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策略,通过分析当前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发现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文章提出,课程改革应注重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舞蹈编导人才的需求。通过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为舞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普通高等院校
随着社会文化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舞蹈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舞蹈编导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蹈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分析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评估当前课程建设的现状,提出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及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1.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舞蹈编导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组分,在中国高校内逐渐被看重,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动和艺术人才的多样化演进,现今的舞蹈编导课程格局难以充分契合新的教育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其看重技术性训练,却忽视了创意跟艺术鉴赏能力的养成,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跟创作能力较弱,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的舞蹈编导人才需求不断攀升,目前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些期望,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势当实施,一定要契合时代的走向,引领教育模式创新和教学质量上扬。
2.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2.1课程体系单一,缺乏创新性
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是以传统技术训练为主,缺少对现代舞蹈艺术与创作手法的深度挖掘,课程内容多集中在基础的舞蹈技巧、基础理论以及舞蹈历史等范畴,鲜少触及到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类课程,鉴于课程组合倾向传统舞蹈形式的学习,欠缺对现代舞蹈语言运用及创作技巧的提高,引起学生的创意跟艺术表现力未得到应有的培育。众多综合性院校的课程内容重复比例高,学生长时间接纳相仿的教学内容,难以拓展思维边界,不易点燃创新灵感,如此课程体系不易造就拥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舞蹈编导人才,学生临近毕业时一般只能达到基础层面的舞蹈表演要求,缺少将艺术创作跟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能力,这对舞蹈编导专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掣肘。
2.2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编导专业面临着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的难题,尤其是师资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即便众多一般高等院校已然开设舞蹈编导课,但由于缺失拥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和高水平创作水平的专业教师,造成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现在属于舞蹈编导教师范畴的人员大多有较强舞蹈表演能力,但在创作、编导以及教学方法范畴相对欠缺创新与多元途径。诸多学校在舞蹈编导的教学阶段,缺少充溢现代教学理念的导师,难以充分练就学生的创作能力,诸多学校同样遭遇教学硬件设备不足的困境,舞蹈创作必备的现代设备及艺术创作平台不宽裕,不能替学生设立一个创新实践的范畴,这造成学生在教学时段内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舞蹈编导天赋,也掣肘了其与行业连通的契机。
2.3学生综合素质差距大
在舞蹈编导专业这一范畴,学生的艺术素养跟创作能力显示出明显区分,部分学生在舞蹈理论知识积累上比较少,舞蹈史、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认识稍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其创作能力水平,鉴于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样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仅能掌握少量的技术能力,缺少对舞蹈艺术深度的体悟和自主创作的水准。部分学生的创作思维一贯有点封闭,缺失创新理念与批判性思索,这造成其在舞蹈编导领域难以适应,学生彼此间的差距表露在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理解领域范畴内,不同的学习背景和艺术水平导致毕业生的创作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相差很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易契合社会上渐趋变迁的舞蹈编导行业需求,引发了学院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2.4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滞后
舞蹈编导专业的评价体系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若干所院校的评价体系极度看重理论成绩和基础舞蹈技术的检测,而未对学生创作能力、艺术表现水平以及创新思维的评判进行考量,现存的评价机制大多采用传统的考核形式,以学生在舞蹈基本功、技巧和舞蹈理论等方面的成绩为焦点,但针对舞蹈编导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现今依旧不健全。学生的创作水平、舞台表现才能、跨学科结合水平等综合素养往往未得到充分考量,鉴于未形成合理的艺术创作及创新能力考核机制,学生在学习实施的阶段无法得激励,创作热情跟创新意识未能被有效激发,考核机制稍显滞后,跟社会与行业发展不配套,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符合舞蹈编导领域日益多样的需求,这一现象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关,使学生在学业完毕的阶段难以适应急剧扩张的行业形势。
3.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关键点
3.1创新课程体系,重视综合能力培养
当舞蹈编导专业进行课程整合建设阶段,创新课程体系是极其关键的阶段,现存的传统课程体系单一,大多把教学集中在基础技巧和舞蹈史方面,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挖掘,为了贴合新时代的艺术需求,课程体系需要融入现代舞蹈创作元素,依赖舞蹈艺术跟多学科的融合,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内容应纳入创意舞蹈、现代舞蹈、舞蹈表演与编导技巧、舞蹈理论与舞蹈史、舞蹈跟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结合等内容,增进学生的艺术认知、创造能力和表达水平。
3.2提升师资力量,拓宽教师视野
师资保障是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进步的核心要素之一,杰出的教师集体能够迅速引领学生在专业范围持续成长与进步,由此推断提升师资实力是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要引领教师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仅要聚焦舞蹈技艺,还要激发教师的创作天赋及跨学科教学能力。教师须在不断参与舞蹈创作与实践阶段,保持对新出艺术样式的灵敏性,提高其教育跟创作双重能力,学校得着重邀聘拥有国际视野的舞蹈编导,增强学生的艺术视野及创作灵感,持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教师可给学生传授更具前沿性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舞蹈创作的潮流。
