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转变:敦煌壁画舞姿的破壁而出
【摘要】敦煌壁画是敦煌舞创作的重要来源,丰富的敦煌壁画资源为敦煌舞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舞蹈艺术家提炼敦煌壁画静态舞姿的风格特点及语汇特征,融入编导的审美意识及当代情感色彩,对敦煌舞动态舞姿进行转变,实现了华丽的静动转变,使得敦煌壁画舞姿破壁而出。文章以敦煌壁画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作品分析法,根据敦煌壁画舞姿的特点,分析其所呈现的舞姿艺术特征,从神韵、生命和技巧等方面入手,总结敦煌壁画舞姿的审美特点,融合自身理解,指出敦煌壁画对敦煌舞创作的启示意义,为更多人掌握敦煌舞姿特点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敦煌舞;敦煌壁画;舞姿;审美
中华民族历史的脉络漫长且久远,石窟壁画鲜明地展现了我国文化艺术风貌,同样是开展历史溯源的关键载体,敦煌壁画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壁画里轻盈灵动的人物形象、逼真细腻的人物形态,成为考察古代审美与宗教文化的手段,壁画里的舞蹈动作变化无穷、柔美逼真,为现代舞蹈创作赋予了灵感。许多作品借助对壁画中舞姿的模仿与再现,把静态画面转换为动态艺术,给敦煌艺术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审视现代舞蹈里敦煌壁画舞蹈姿态的应用实例,审视两者在舞蹈姿态方面的类似点与差别点,拥有关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点,为现代舞蹈创作提供借鉴。
1.敦煌壁画舞姿分类
敦煌壁画里的舞姿分为天乐与俗乐两类,天乐又称仙乐,主要表现天堂美景、极乐世界和神的形象,有着浓厚的、神奇的宗教色彩;俗乐则相对更贴近现实生活。
1.1天乐
1.1.1天宫伎乐
敦煌壁画前期的乐舞类型出现了天宫伎乐,延续到隋代这一阶段,紧接着被飞天伎乐替代掉,在起步阶段,该乐舞类型被西域文化影响,男性形象以男性为主,舞姿多数展现出三道弯、推胯、手持琵琶等姿势,整体看上去显得僵直,人物形象渐渐开始以女性占主流,舞姿开始慢慢朝着柔美的模样趋近,凸显出更为明显的西域文化属性。
1.1.2飞天伎乐
归因于印度教传播的作用,飞天伎乐得以初步生成,敦煌壁画早期阶段的舞姿给人的印象是僵硬的,随着飞天壁画的数量大幅增加,舞姿凸显出更为明显的流动感,人物形象鲜活且洋溢生机,又加上飘逸的服饰来实现装饰,给飞天形象赋予轻盈的特质。
1.1.3礼佛舞伎
经变画内一般会有礼佛舞伎,描摹舞伎在佛祖面前起舞的画面,人物的舞姿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变化情形,诸如反弹琵琶、琵琶双人舞这类经典动作不断出现,面部的表情既丰富又生动,以乐器为辅助开展配合,呈现出飞天舞蹈的灵动风采。
1.1.4其他形式的天乐
其他天乐形态里存在供养菩萨、化生伎乐、迦陵频伽、金刚、药叉、天王等模式,供养菩萨反映出多样的形象神情,少数供养菩萨双手呈现合十的姿势,有的双手捧着莲花进奉,展现出对佛教的虔诚敬意;化生伎乐显现出儿童舞蹈的身形模样,动作充满活力;迦陵频伽显现出人与鸟组合的姿势,凸显出人的沉稳气质,体现出鸟飞行过程里的灵动神采;金刚、药叉、天王等护法神形象表现出威严风采,多数采用站立姿势起舞,营造出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
1.2俗乐
俗乐主要是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舞蹈姿态,具有较强的写实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2.1出行舞姿
此类壁画勾勒出人们出行时跳舞的情形,好似军队行进、仪仗队列的姿势,人物形象彼此区别,如实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依照这些图像,不仅可以知晓当时百姓的生活习惯,还能认识到社会审美观念的体现。
1.2.2酒宴与婚礼舞蹈
此类壁画呈现了酒宴、婚礼里的舞蹈画面,如三道弯、飞天等常见的动作样式类型,营造出快乐的氛围,人物的穿着及肢体动作显示出当时的社交礼仪,让观者有机会知晓古代宴会及婚俗文化。
1.2.3祭祀舞蹈
在敦煌壁画里面,祭祀舞蹈的出现频次较高,舞蹈动作映现出庄重肃穆的神情,恰似弹琵琶、合掌舞这类舞蹈,彰显仪式感,对比前两类舞蹈而言,祭祀舞蹈展现出的氛围愈发庄重,舞者脸上显露出肃穆的神态,表现出厚重的宗教仪式感。
2.敦煌壁画舞姿特点
敦煌壁画为敦煌舞姿的形成来源。静态敦煌壁画所呈现的舞姿特点体现出传统佛教文化的特征,独特的“S”型舞姿特点体现出敦煌舞的自身特征,丰富的舞姿体现出敦煌舞的艺术价值。
2.1突出“S”型美感
敦煌壁画舞姿的明显特征里存有“S”型美感,此特性于莫高窟第205窟的阿弥陀经变乐舞图里展现得十分明显,该壁画为盛唐时期所创作,描摹出两名舞伎在乐队伴奏下欢快舞动的景象,两个舞者摆出对称的舞蹈动作及身形,仅仅手部方向有少量的偏差,展现出刚柔相济的动态美感,舞者同样显现出明显的三道弯姿态,舞姿节奏舒缓而优美,透露出灵动飘逸的飞天气质。(图1)
图1莫高窟第205窟
(资料来源:刘青弋主编,刘恩伯著《中国舞蹈通史一古代文物图录卷》)
