余的。在语言形式上更加唯心和直接,我们能够直观的的看到很多几何化的轮廓和高度概括的塑造,有些背景的描绘甚至还有些许超现实意味,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联时代的野兽主义建筑风格,这在前苏联时期的艺术家中是罕见的。维塔利切尔诺布列索夫将自己描述为“梵高式的梵高派”。梵高所采用的绘画手法,即浓密的、多汁的色彩叠加,快速绘画方式,不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正。维塔利一定研究过高更和梵高的处理方式,而且二者的形式感很可能被切尔诺布列索夫结合在了一起。此外,维塔利高度凝练的图像语言,肆意随性的颜色运用和不加细节塑造的轮廓,确实让我们想到了他从这两位艺术家作品中汲取养分的密切关系。维塔利的人物绘画也许不能完全看成人物画,说不定他要表现的是星球、空间、金属或者玩具,每一笔夸张的描绘都在加重着人物的故事性。维塔利如画般的幻想可以被列为十大主题:吉普赛人、喜剧演员、木偶、鹦鹉、马、音乐家、士兵……只要看一下名单,你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自由和自由的精神,游戏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他的作品《华贵的音乐家》,这幅画又不同于他的那些自画像了,画面中的色彩丰富,情绪昂扬高亢,描绘的是他钟爱的音乐家人物题材,靠前的人使用了重颜色塑造轮廓,靠后的人物使用了相对温和的棕色,并没有使用重色,与背景和谐呼应,画面中出现的三位音乐家表情各异,或悲伤或沮丧或陶醉。维塔利绘画中的人物是由某种色块连接在一起的,人物亲密的交织在一起,形成整体,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识别维塔利的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被命名为维塔利独有的印记,这和他的个性有关,在笔者看来,应把这种表现性语言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力,生命力,这个词似乎更合适。维塔利笔下的弹性笔触试图阻止疯狂的元素。当有可能在生命的流动和坚定的雕塑形式之间达到平衡时,形式就出现了生命,并使我们观者产生观感上的共鸣。表现主义明显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变形,物质的变形已成为情感痉挛的同义词,这时的世界绘画整体都在向非理性语言迈进,因此,在二十世纪,它反复地回到不同国家的艺术领域。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同样提供了情感痉挛的理由,这是两种意识形态度下艺术家共同选择和产生艺术共鸣的共通特性。在前苏联,表现主义的技巧表现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维塔利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他们从限制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官方学说中寻找出一条个人出路--创造人民可以理解的艺术,从所有文化中借鉴形式和内容的最佳特征,表现主义抓住了当时人们的情感状态和心态,因此它在1970至1980年代的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共和国、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美术中的同时出现并不令人惊讶。
维塔利作为东欧当代重要的表现主义艺术家、白俄罗斯先锋绘画的领军人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作品中展现的表现主义特征,不仅是对欧洲表现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艺术创作自由表达精神的深刻诠释。目前国内对东欧地区的当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们的研究和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研究艺术家个案的实践中得到大有裨益的思考,绘画语言都具有一定的形成原因,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和创作的具体要求,那么运用绘画语言只能是拿来主义,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通过对于维塔利表现性绘画语言运用的个案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现实的改造对于艺术家而言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维塔利运用表现性绘画语言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才真实而充分地诠释了他所经历的对他人生和心灵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思考和感受,这种经验告诉我们,结合时代发展的必然因素,经过思考和提炼,所形成的可以支撑自己创作的绘画语言,才可以站得住脚,才能避免为了表现性而表现、为有绘画语言而找绘画语言的误区。在新时代的中国艺术界,在中国本土表现性绘画的当下语境中,维塔利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艺术家在探索本土文化与世界艺术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借鉴维塔利对色彩、构图及情感表达的极致追求,打破传统写实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和开拓,丰富和提升传统审美意趣的高度,除却传统写实的审美风格外,表现性甚至抽象艺术也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百花齐放。通过强化色彩的情绪张力和形式语言的创新,中国本土的表现性绘画能够更深刻地触及观者的心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标识。同时,维塔利对高更与梵高艺术精髓的融合,也在启示着我们,在全球化的交流和冲击中,跨文化的艺术借鉴与融合,是推动艺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中国艺术家应更加开放地吸收世界艺术养分,结合自身文化根基,创造出既具国际视野又富含中国特色的表现性绘画作品。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