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藏族民间游戏融入少儿舞蹈作品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罗平来源:《尚舞》日期:2025-07-16人气:20

‌摘要《阳光下的扎塘各》不仅获得“小荷风采”金奖,更被选为冬奥会人文交流展演节目,印证了民族性、童趣性与艺术性的兼容可能。文章以《阳光下的扎塘各》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藏族民族民间游戏元素在少儿舞蹈创作中的艺术转化路径及其教育实践价值。通过田野调查、编导访谈与舞台文本分析等途径,揭示游戏符号的肢体重构、文化语境的舞台叙事及跨代际传承机制。作品通过“游戏动作舞蹈化”“生活场景再现”“教育隐喻符号化”三重策略,成功地将民族民间游戏元素融入到少儿舞蹈创编中,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为少儿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民族民间游戏;藏族;少儿舞蹈;舞蹈创编

 

1.命题:民族民间游戏的当代转型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非遗”传承的力度不够,例如彝族“老虎抱蛋”等游戏,因年轻人不了解、不学习而失传。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藏族传统民间游戏面临代际传承断裂危机。为了引起世人对民族民间游戏的关注,也为了让古老的游戏能焕发新的生机,笔者创编舞蹈《阳光下的扎塘各》,俄而朵”“筛糠”“拉小车赛跑”为代表的藏族少儿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主线思路,还原藏族儿童童心本真体现藏族文化“人与自然共生”价值成长观。作品《阳光下的扎塘各》以川西高原藏族儿童真实成长经历为原型,通过舞台艺术重构游戏符号,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审美桥梁不仅复活了藏族人童年的记忆,还为处于“瓶颈期”“雷同期”的少儿舞蹈创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启发更多的年轻舞蹈编导能汲取新的创作灵感,打造出更多贴切少儿身心发展、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少儿舞蹈作品。该作品在2021“小荷风采”全国展演中获省级推荐资格,标志着民间游戏舞蹈化得到认可,也标志着探索少儿民间游戏舞蹈化的创编思路、方法得以突破并可持续深化,具有实践和理论双重价值。

 

2.破题:游戏是孩子童年的本真,童真是优秀少儿舞蹈作品的灵魂

作为一个合格的少儿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具备舞蹈专业知识,还应该对少儿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有所涉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游戏是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基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同化”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象征性游戏(如过家家、角色扮演),孩子将现实经验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逐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可见,孩子最初是通过“做游戏”来认识世界的;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游戏是进化赋予的本能。哺乳动物幼崽普遍通过游戏学习生存技能(如狮子幼崽的捕猎游戏)。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如攀爬、追逐)同样具有进化意义,旨在训练体能、协调性和风险预判能力。这一点在少数民族,或者说原始部落更具有同化意义,藏族儿童游戏中很多体现了这一点;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游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藏族羊拐骨游戏用羊后腿关节骨(岗坚)进行抛接游戏,通过骨面四种形态(马、驴、绵羊、山羊)的识别与组合,训练立体几何认知和概率计算能力族游戏“筛糠”,就是很多人把一个人抛向空中,又接住,反映出藏族人对农业文化的重视和优胜劣汰精神的输出。所以,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也是不真实的童年。

既然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为何不把这份对童真童趣最集中的体验应用于舞蹈创作中呢?童真、童趣、童心永远是少儿舞蹈编创中最核心的精神,也是其灵魂所在。纵观近几年近几年获得好评的藏族少儿舞蹈作品,比如《高原小卓玛》,展现了藏族儿童放牧时与羊群嬉戏的场景,将藏族经幡元素转化为舞蹈道具,让孩子们用彩色布条模拟经幡飘动,在追逐游戏中自然融入“转经筒”手势动作,使宗教符号转化为童趣表达;作品《雪域小骑手》创新性地将传统锅庄舞的顿挫步法,与模拟骑行姿势的现代舞姿结合,舞段中既有模仿马匹奔跑的颤膝动作,又创造性地加入平衡车滑行式移动,通过藏族儿童视角真实展现交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作品《格桑花开》以藏族儿童照料格桑花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花瓣开合、风雨摇曳等拟态动作,演绎生命成长主题。作品中藏族甩袖动作被解构为模拟花朵绽放的肢体语言,传统弦子舞步转化为花茎摇摆的动态,实现了“儿童用童心能理解的隐喻传递成长哲理可见,这些作品均站在少数民族儿童看世界的视角,用儿童能理解的角度来创作作品,民族元素仅是作为铺垫或者背景材料进行氛围感营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体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时代进步上。综上所述,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必须是具备“童心、童真、童趣”三元素,《阳光下的扎塘各》正是这样才能在“小荷风采”大赛中脱颖而出,“小荷风采”作为国家级少儿舞蹈最高赛事,每两年一届,不管是参赛的现当代舞蹈、芭蕾舞还是民族民间舞,在体现舞蹈艺术本色的同时,最核心的要素便是突出“童心、童真、童趣”,也引领了中国少儿舞蹈创作的正确方向。

 