2.2舞姿丰富生动
敦煌壁画舞姿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互契合,融入了大量的想象灵感,由此体现出灵动多变的特质,在隋代这一时期的飞天壁画里面,人物舞姿已凸显出这一特性,就如同莫高窟303窟里的飞天形象,舞姿进一步透露出飘逸灵动的属性,若绵绵江水,恰似随时准备冲破壁障展现。(图2)
图2 莫高窟第303窟 图3 莫高窟第172窟
(资料来源:刘青弋主编,刘恩伯著《中国舞蹈通史一古代文物图录卷》)
伴随隋代飞天舞姿走向成熟,唐代飞天的舞姿愈发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在莫高窟第172窟之内,飞天的舞蹈动作日益活泼,凸显出舞动时期的飘逸风采,表现出自由灵动的浪漫色彩,造就全新模式的视觉感触。(图3)
2.3体现佛教文化
敦煌壁画呈现出变化纷繁的舞姿,但从整体审视其形态,能看出明显的佛教文化迹象。以飞天伎乐为例,早期舞姿的线条看上去呈现出粗旷的特点,归因于印度教与西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整体反映出相对生硬的情境,欠缺娇柔神韵(图4),这与当时印度佛教壁画中的舞姿形态差异不大。
图4 莫高窟第275窟
(资料来源:刘青弋主编,刘恩伯著《中国舞蹈通史一古代文物图录卷》)
随着历史的变迁,北魏时期飞天伎乐的舞姿逐渐出现变化,佛教文化的影响愈发显著,恰似莫高窟第285窟里的飞天伎乐,呈现出灵动飘逸的神采(图5),展现出的人物形象好像佛教造像,舞姿既流露出灵动的格调,又展现出静谧的格调,构建出闲适安宁的氛围。这种艺术风格跟佛教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是极高的,反映出敦煌壁画舞姿深受佛教的影响。
图5 莫高窟第285窟
(资料来源:刘青弋主编,刘恩伯著《中国舞蹈通史一古代文物图录卷》)
3.敦煌壁画舞姿的破壁而出
敦煌舞作为古典舞蹈的一种,受地域因素、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元化的舞姿特点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敦煌壁画自身的独特审美意蕴,契合现代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为此,现从神韵、生命及技巧等对敦煌壁画舞姿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笔者的见解。
3.1神韵之美
敦煌壁画舞姿飘逸灵动,给人以一种清幽的艺术美感。敦煌舞充分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将其从历史中演化出来,展现出一种破壁而出的神韵之美。例如在舞蹈《迦陵频伽》中,舞者通过舞蹈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敦煌壁画中舞姿的神韵。该舞蹈以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为基础,从服装到舞蹈动作完美地呈现出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敦煌壁画中的舞姿给人一种沉静和飘逸之美,展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的浪漫感情。因此在舞蹈中同样需要展现这种神韵。舞蹈《迦陵频伽》舞者的动作轻柔,具有强烈的飘逸感和流畅的线条感,灵动的舞姿,仿佛是飞天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舞者通过调整呼吸,将呼吸控制在舞蹈节奏之中,并将动作延伸到一种极致,配合着均匀的呼吸,将舞蹈动作的柔美、坚韧、沉静与灵动融合在一起,动作抑扬顿挫,充分地展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神韵之美。
3.2生命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各种舞姿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美感,展现出古代人对于生命的美好期待。因此,在敦煌舞之中,也应该展现这种崇尚生命的艺术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的是呈现出对称的形态,有的呈现出单个的姿态,其中对称的姿态表达了中国文化中讲求万物轮回的思想,单个的舞蹈姿态展现的是对于不规律美学的追求。所以在敦煌舞之中,就需要以这些生命之美作为基础,展现敦煌壁画舞姿的灵动之感。《飞天》是2008年春晚舞蹈作品,该作品以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为基础,生动地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生命美感。舞者以飞天的形象出现,在舞蹈中以三道弯等动作为基础,呈现出“S”型美感,此外其他动作均与飞天舞姿相关联,呈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崇敬之情。舞者时而动感,时而沉静,时而通过优美灵活的动作展现出敦煌文化之美,时而又将敦煌壁画中的历史底蕴呈现在观众面前。