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场域循环”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舞蹈文化和培育新时代舞蹈高素质人才的双重使命。本研究将以“场域循环”教学模式为重要切入点,聚焦于在舞蹈教育教学中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和教学实践的融合。文章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相关概念入手,界定文化自信在舞蹈教育中内涵、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程结构特点、场域循环模式的解读,确定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其次,解读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提出“生活(民间)场域—教学场域—创作(剧目)场域—生活(民间)场域”四大场域为主的核心路径:带领学生从生活场域探寻文化的根脉,推动在教学场域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转化与革新,再通过创作(剧场)场域实现文化符号的当代重建与演绎,最终通过民间生活场域的生态回归,实现教学的价值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体系。“场域循环”模式的尝试将有利于弥补舞蹈教学与文化认知断层,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在大学的多向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舞蹈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场域循环;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根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镌刻着中华各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其传承与发展已然成为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述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冲击及数字媒体的普及,年轻的00后对于本土的文化认同感有所弱化;另一方面,高校的舞蹈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践与理论的割裂,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不够等问题,难以实现从“课堂到民间、从技艺到文化”的深层次转换。
在国家新的“十四五”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需要建构“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路径”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场域循环”教学模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该模式以“生活(民间)场域—教学场域—创作(剧目)场域—生活(民间)场域”的闭环互动为主线逻辑,通过带领学生回归民间的原生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重新将舞蹈语汇进行解构、依托剧目创作实现艺术的重构升华,最终再反哺民间生态场域。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本体文化的认知,更加能够通过多场域的协同,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1.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1文化自信的舞蹈教育内涵
文化自信在舞蹈教育中其实就体现为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价值的一种认同和创新性转化,其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以舞育人”。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建构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源流、地域特征及相关文化符号的认知体系,传递民族文化价值,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例如通过解析一些典型化的风格性动作与当地民族的相关民俗活动的关联性,揭示其背后承载的族群文化;二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主体意识,通过编导课程的辅助,加强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引导学生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和现代审美范式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1.2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结构特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统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其结构特性呈现三维整合的特征:包括在内容结构上主要是以中国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为核心,在学科发展上“只要谈起民间舞,就不能不涉及民间舞的广场(原生态、艺人)、教室(教材、教育家)、剧场(舞台、编导家)这三个点和一条贯穿的横向线”。我们在常规课堂教学逻辑上是“教学(模仿)—检查(内化)—创作(表演)”的递进路线,缺少学生对舞蹈技艺背后的文化感知,进而影响文化表达的升华;在课程的文化特性上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服饰道具等文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三维整合虽然能够完成引导学生舞蹈技艺的学习,但是无法深化为文化的认知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功能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场域循环教学模式通过增设专门的文化体验模块,构建:“民间广场—课堂教学—剧场表演—民间广场”的教育闭环,使得课程能够突破舞蹈训练的维度,转向以身体为媒介的文化传承,最终实现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性飞跃。
1.3“场域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关于“场域”的概念,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利(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布迪厄将场域比作一场游戏,每个场域都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敞开的游戏空间,其界限是一种动态的边界。游戏玩家之间界定了‘场’的相关结构,每个‘场’内的游戏是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的,并且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调控原则。”具体而言,“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当我们打破常规的课堂边界,带学生更加切身的体会民间文化场域,强调教学空间的多位联动,形成“民间广场—课堂教学—剧场表演—民间广场”的闭环一体空间链,其核心就是不断让学生在文化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创造力。
2.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2.1舞蹈实践教学与文化理解的断裂
民族民间舞的“源”便来自于民间百姓的生活,在常规的舞蹈教学中,由于受制于教室内的动作模仿,学生缺乏对于各民族真实生活场景的体验、互动,导致难以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语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形”轻“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标准化,忽视舞蹈动作背后的精神信仰和族群文化,导致学生陷入“知其舞而不知其源”的困境中,在进行表演时呈现出严重的空心化,使舞蹈的课堂教学沦为肢体符号的机械化复制,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构建,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和创新能力的匮乏。