3.解题:《阳光下的扎塘各》创作过程——从田野到舞台从游戏到艺术

3.1原型提取与田野加工

作品以四川西部高原地区藏族儿童为原型,讲述其从草原放牧到城市求学的经历从而构成叙事主线。“放牧娃”到融入城市生活的题材并不具有创新性,但是如何通过准确舞蹈语汇的捕捉生动展现藏区儿童放牧生活的悠闲惬意、到融入现代化生活的过程则具有众多创新点,这就需要对原始藏族舞蹈动作进行田野加工,“舞蹈动作的田野加工”是舞蹈创作中的一种方法论,指编导或研究者通过深入特定地域(如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地等)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当地原生文化中的肢体语言、仪式动作或生活场景,再经过艺术提炼、重构和编排,形成具有文化内涵与舞台表现力的舞蹈动作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从“田野”(实地文化环境)到“舞台”的转化,是舞蹈创作与人类学、民俗学交叉的实践方式。笔者通过深入川西藏区,了解藏族儿童其日常生活状态,包括牧区采风,提取了符合本作品创作所需的舞蹈语汇,从而进行贴切藏族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加工,让作品具有真实性、原生态性、艺术性。“挥鞭”是放牧过程中典型的动作,笔者通过“挥鞭”动作贯穿于整个舞蹈过程中,并在开头部分塑造了放牧儿童与爬行中“牛羊”的形象,让观众能在第一段落感受到藏区原始的民族气息,彰显出藏区儿童朴实、豪迈的民族气质。

 

3.2民族文化与寓意彰显

“扎唐各”在藏语中的意思为“草原上”,“阳光下的扎唐各”寓意为新时代的中国如阳光般照耀着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阳光照耀的草地上万物生长,牛羊肥壮,藏族人民的自由状态与大自然的顺势生长和谐共生,也是藏区人民的真实写照。作品《阳光下的扎唐各》首先选用了藏语对话,让音乐发挥对舞蹈故事叙述的最大作用,营造童腔渲染下的童真氛围;其次是通过模拟藏区儿童放牧的日常生活场景,以草原自由豪迈的成长背景为依托,以民族性原生态动作符号做支撑,极致地展现出强烈的藏族文化与藏区人民的松弛感;最后是作品中大部分的舞蹈队形为圆形,表达了多层意思:第一层,节目高潮中采用的圆圈奔跑形式以藏族锅庄舞为圆形,彰显出藏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二层,藏族人民信仰转经筒,“转经筒”则意味着人生是圆圈式的轮回,佛教的观念深入藏区人民心中。通过道具由放牧的圆圈式甩袖逐渐地变成书包的转换,当孩子们放下扬鞭背起书包的那一刻就代表人生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固而队形始终以圆为中心直至结束;第三层,藏传佛教中的象征符号,比如曼陀罗,通常以圆形呈现,代表宇宙和生命的完整。整个舞蹈作品,其中心理念为圆满、向上的寓意,表达了藏族儿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不断地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奔赴城市、向往新生活的现实写照,藏族人民不断与汉族人民融合、融汇,最终形成和谐共生,彰显出圆融的文化生命力。舞蹈最后的点题也表达了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祖国的关怀和照耀,一代代藏族孩子未来还将走向世界和更高的人生舞台,实现个体融入自然与宇宙的最大之“圆”。

 

3.3游戏融入与艺术升华

藏族舞蹈题材是少儿舞蹈创作的高频题材。在第十二届全国“小荷风采”舞蹈展演中就有数个藏族舞蹈,例如《快乐节》《新农村的小卓玛》《格桑花开向未来》等,虽然这些作品从舞蹈编排本身、排练水平、服装道具的设计等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是笔者认为其均具有较高的雷同性,同时过于强调舞蹈本身这条主线。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略显成人化,虽然是儿童在演绎这些剧目,但是换作成人来学演同一个剧目,依旧能将其主题表达的相对完整,童真性表达不够。笔者创作的《阳光下的扎唐各》之所以能入围第十二届全国“小荷风采”舞蹈展演,更多地是在把握民族民间元素的基础上,利用游戏融入的方式,打破了童趣的舞蹈建构,具有创新性,将童乐性得到了艺术升华。

笔者在作品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了藏区儿童的三个常见游戏——“俄尔朵”“筛糠”“拉小车”。“俄尔朵”是藏族传统游戏,是一项融合实用性和竞技性的特色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绳子甩石头,用于打狼或放牧游戏等活动,看其命中率高低来决定胜负。由于藏区是游牧民族,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该项技能定会世世代代传承,所以藏族小朋友在童年生活中定会玩这样的游戏。在作品《阳光下的扎唐各》中,笔者在开头部分便体现了这一游戏,突出了藏族儿童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愉悦。

