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自媒体时代下广场舞的自我认同研究

作者:游雨欣来源:《尚舞》日期:2025-07-14人气:19

【摘要】广场舞是我国重要的大众文化活动,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中老年的生活。自媒体时代下,广场舞通过技术媒介的加入产生了新的现象,更超出了锻炼身体的意义,进一步给予了广场舞参与者精神价值。文章基于对北京市公园广场舞活动的田野调查,旨在分析自媒体时代中广场舞活动给予参与者的多元精神价值,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广场舞;精神价值

 

广场舞作为独具特色的大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健身、自娱的功能。在技术媒介深度介入的当下,该活动还为重塑中老年群体额精神世界提供了多维价值。自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平台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的舞蹈生态应运而生,广场舞活动由此呈现出虚实共生的面貌。这一变化既体现在舞蹈专业从业者通过直播课、分解视频等形式向大众渗透学院派舞蹈知识,更表现为参与者在“晒文化[]影响下,将广场舞活动发布在互联网中,将其发展为具有展演意味的日常实践。在这种变化中,广场舞活动进一步提供了丰富精神价值,退休中老年通过“为自己而舞[]主体性建构,在虚实交织的场域中重新塑造生活。既有研究多聚焦广场舞的健身功能、社会争议、政策价值,对广场舞活动在自媒体时代的嬗变和多元精神价值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广场舞活动的田野调查,从中揭示在自媒体时代中,广场舞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新型的精神家园。

 

1.自媒体时代中广场舞活动的嬗变

自媒体技术介入广场舞活动后,广场舞活动在多个角度发生新的变化。首先,自媒体技术介入后,广场舞呈现出“网络虚拟空间—现实公共空间”的双重实践场域。笔者通过对紫竹院公园的田野观察发现,过往公共空间中“人多势众”的景观,部分被“人机共在”的现象取代。舞蹈团队每日活动时,前方皆聚集着与舞蹈队相当规模的拍摄群体,他们通过记录广场舞活动,运用剪辑软件进行二次创作,保证“日更”的频率完成自媒体账号的运营,已出现“大地广场舞”“文迪08”“百姓大舞台BXWT”等较有影响力的抖音账号。此种情况下,这种在虚实空间红进行的活动具有双重效应:现实公共空间的集体舞蹈为自媒体传播提供资源内容、满足健身需要;而线上点赞、评论构成的反馈机制反向激励线下实践,给予参与者满足感和荣誉感。

  

其次,舞蹈专业从业者借助技术手段和社交平台分析舞蹈知识,通过开设直播公益课、拍摄分解视频、售卖原创教材等方式,让广大广场舞爱好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吸收到专业知识,并受到舞蹈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紫竹院公园的各大舞队,多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网红老师的原创教材进行每日舞蹈实践,如“唐雅东”“小莹”“想静静了”等知名账号。这种知识传播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普通爱好者而言,够以更为低廉的成本接触到专业训练体系;对专业从业者而言,能够通过平台的传播获利;就广场舞发展而言,能够通过标准化教学视频的生产和传播重塑审美范式。

最后,自媒体时代下,“流量”“算法”的推动,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红”而受到大量的关注。例如,20241124日,紫竹院公园东门的“格子大叔”以一曲芭蕾、民族舞混搭的《格桑啦》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从那以后每逢周日下午其舞蹈时间,紫竹院东门都聚集了大量观众等待看其舞蹈。这种事例长期以来在紫竹院公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技术媒介的参与运作出多元广场舞主体:舞蹈者、拍摄者、教学者、观看者以及广场舞网红。这些主体都直接间接的从广场舞活动中获得了精神价值。

 

2.广场舞活动的多元精神价值

2.1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自媒体时代下的广场舞更具包容度,同时呈现出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使更多人得以从中受益,参与者在肢体和思维两方面都得到锻炼与熏陶。自媒体时代后舞蹈线上教学得以发展,各大短视频平台搭建起虚拟的学习场域,为舞蹈教学活动突破时空界限提供更多可能。在此种情况下,广场舞活动在满足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需求的同时,还减轻了参与者在公共空间中可能遭受凝视的心理压力;此外,许多专业人士开设视频账号,拍摄舞蹈知识讲解视频、成品舞蹈动作分析视频、开设直播公益课等,以数字化传播重塑广场舞美学标准。

