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艺术培训服务的实施路径研究
留守儿童艺术培训服务现状
国内留守儿童多生活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护。大部分留守儿童注意力较为分散,学习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情感上经历了深刻的“断线”,直接影响了他们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面临更多挑战。在宿迁地区,多数留守儿童因缺乏专业指导,艺术技能还停留在模仿阶段,难以激发其创造力。从心理层面看,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表达渠道单一的问题。调查中,52%的儿童表示“喜欢画画但不知道画什么”,反映其内心世界与艺术表达的断层。
宿迁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有多种类型。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虽然这种隔代监护模式在生活上可以给留守孩子一定的照顾,但由于代沟、交流障碍等问题,这些长辈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往往很难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另一类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家中对儿童进行监护。但因为家里的一方平时农活、家事负担很重,常常力不从心,依然形成了儿童家庭监管缺失的情况。这些情况都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弱,因此,艺术培训便成为调节其心理状态、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渠道。
艺术培训服务的实施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宿迁市乡村艺术教育形成了以非遗传承、公益普及和学校教育为主的三大类项目体系,在推动乡村美育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非遗传承项目以沭阳县“非遗进校园”为代表。项目将剪纸、淮海戏等地方艺术引入课堂,在文化传承方面成效显著,约68%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技艺。但在课程创新和传承人培养方面,该项目依然面临挑战。以泗洪县“艺启公益”为代表的公益类项目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服务留守儿童,在提升儿童艺术兴趣和表达能力方面效果明显,参与活动的儿童绘画表达能力平均提升42%,但受制于资金和人员流动性,项目可持续性较弱。学校基础艺术教育项目虽然覆盖面较广,在艺术知识普及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存在严重的师资短缺和课程边缘化问题,专业艺术教师占比不足20%,且超过60%的学校存在艺术课被占用现象。
☆非遗传承类项目
非遗传承类项目是宿迁乡村艺术培训的特色板块,以沭阳县“非遗进校园”为代表。该项目主要依托乡镇中心小学开展,将剪纸、淮海戏等非遗艺术纳入课后服务课程。授课教师多为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采用师徒制教学模式,每周安排1到2次课程。
项目形成了“文化站+学校+传承人”的三方协作机制。文化部门提供基础经费支持,学校负责场地和生源组织,传承人则承担具体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部分试点幼儿园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如将复杂剪纸简化为撕纸游戏等。从文化传承效果来看,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跟踪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中,有68%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剪纸作品,15%的佼佼者已能参与县级非遗展演活动。在沭阳县2023年民间艺术节上,乡村学生表演的淮海戏选段获得广泛好评。然而,项目也存在明显局限。首先,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平均年龄达57岁,后备力量不足。其次,课程内容创新不足,78%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增加现代艺术元素。最后,项目可持续性较弱,35%的授课点因经费问题在2024年停止了活动。
☆公益普及类项目
以泗洪县“艺启公益”为代表的公益类项目主要面向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艺术培训。该项目采取周末工作坊形式,课程内容包括绘画、手工、简易乐器等。运营主体为民间社会组织,师资来自高校艺术专业志愿者。项目采用“定点+流动”的服务模式,在5个行政村设立固定教学点,同时配备流动教学车服务偏远地区。2023年共开展活动48场次,服务儿童1200余人次。为适应不同年龄段需求,项目将3到6岁幼儿与7到12岁儿童分班教学。
评估数据显示,该项目在提升儿童艺术兴趣方面效果显著。参与儿童的绘画表达能力平均提升42%,团队协作意识也有明显增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建立的乡村儿童艺术档案系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但目前该项目的运行仍面临严峻挑战,志愿者流动性大导致课程衔接不畅,每年师资更换率达65%。资金短缺问题同样突出,2024年项目规模被迫缩减30%。此外,家长参与度低(仅15%出席率)也制约了教育效果的延伸。
☆学校基础类项目
学校基础类项目主要指乡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常规艺术课程。调查显示,宿迁乡村幼儿园艺术课程开设率仅为43%,且多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课程内容以简笔画、儿歌等基础形式为主,平均每周课时不足1.5小时。中小学情况相对较好,但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85%的受访学校将艺术课排在下午最后时段,60%的学校存在艺术课被占现象。师资方面,专业艺术教师占比不足20%,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绩效评估显示,这类项目在艺术普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参与系统培训的学生,其艺术基础知识掌握率可达75%。部分学校组织的艺术社团,如泗阳县某中学的农民画社团,还在市级比赛中获得奖项。但项目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标准化测试结果显示,乡村学生艺术素养平均得分仅为城区学生的62%。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匮乏,例如58%的学校缺乏基本乐器,32%的学校没有专用艺术教室。
从整体成效来看,这三类项目在服务对象、实施方式和教育效果上形成互补格局。未来,从业者需要通过建立项目协作机制、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创新师资培养模式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乡村艺术教育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主要问题分析
☆项目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调查数据显示,宿迁乡村地区艺术培训项目呈现“三少”特征:一是总量少,平均每个乡镇仅有2到3个常设艺术项目,远低于城市社区的7到8个。二是种类少,87%的项目集中在音乐、美术等传统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几乎空白。三是持续性项目少,约65%的项目运行周期不足两年。这种供给不足直接导致艺术教育的范围狭窄,受访学生中仅有38.7%能够定期参与艺术活动。这种供给失衡的背后,是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财政投入方面,乡村艺术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投入的3.2%,且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倾向。空间分布上,这些项目多集中在乡镇中心区,偏远行政村覆盖率不足20%,形成了明显的艺术教育洼地。
☆服务质量的多维缺陷
质量评估发现,这些项目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首先是课程体系碎片化,缺乏科学的难度梯度设计。以非遗课程为例,78%的授课内容停留在技艺模仿层面,未能建立“文化认知——技能掌握——创新应用”的教学闭环。其次是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应用不足。课堂观察显示,仅12%的艺术课采用项目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最后是评价机制缺失。91%的项目没有建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教学质量处于不可知状态。某小学美术教师坦言:“我们只管上课,至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没人真正关心。”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师资困境的恶性循环
目前,这些项目的师资问题表现为“三难”:引进难,乡村学校艺术教师缺编率达43%;留住难,新入职艺术教师三年流失率高达61%;发展难,在职教师年均培训时长不足16小时。这些困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经济因素方面,乡村艺术教师月收入比城区同类教师低1200元到1500元;职业发展方面,86%的受访教师表示缺乏晋升通道;社会认同方面,艺术学科在乡村学校普遍被边缘化。某中学音乐教师反映:“我们的课经常被主科占用,年终考核时艺术教学成果几乎不计分。”这种系统性歧视进一步恶化了师资生态。
结语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面临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挑战,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业者针对课程设计体系化、师资培育双轨制等实施路径,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艺术教育是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推广和优化艺术教育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