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传统少儿舞蹈教学趋于模式化、重技能轻创造的背景下,创造性舞蹈为教学革新带来契机。少儿舞蹈教学是少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其德智体等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关键。文章聚焦于创造性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通过多阶段教学实践,提出少儿舞蹈教学中引入创造性舞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造性舞蹈;少儿舞蹈教学;策略
1.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示范模仿主导,课程内容固化
在少儿舞蹈教育实践中,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制约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少儿在舞蹈领域的成长。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技能传授上有其高效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弊端尽显。以常见的芭蕾舞、民族民间舞教学场景为例,在芭蕾舞基础训练课上,教师长时间站在教室前方,逐一展示标准的手位、脚位,学生们如同复制机器,双眼紧盯教师动作,机械地重复,全然没有机会去思考动作背后的美学意义或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而课程内容方面,同样呈现出僵化的态势。大多数舞蹈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动态适应性。民族民间舞课程往往陷入固定套路的泥沼,年复一年地教授那几个经典民族舞蹈,从动作、节奏到编排,一成不变。教材编排也未能跟上少儿成长的步伐,未充分考虑从幼儿到少儿不同阶段身体机能的变化、认知能力的提升及兴趣爱好的迁移。幼儿阶段,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认知理解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此时应通过趣味性强、简单易懂的律动游戏来启蒙舞蹈兴趣,培养身体感知力,但现实中却常被强行灌输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不仅容易造成幼儿身体上的损伤,还会让他们对舞蹈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早早丧失学习热情,使少儿舞蹈教育难以达成其应有的育人效果。
1.2年龄分层粗略,心理需求漠视
少儿群体跨度较大,涵盖幼儿、儿童、少年前期等阶段,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众多舞蹈教育机构仅仅简单划分低、中、高年龄段,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比如在幼儿阶段,孩子的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肌肉力量薄弱,本应侧重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儿歌引导,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初步感知,如简单的拍手跺脚律动,帮助他们熟悉节奏、感受身体运动的快乐。但现实中,却常常错误地安排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如过早要求幼儿下腰、劈叉,这不仅容易引发身体损伤,还会让幼儿在频繁受挫中对舞蹈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对少儿心理需求的漠视也是一大问题。舞蹈对于少儿而言,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学习,更是情感表达与自我展示的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设置互动环节让少儿分享自己独特的创作灵感,使课堂氛围沉闷压抑。评价体系更是雪上加霜,往往侧重于动作的规范性、技巧的熟练度,完全忽略了少儿在舞蹈中投入的情感及展现出的创意火花。这让渴望得到认可的少儿自信心受挫,参与热情大打折扣,逐渐将舞蹈学习视为一种枯燥的任务,而非快乐的艺术探索之旅,背离了少儿舞蹈教育激发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的初衷。
2.创造性舞蹈的教学形式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创造性舞蹈的概念英译自“Creative Dance”,亦称“教育型的舞蹈”,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发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情感,重视探索过程的教学形式。创造性舞蹈强调舞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鼓励舞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对主题的理解来创作舞蹈动作和结构,而不是单纯模仿既定的舞蹈风格或套路。舞者可以从生活体验、内心感受、自然元素等诸多方面获取灵感,通过身体动作的探索和组合,表达独特的想法和情绪。
国外研究方面,鲁道夫·冯·拉班是现代舞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动作分析理论等成果对创造性舞蹈产生深远影响。他强调人体动作的空间、时间、力度等元素的组合,为舞者创造性地构建动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启发舞者去探索身体运动的各种可能性。默斯・坎宁汉的“机遇编舞法”更是颠覆传统。他主张舞蹈动作的编排可以通过随机的方式决定,比如抛硬币来确定动作顺序、方向等要素,给予舞者极大的自主性去临场发挥,挖掘身体未知的表现力,这使创造性舞蹈在创作过程层面走向更具开放性、不确定性的方向,拓宽了舞蹈创作思维的边界,让每一次舞蹈呈现都充满新意。
国内学者指出创造性舞蹈是一种概念和形式。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舞蹈学者和教育者开始关注创造性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性舞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如通过创造性舞蹈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肢体协调性和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舞蹈教育家张中煖教授在所著的《创造性舞蹈宝典》中给出定义:“创造性舞蹈并非某一种类型的舞蹈,而是一种经由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动自发地以肢体表现其想法与情感的舞蹈方式与创造行为。”
2.2创造性舞蹈的教学形式
创造性舞蹈是一种动作教育的过程,不是指各类形式化舞蹈技巧训练,它以自我潜能开发为前提,达到全人教育的动作教育方式。创造性舞蹈课程以拉班的“动作语言”体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构架。其宗旨在于打开学生个体的想象空间,引导其自主、积极地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艺术内容,并由此获得身体感知力、动作审美力、艺术想象力、思维创造力等素质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念,其基本形式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2.2.1引导启发与自主探索
鼓励创造性行为的发生,最核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创造性舞蹈教旨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职责不仅仅是传授舞蹈技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口语、意象等多元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探索多样肢体动作,关注其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培养独立思考和艺术敏感度。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节奏与表达方式。因材施教是创造性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偏好及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经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逐步创造个人舞蹈语言,从模仿至即兴,最终自如表达情感与思想,此过程有助于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自信心及自我意识。
2.2.2多元融合与形式创新
创造性舞蹈的教学形式彰显其融合多元元素与丰富形态的精髓。教师擅长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程灵感,涵盖自然、社会、科技等广泛领域,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教师运用道具、音乐、灯光等多元媒介,精心构建出一个多维度、沉浸式的舞蹈学习环境。在形式上,创造性舞蹈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它既可以呈现为单人独舞,也可以演绎为双人或多人合作;既可以是即兴灵感的迸发,也可以是精心编排的作品。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不仅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创造性舞蹈教学核心在于启发引导与自主发现,同时融入多元素材与多变形式,其目的在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表达技巧及自信心,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成长与进步。