例如,抖音账号“南杰”的博主是湖南省的一名大学教师,于2024年末开始关注广场舞教学。他通过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的公益教学迅速积累了人气,并提出“三会、四性、一转变”的教学范式,即会跳、会演、会评;系统性、民族性、训练性、适体性并存,完成学跳舞到会跳舞的转变。这种结合中正体现了当下学院派舞蹈知识与群众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广场舞的编排在保证了动作、节奏简单易学的“低门槛”特性同时融入了专业化的舞蹈知识和态度。由此,自媒体时代中的广场舞呈现出更加包容、更高质量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2.2广场舞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追求

广场舞参与者大部分仍为退休的中老年,他们脱离工作岗位且与子女交流时间较少,突然空余的时间会促使这类群体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空虚。而广场舞兼具健身、社交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人们的精神所需。

自媒体时代,由于跨时空交流的条件的形成,围绕广场舞活动的“线上社群”得以建立,这更加便利了广场舞参与者与社会进行联结。每一位自媒体上的专业老师,都有自己的线上粉丝群,同时还有针对特定教材而建立的微信交流与答疑群,作为人们相互参与而形成,通过经常性互动并参与活动来建立关系与信任的社会实体,这类群聊作为自媒体时代下的新型社群寓居于互联网之中。广场舞舞友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与其他拥有相同兴趣的人们彼此沟通、认识,分享知识和信息;这种围绕舞蹈和特定老师建立起的“线上社群”形成“教学(舞蹈)—答疑(交流)—展演(见面)”的流程。

以北京市为例,由广场舞爱好者韩军主要组织的“北京莹粉舞蹈队”,冬冬、酷玛队长主要组织的“夏辉粉丝舞蹈队”等,队员们皆为同一个专业老师的粉丝,通过学习同样的舞蹈、线上交流,而约在线下一起练舞、交流生活,加深情感联结。还如2024722日,小莹老师在北京举办了两个小时的见面会,报名人数多达120人。见面会后,学员们表示“始终还沉浸在相见的时间里,太难忘了。”“百人共舞《心愿》超级震撼,现场感受小莹老师高老师创编舞蹈的顶级魅力,心情无比激动。”“能和小莹老师同框太荣幸了,百人共舞场面太震撼。”  此类网红老师从电子屏幕的虚拟世界中走进现实世界的活动已屡见不鲜,几个粉丝量高的老师都在各个地方举办过线下集训,部分狂热的爱好者甚至跟随在全国各地参加集训。

 

2.3广场舞可以增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感

当下的广场舞实践者大部分为退休的中老年女性,她们多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前,经历过社会主义初期的集体生活阶段。“童年”时期扎根于生命的经验难以被城市化快节奏生活而抹除,“‘聚在一起跳舞’这件事着实能让他们生出一种‘返老还童’的生命感受,”[]在参加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集体归属感。自媒体时代,这种集体归属感的增强通过几个方面展现:

首先,“线上社群”的建立促成情感共同体的建构。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与社交功能,为广场舞参与者搭建了跨越时空的互动场域,他们既能在直播间跟随老师共舞,通过评论区交流互动;还能私下通过舞蹈建立联系,在交流中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从中感受集体“共在感”。紫竹院公园舞友“莲芯”认为退休后与社会交流较少,跳舞一方面可以填充空余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在自媒体发展后,能够足不出户,通过评论互动与聊天的方式交流,找回了自己的集体归属感,认为自己还未被社会抛弃。

其次,直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线下的广场舞活动可以通过镜头进入虚拟网络空间,呈现出仪式化的展演特征。在直播或是拍摄视频的期间,舞队的软性规则,如穿衣鲜艳、提前学舞、保证出勤等纪律重新召唤了存在在成长记忆中的组织纪律性。这种对身体的规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着装的要求和出勤训练次数的保证,重构了退休人员空虚自由的时间秩序,使得工作时期的纪律性重新回归;另一方面,经过训练统一的集体舞蹈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点击量,反向强化了参与者的组织认同。

最后,当下的广场舞活动,通过“老歌新唱”的乐曲以及集体舞蹈中身体共振的方式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创造性转化。例如,《翻身农奴吧歌唱》《烟花三月》《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曲目经过当代的重新创作,既成为文化上勾连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媒介,又让参与者在舞蹈时激活了生命记忆,并经由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和二次创作,让这类具有革命年代的文化符号成为这一群体的“共鸣”之源。