2.2主体能动性与时代适配性的双重挑战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形成的审美认知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间存在着代际鸿沟。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被动关系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程式化的教学活动中难以激活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文化消费方式上也有着较大的变革,传统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面临着吸引力下降的危机,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如更加生动、前沿的教学方法,并与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成为亟待突破的难题。
2.3评价体系与生态构建的结构性矛盾
现有的课程评价大多关注点停留在对动作完成度的技术层面,缺乏对文化理解力和创新转化力的考核维度。在相关的教学资源方面,大部分院校在既能够精通掌握民间舞蹈技艺又具备文化人类学素养的复合型师资上短缺。此外,田野实践基地与校地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教学模式难以突破"课堂—舞台"的有限循环,制约文化自信培育的生态化发展。
3.场域循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路径
3.1生活场域:文化根脉的田野挖掘与原生性重构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田野实践多停留于表层采风,缺乏深入性、系统性,陷入“动作采集—符号剥离—课堂移植”的功利化窠臼,导致文化根脉的浅层化与碎片化。“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在田野中和在课堂中将会有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传承者在其原有的文化语境中能够更好地实施传承,处于传统舞蹈文化空间中的传统舞蹈更具有完整性。”真正的田野挖掘需以文化人类学的“深描”方法论为指导,将采集来的舞蹈动作拆解为“文化语义单元”,建立起一整套的“动作词典”。例如蒙古族的“碎抖肩”“勒马手”等就与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相关;我们也可以通过“影像民族志+口述史”去还原舞蹈的原生态环境,如播放藏族“锅庄”的场景实录,引导学生理解环形队形呈现背后的族群认同的底层逻辑;进而构建“身体在场—情感共情—意义追问”的沉浸式研究框架。“近十年,舞蹈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许多教师受各种条件局限未能真正进行田野调查,其学生时期在课堂所学的组合就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在教学中不断被复制和延续。若干年的重复,其课堂民族民间舞艺缺失了原文化的本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认为师生可以利用采风类课程、教学实践、假期等时间去到田野中,通过参与仪式活动、口述史访谈、各类民俗活动等方式,去解构舞蹈动作所隐含的“文化密码”,包括从自然地理环境、族群信仰、社会变迁等。突破“舞蹈本体论”原则,将舞蹈的“本真”显露出来,将其还原到节庆时序、村落空间、代际传承等复合语境中,提炼出“活态基因库”。唯有此,舞蹈课堂教学才能够突破动作模仿的局限,完成从“学习者”到“文化阐释者”的转换,为后续的舞蹈教学、创作、表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
3.2教学场域:文化基因的课程转化与认知范式革新
传统课堂的“郁结”就在于将民间场域中的田野素材动作简化为“动作分解图谱”,这大大降低了文化的生动性和有机性。由于我们传统民间舞教材基本都是经过老一代舞蹈教育家针对性提炼、加工过,在保证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后,也保留着动作原本的“风味”特征,在教学场域中我们应该需要遵循“解码—转译—重构”的转化过程,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借鉴和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详细的去解析舞蹈动作背后的某种象征或文化意蕴,建立起“动作—语义”的关系,这也要求教师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及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可以构建情景化的学习模块,整合舞蹈调度、服饰、道具运用等要素,提升课程的丰富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该将自我的角色转向为“文化对话的引导者”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模拟民间田野的变迁,让学生能够在跨越时空的对比中理解文化的变化规律。这一系列的转化不仅有利于文化的活性保存,更加有利于培养更具文化阐释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舞蹈复合型人才。
3.3创作场域:文化符号的当代演绎与主体性重建
教师创作的民间舞剧目,由于其不像课堂训练组合那么单一,它是兼具舞蹈形式和内容,并能够表现一定鲜明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是最能够体现民族民间舞课程效果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舞蹈创作之中始终会陷入“传统元素的拼凑”和“去语境话创新”的困境之中。如若想突破必须建构新的对话机制:从纵向的角度上看,我们必须关注动作背后的“本真”,也就是深入挖掘动作本体的情感原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柔臂”动作,就像是风吹过形成的草浪,体现出“天人互感”的游牧哲学);再从横向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借鉴当代剧场语言进行“主题辐射”,可以先选定相关的核心文化意象,延展出与之相关的动作、叙事等,既符合文化的“本真”,又能够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实现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化重建。
3.4反哺路径:文化成果的生态回归与价值再生产
其实,在当前文化的反哺还多停留在展演下乡的单向输出,没有能够激活民间文化生态的自组织功能。应该构建“多向赋能的系统”,提升生态回归的价值意义。在文化层面,文化成果的返乡演出,能够带领学生回归文化本来的生态场,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提升学生的表演激情和层次感,同时,当地人也能够针对节目提出宝贵的意见,不至于只是浮于表面的“民间”,能够反向提升节目的质量。在物质层面,可以联合学校与当地政府或文化馆建立舞蹈数字档案馆,将原生态的歌舞进行数字化,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学者等能够看到,也算是一种保护。最终形成文化的良性循环。
3.5范式超越:从“场域循环”到“文化自觉生成”
四大场域的深度循环,其实从本质上看就是不断地经历“传承--创新”的环形逻辑,构建出多向互文的文化生态系统。生活(民间)场域是基于文化原真性的“根”,教学场域是锻造学生价值判断的“眼”,创作(剧场)场域是磨练老师和学生的“手”,反哺(民间)场域是搭建文化价值循环的“脉”。这种模式就是将我们讲到的“文化自信”从抽象的概念,具象到了场域的实践之中,使得学生能够在“田野认知—课堂实践—实践突破—回归本真”的螺旋式进阶中,生发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解构、再创造,最终能够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创生”的范式跃迁。
4.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一直伴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自身的双重需求下,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在教育中已经被充分的重视到。”而对于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也应遵循舞蹈本体的生发规则,尽可能让舞蹈能够回归民间生活场域,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舞蹈之“根”,在教学场域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够有“生发”之意识,同时,教师能够通过剧目的融合创作,提升自身对于民间舞蹈的高维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剧目进行深刻表达与文化认同。再将剧目成果回归生活民间场域,进行文化反馈,帮助更好地完善教学过程,也能够进行价值再生,帮助当地进行文化传播的“破冰”。这一模式不仅为民族舞蹈教育注入了文化自觉的内生动力,更能够推动舞蹈教学从单向的传授转为文化的熏陶与再生产,使学生在整个场域流程中深化文化认同。未来,该模式可以为高校舞蹈教育活动和构建中国特色舞蹈发展道路提供较为浅薄的方法论启示,也助力民族舞蹈文化在新时代中换发新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的赓续与创新。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