其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以一种复刻的形式,让敦煌壁画出现在观众面前,给古老的敦煌文化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3.3技巧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舞姿不仅优美,而且从舞蹈姿态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舞姿具有极高的技巧性,因此敦煌舞蹈在展现敦煌壁画舞姿的时候,必然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技巧之美。在舞蹈作品《迦陵频伽》和《飞天》之中,这种舞蹈的技巧之美都有很好的体现。一方面,两部舞蹈作品在动作形态上,都展现了浓烈的技巧。由于两部作品都是对敦煌壁画中的舞姿进行再现,舞者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演变成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从意识上进行模仿,加上服饰、舞台美术的点缀,让舞者化身为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出现在舞台之上。这种心人合一的舞蹈境界,正是技巧的体现。另一方面,舞者的舞蹈技巧也充分展现了敦煌壁画中的魅力。两部舞蹈作品中,舞者的动作灵活,使用了三道弯、拧身、圆曲等中国舞动作,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不仅展现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同时也诠释了敦煌舞的技巧之美。
4.敦煌壁画舞姿对敦煌舞创作的启示
敦煌壁画衍生的优美舞姿为敦煌舞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配合上丰富的编创思路、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审美意蕴,使敦煌舞成为我国舞蹈中的重要分支。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认知,分析敦煌壁画舞姿对敦煌舞所呈现的启示价值,提出自身的见解。
4.1依据壁画内容,丰富创编思路
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所以在敦煌舞的创作中,可以深入地研究壁画的内容,针对不同时期的壁画,结合历史文化,进行内容方面的深入研究,加深对于壁画中舞姿的理解。从这个视角,以壁画中的历史为依据,进行敦煌舞创编,拓宽敦煌舞创编的思路,将历史与现代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够创编出更加优秀的敦煌舞作品。
4.2深入研究舞姿,确立舞蹈风格
舞蹈姿态是舞蹈的核心,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千变万化,为今天的敦煌舞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因此可以尝试继续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对各种姿态进行分类与整理,深入了解不同姿态产生的背景。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以其中一种姿态为主,尝试舞蹈创作,同时也可以将相类似的舞蹈姿态进行融合,创作敦煌舞系列作品。只有对壁画中的舞蹈姿态进行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敦煌文化要求的舞蹈作品。
4.3融合审美特征,增强艺术美感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具有明显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敦煌舞的创作同样具有启示作用。从敦煌舞壁画中舞姿的美感入手,了解不同舞姿背后蕴含的审美价值,对比现代舞蹈的审美价值,也可以为敦煌舞的创作提供思路,将两者的审美价值观进行整合,为敦煌舞的创作增加艺术美感。
5.结语
敦煌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壁画中的舞姿是对当时文化的高度概括与凝练,直到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敦煌舞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提高对于敦煌壁画中舞姿的研究,将其静态之美转换为敦煌舞的动态之美,搬到舞台之上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示,并且不断发掘敦煌壁画中舞姿的应用价值,为敦煌舞的创作提供启示与思路,让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美感。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