在这个个体日益孤岛化的时代,广场舞活动成为当下中老年群体特殊的社会粘合剂。从共舞“时代记忆”中的身体共振到共同的文化符号建构以及相关的空间秩序生产,都通过群众自发组织展现出社会再组织的强大生命力。当广场舞参与者在虚拟网络或是公共空间的现场,配以“老歌新唱”后的年代歌曲一起舞蹈时,他们不仅是在锻炼身体,更是在行动中呈现“舞蹈共同体”的样貌,重新感受集体主义时代的身心记忆。

 

 

2.4广场舞可以实现自我认同

    中老年群体在退休初期普遍面临自我认同的危机,突然松绑的社会角色与骤然增加的空闲时间使其短暂陷入身心失序状态。在此背景下,广场舞活动通过身体实践构筑特定时空场域,将具有相似生命经验的群体重新组织化,催生了新型的社会联结方式。参与者通过“广场舞实践者”这一身份的建构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广场舞活动逐渐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磨灭的重要活动之一,这种活动便成为特定“生活方式内嵌在社会秩序中,是自我认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与表达,也是生成归属感、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

这种自我认同呈现出不断反思与变化的动态特征。首先表现在广场舞参与者对广场舞的态度会经过“旁观—加入舞队—离开舞队—加入其他舞队”的过程发生变化。初期参与者往往携带大对广场舞的负面认知,将此活动视之为“非精英的文化实践”。而当他们切身在现场凝视着舞蹈群体时,想象中的负面情愫会与重新产生的欣赏与羡慕的情绪发生碰撞而晃动,成为潜在的广场舞参与者。个体正是通过反复的旁观来逐步实现自我身份的确认,推动自身参与广场舞活动。他们意识到当下的广场舞在审美形式上已被重塑,实践方式上具备一定展演性质,并认为这种集体活动能够重建社交网络、重构生活秩序以及重获认同价值。

在自媒体时代下,广场舞活动重塑退休群体自我认同的方式包括:其一,在舞蹈中重新突出自我价值,社交媒介推动参与者身份从“无名群体”向“IP化个体”发生转变;在短视频平台中,点赞、评论、转发等即时性互动数据是衡量社会认可的指标,有时一条热门视频可能让普通参与者收获前所未有的关注,从而强化其对被看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与广场舞活动形成正向的激励循环模式。上述提及紫竹院公园的“格子大叔”正是鲜明的例证,一曲《格桑拉》爆火后,成功带火了“海淀哥舞蹈队”,其已成为紫竹院公园广场舞活动的标志人物之一,每每到周日下午,紫竹院东门都会被观众筑起厚厚的人墙。

其次,通过技术赋能重构广场舞与中老年群体的话语权。不论是舞还是中老年群体,二者都有着各自的边缘身份。广场舞在专业舞蹈看来是不入流的,中老年看似是被社会淘汰的年长者。而自媒体时代,通过传播打造出个人的知名度后,二者的话语权都得到了提升。极为显著的表现是,紫竹院公园广场舞活动已经成为专业人士吸粉打卡点,如“旺庆南杰”“铁木尔”“唐雅东”“小香老师”“韩朝强”等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老师们到紫竹院公园特定舞队打卡,为自己积累人气。这种情况,实际上正是舞蹈与技术共同推动中老年和广场舞的话语权提升。

总而言之,自我认同是“个体与外界达成的和谐的互动状态,是基于信任感和确定感所产生的一种良性的认知结果,”[]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特点,跟随实践的推动而不断变化。当中老年群体在广场舞活动中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后,自我的认同感便在此重新生成。自媒体和广场舞的碰撞实际上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二者共同帮助了中老年对抗年龄焦虑、重拾社会联结的能力。

 

3.结语

广场舞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大众文化实践之一,既是中老年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身体表达,也是自媒体时代下广场舞参与者重塑自我价值,重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活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发展方式使得专业知识能够惠普下沉;广场舞活动也能够通过技术赋权重构活动本身与参与者的话语权……种种变化中,广场舞活动远远超脱了最初的自娱健身之功能,而赋予了参与者高度精神价值,包括提升生活幸福感、满足精神需求、增强集体归属感和重塑自我认同。此种情况下,广场舞活动深深缓解了中老年退休后身份断裂带来的不安之感促使他们通过舞蹈活动发现晚年生活的意义。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