游戏的融入在剧目的编排中层层递进,“俄尔朵”的展现完后紧接着便是“筛糠”游戏的舞台化呈现。“筛糠”游戏即多人围成圈把一个人抛向空中,又接住。该游戏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又质朴的民风民俗。笔者将该游戏融入舞蹈创编中,对于小舞者的力量水平和配合度要求较高,和舞蹈技术里面的“托举”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民族民间游戏与舞蹈艺术的巧妙融合。“筛糠”游戏后在队形上,小舞者们迅速散开,继续融入第三个游戏“拉小车”,笔者通过三人一组从舞台的三点、七点分别错落进行该游戏的呈现,即一人或蹲或坐或趴在“草地”上,旁边两个人一人拉一只手往前跑,类似于“滑草”项目。三个藏族传统游戏在整个剧目表达的第一段落呈现,交代了剧目的藏族民俗文化背景以及藏区儿童的童真童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后面段落升华剧目思想进行了铺垫。

 

4.答题:民族民间游戏元素在少儿舞蹈创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品《阳光下的扎唐各》在创编过程中,笔者在传统游戏的选择、原生态动作的舞台化设计、舞蹈队形的编排上均体现了藏族民族民间元素,也总结出民族民间游戏元素在少儿舞蹈创编中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4.1动作元素的提炼与舞蹈化

4.1.1肢体语言的转化

游戏的呈现都是动态的,民族民间游戏中的动作(如蹦跳、踏步、甩臂等)均适合被提炼成舞蹈动作。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中的四级舞蹈《踢毽子》踢毽子(藏族风格创作舞蹈),通过踢毽子游戏的方式,来训练藏族舞蹈的颤膝动律,为今后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蹈做基础。教材编委在动作设计中,深挖踢毽子的动势,强调膝部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富有弹性的颤动,“颤”动要始终贯穿,在“颤”中完成踢毽的动作,小腿踢毽时要尽量踢高、开跨。再如,藏族骰子游戏“巴热呴”中的吟唱与节奏感,常被转化为舞蹈中的肢体律动与音乐配合,增强表演的叙事性。

4.1.2游戏规则的舞蹈编排

大部分游戏中的竞技性规则(如藏族“俄尔朵”的互动)被转化为舞蹈队形变化和角色互动。例如,通过模拟游戏中的“传递”或“竞争”场景,设计出动态的舞蹈结构,提升少儿的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4.2文化内涵的符号化表达

4.2.1服化道的游戏象征意义

游戏中的道具(如糠包、彩键、骰子)被融入舞蹈设计,成为文化符号。例如,傣族舞蹈中手持糠包的抛接动作,既展现游戏的求偶寓意,又传递民族文化中的浪漫特质;哈萨克族的“挤奶舞”通过模仿挤奶动作和服饰搭配,将日常劳作转化为艺术语言,帮助儿童理解游牧文化的生活智慧。

4.2.2情感与价值观的传递

游戏中的集体性和自娱性特征(如藏族“筛糠”的围圈形式)被用于舞蹈创编,传递团结、向上的新时代价值观。例如,少儿舞蹈大多通过围圈起舞的队形设计,强化“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气质。

 

4.3教育功能的强化与创新

4.3.1认知与审美的双重培养

民族民间游戏舞蹈通过具象化的动作(如藏族的“堆谐”舞步训练节奏感),帮助少儿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同时提升身体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维吾尔族舞蹈中手眼配合的训练,结合游戏化的眼神互动设计,增强少儿的专注力和表现欲。

4.3.2文化传承的现代路径

通过“口传身授”与现代教学(多媒体呈现等)结合,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例如,教师用与多学科的融合,如与语文课堂中的诗词板块结合,用比喻和对比手法讲解“兰花掌”等动作,启发学生思维,同时通过故事化情境设计(如模拟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激发儿童把对古风文化的热爱融入到对舞蹈的兴趣之中。

 

4.4创新性融合与时代适应性

4.4.1科技元素的注入

传统游戏舞蹈与现代科技结合,如新疆昌吉“社火”表演中引入机器狗互动,既保留传统秧歌的动律,又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为少儿舞蹈创编提供新思路。正如2025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秧BOT》,机器人们通过先进的AI算法得以“听懂”音乐,不仅能跟上音乐的节奏,还能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让跳出来的舞蹈又稳又好看,而非简单的机械舞动。

4.4.2跨文化元素的吸收

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杂技)。例如,少儿戏曲表演结合传统“社火”动作,通过创新编排展现多元文化魅力。

 

4.5节日与活动的载体作用

4.5.1节庆表演的推广

民族节日(如元宵社火、傣族泼水节)成为展示游戏舞蹈的重要平台。例如,昌吉社火中的“新疆花儿”歌舞表演,通过节日传播使少儿舞蹈获得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4.5.2校本教材的开发

部分地区将民族游戏舞蹈编入校本课程,如青海的藏族舞蹈组合、傣族舞目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推动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5.结语

笔者通过创编作品《阳光下的扎塘各》,首次将藏族民族民间游戏融入少儿舞蹈作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不俗成绩,也引领了年轻舞蹈编导们的创编新思路。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动作提炼、文化符号转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还需要借助教育创新和科技融合拓宽创编思维,让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延续,让少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舞动”中体现孩子们的“心动”,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少儿舞蹈发展之路上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