2.3创造性舞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创造性舞蹈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中。该理论着重指出,个体是借助与周边环境的交互及经验的互通,来完成知识、意义及理解的构建。它认为知识并非是游离于外部世界、独立且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由个体根据其经验和感知进行主动建构的结果。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反思及与同伴协作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创造性舞蹈教学中,这一理论有着深刻的体现与关键应用。在情境创设上,正如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影响,教师通过模拟各种生动场景,为学生搭建起从现实走进舞蹈创作想象空间的桥梁。
就协作学习而言,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间的互动交流,视其为知识构建的重要助推力。在创造性舞蹈课堂中,教师频繁组织小组创编活动,成员围绕既定舞蹈主题各抒己见。如以“四季更替”为主题,组员们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及的同伴间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发展的观点,充分交流各自对四季独特的印象感悟,整合不同创意,合力创作出独特的舞蹈段落。这种小组协作模式下,学生不仅在舞蹈技能上相互学习,更在创作思维层面不断碰撞,持续深化对舞蹈创作的理解,开拓创新视野。
从知识的主动建构维度审视,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蹈技巧灌输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舞蹈创作灵感。当涉及学习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时,参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教师让学生先回溯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文化元素,像是蒙古族舞蹈,学生回忆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身着的绚丽服饰、豪迈奔放的骑马习俗等。学生借此方式将已有知识与新的舞蹈创作诉求结合,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创造性舞蹈知识体系。
3.创造性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策略实施
3.1游戏教学法
少儿阶段孩童们的认知能力相较于幼儿阶段逐步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舞蹈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如节奏、旋律、舞蹈风格等;此外,孩子对舞蹈的兴趣与动机各异,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或帮助建立自信。当孩子第一次踏进舞蹈课堂中,以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是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在创造性舞蹈课堂中,可先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艺术,用轻松愉悦的心态亲近舞蹈,探索肢体动作。当学生投入游戏中,不仅获得乐趣和教育感受,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效果体验到价值感,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
游戏教学蕴含着三方面的内在精神:其一,游戏融合了轻松愉悦与内在严肃,它往往令人轻松愉快,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严肃性相排斥;相反,正是游戏中蕴含的严肃成分,赋予了游戏完整性,使其成为少儿舞蹈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二,表现为游戏对话性和参与性。其三,游戏展现了自由性、自我表达与创新精神,允许个体自由发挥,展现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某种特定风格的舞蹈时,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更深入理解舞蹈的背景与内涵;此外,多增加部分互动游戏,如“你画我猜”舞蹈版,这类游戏不仅能够加强互动和沟通,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将这些趣味性的游戏加入进来,使单调的节奏训练富有吸引力。因此,游戏训练与少儿舞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3.2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情景、境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情绪或思维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氛围,也就是场景和情感的结合。早在1959年Brown在文中提出情景是将知识和其本身的环境密切联系的纽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少儿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依赖于具体事物和直接经验,因此,将舞蹈教学置于具体情境中,能够显著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亦强调,通过模拟或再现真实世界的情境,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这一观点为情景式教学法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情景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与舞蹈主题紧密相连的生活、自然或文化场景,不仅激发了少儿对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还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使少儿在具体操作中学习舞蹈动作,从而在体验中深化对舞蹈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该方法鼓励团队合作与互动交流,有助于培养少儿的社交技能和集体协作精神,这与少儿心理发展中对归属感和社会认同的需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情景式教学法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遵循了少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且通过整合理论与实践、情境与技能、文化与艺术,为少儿提供了一个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学习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些实践策略与理论支撑,为少儿舞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启示。
4.结语
本研究从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揭示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示范模仿主导、课程内容固化以及年龄分层粗略、心理需求漠视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少儿在舞蹈领域的全面发展,亟需通过教学革新加以解决。创造性舞蹈的引入,为少儿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和理论基础,为少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引导启发与自主探索等教学方法,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创造性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了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知识主动建构的重要性。在策略实施方面,游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等具体策略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少儿舞蹈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通过具体情境的构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少儿在体验中学习和掌握舞蹈技巧,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创造性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应继续深化对创造性舞蹈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应关注少儿在舞蹈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学习环境,让舞蹈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重要伴侣。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