3.3充实实践环节,兴办产学研结合平台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需看重理论授课,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依靠实践可以更扎实地掌握舞蹈创作技巧,增进舞蹈编导的实践工作操作能力,建设产学研相融合的平台是提升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学校可借助跟专业舞蹈工作室、艺术公司等社会单位的合作关系,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舞蹈创作、排练和演出的机会。如此,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行业前沿的创作动态,还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舞蹈艺术创作技巧和编排经验,经由投身实际的舞蹈创作项目,学生可在逼真的艺术场景中锤炼自己的舞蹈编导能力,加大其艺术表现力及舞台经验。
3.4创立起多元评价体系,紧盯学生综合成长
为了驱动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变轨,构建起多元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传统评估途径主要聚焦学生的理论分数及舞蹈技能层级,舞蹈编导恰为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表现力跟创作思维也需做充分评估,学校需要搭建一个更显全面、多样的评定体系,全面审定学生各方面能力。评价标准不仅要覆盖舞蹈技巧及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需留意学生的创作水平、跨学科融合能力以及舞台表演风采,学校应借助舞蹈创作的流程性评价,了解学生在创作进程里面的思考类型、创新水准以及问题处理能力;舞台表现的审查不只是看重技术层面的细节,还要评判学生怎样借舞蹈传达艺术情感与创作概念。
4.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4.1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做起,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与国际舞蹈教育的前沿信息相匹配,部分高等院校的舞蹈编导课程内容依旧把传统舞蹈技巧作为核心部分,虽然这些基础内容重要,但伴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课程内容应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舞蹈样式、跨学科创作等创新成分,能补充现代舞蹈编排与创作技巧、舞蹈跟技术的结合、舞蹈同视觉艺术、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更新,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见识范畴,还能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教学形式同样要实施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样式已不再完全贴合当代学生学习需求,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策略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在开展互动教学阶段,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学生创作的支持鼓励者,依靠小组探讨、现场创作、课堂交流等途径,协助学生深化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而项目式教学倾向于实际创作项目的拉动,协助学生在完成既定创作任务的阶段里,唤起其实际操作水平,项目式教学不仅引领学生掌握舞蹈编导的基本技能,更能引领其掌握怎样在实际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跟教学形式的创新会极大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舞蹈编导专业进阶的要求。
4.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舞蹈编导专业的核心紧盯艺术创作与实践,课程改革应进一步夯实实践教学环节,凭借实践教学环节的夯实,进一步拔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舞蹈编导不只是技巧的宣泄,更多是创新思维跟艺术表达的契合,借助跟社会实际的结合,学生不仅可凭借理论知识取得创作灵感,还可把理论变换成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
学校可引领学生参与各类舞蹈创作项目、排练及演出活动,驱动学生在真实的创作氛围里面淬炼能力,积累创作技艺,依靠跟知名舞剧团、艺术公司或其他文化单位的配合,学生有机会参与专业舞蹈创作及演出里,借此扩大实践空间,提升其舞台呈现力与艺术创作水平。在这些活动操作阶段,学生既可以培养舞蹈编排能力,还可学会怎样跟团队配合,化解创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仍应聚焦跨学科配合,倡导学生参与跟舞蹈相关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诸如舞蹈跟戏曲、舞蹈跟动画片等多领域的融合创作,借助跨学科的合作察探,学生可于多样化的创作氛围里拓宽自身的艺术视野,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宜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搭建起与行业的紧密纽带,赋予学生更多实践空间,为学生创作能力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4.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培训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依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扶持,鉴于此背景落实师资结构优化与教师培训意义深远,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舞蹈编导专业底蕴,还需拥有显著的创新才华、跨领域思维和艺术实践经历,为强化教师的教学实操力,学校宜按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尤其需增进对新兴舞蹈创作态势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学习水平,教师借助不断改进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跟教学手段,可替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及灵动性的教学内容。
学校应勉励教师参与舞蹈创作实践,参与到实际创作,亲身体悟舞蹈编导的完整阶段,经亲身参与创作路径,教师可更全面地了解舞蹈编导的难点与痛点,由此能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处理实际情形,教师的创作经验跟行业阅历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水平意义重大。学校也可聘请一些国际上的舞蹈编导专家与艺术家,实施例行的教学互动与点拨,拓宽教师的视野,引领教师阶层的整体跃升,优化师资结构还得聚焦教师团队的多元化,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及艺术家融入舞蹈编导教学团队,催生跨领域的讲学体系,凭借这种多类型的团队配合,教师可替学生谋求更全面的教育,涉及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范畴,协助学生提升更丰富的艺术语言及创作素养。
4.4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传统舞蹈编导专业评价机制特别看重理论考试跟技术成绩,忽略掉学生创新思维、创作能力跟艺术表达力的综合衡量,课程改革要用心营造一个更为多样、完备的评价机制,意在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与艺术水平,新式评价机制要把学生的舞蹈创作技巧、艺术表现水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纳入评估范畴。评价宜从学生的创作能力分析,特别分析学生在创作时融入个人艺术风格与创新思想的路径,这不但包括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也需关心学生在创作时怎样借助不同艺术手段表达情感与理念,评价体系理应顾及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评估其在实际演出里的艺术表达水平、舞台把控技能和与观众的互动情形等方面表现。
团队合作能力同样为评价体系里不可忽视的一块,舞蹈编导一般得跟别的艺术创作者一起协作,故而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觉悟也应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凭借此类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不仅可以全面认知学生的各项能力,还会引导学生在创作阶段更看重创新与实践,挖掘其艺术审美潜力,拉动其综合升级,采用革新考核机制,会使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与鼓励,由此实现整体教学成果提升,驱动舞蹈编导专业的长久前行。
5.结语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能力差距大等。因此,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师资结构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舞蹈编导专业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编导人才。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