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跨学科舞蹈美育实践研究 ——以“只此青绿”教学为例

作者:马子懿来源:《尚舞》日期:2025-11-19人气:7

摘要:在新时代美育改革与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如何通过跨学科路径实现舞蹈美育的课程思政创新,成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命题。文章以热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教学案例,探索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在高职舞蹈美育中实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方式,开发出“文化+技艺+育人”三位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舞蹈美育;跨学科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舞蹈美育面临改革命题,既要打破传统舞蹈美育“重技轻道”的壁垒,又要回应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针对这一现实挑战,本研究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口,选取现象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教学载体,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舞蹈实践教学,为破解职业院校舞蹈美育课程“思政悬浮化”“学科单一化”困境提供了创新方案,彰显了艺术教育在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审美育人价值。

 

1.跨学科舞蹈美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1.1理论基础

1.1.1多元智能理论:舞蹈美育的跨学科潜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首次提出的,之后他1993年在《多元智能》一书中对此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正常人至少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形式,每种智能开发的程度由于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组合排列。在舞蹈美育中实行跨学科教育实践,能打破学科界限,多种形式下传承舞蹈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差异化的培养,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度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1.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协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式搭建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是由教师单向传授,而是学生处在特定情境中,在他人协助下,以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取。

在传统舞蹈美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和鉴赏舞蹈作品,而对学生怎么理解某舞蹈作品的倾听较少。开展跨学科舞蹈美育教学实践,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跨学科的舞蹈美育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从课堂知识的聆听者变成课堂知识的发现者,主动建构自己对舞蹈美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舞蹈知识建构方式能够让舞蹈美育更加深入全面。

1.2实践价值

舞蹈美育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将跨学科教学定义为,“教学将打破学科界限,组合课程的各个方面,建立彼此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育在舞蹈美育中的实践,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舞蹈不再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启迪,为舞蹈美育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培育兼具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未来专业技术人才筑牢根基。

1.2.1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深化对舞蹈艺术的理解

跨学科舞蹈美育能极大地拓展学生对舞蹈艺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一是借助跨学科舞蹈课程,学生可以获取大量舞蹈之外的文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精准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舞蹈作品。二是跨学科舞蹈美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此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主题讨论、舞段模仿与编创,以及其他学科的技能实践或探索活动。在牢牢把握舞蹈学科知识本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寻舞蹈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与职业精神等的关系。

1.2.2推动舞蹈美育教学改革,丰富舞蹈美育教学内容

高职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三年学制及重实践、实习的特点,导致学生参与美育课程及活动的时间精力有限。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颁布,美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必修课,其设置与内容需贴合高职学制的特殊性,避免科目繁杂、过量。而跨学科融合教学既能让学生在有限课时内接触多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又是世界教育改革前沿课题。将其引入高职舞蹈美育课程,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开拓学生思维,提升认知能力;在课程构建中融合舞蹈与其他学科内容,还能使舞蹈课超越单纯鉴赏,让学生借舞蹈了解艺术、诗歌、历史,体会职业精神与信念,赋予课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只此青绿》跨学科美育元素的分析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2.1《只此青绿》中舞蹈与美术的艺术共通与创作形态转化

选用舞剧《只此青绿》开展跨学科教学实验设计,源于其在舞蹈与美术学科艺术呈现上的共通性,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其一,《只此青绿》的创编灵感来自《千里江山图》,编导将绘画二维空间转化为舞蹈四维空间,舞者肢体语言借鉴画中山水线条形态,化静态美为动态美;其二,舞蹈与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虽动静有别,但都具备造型性,舞剧“青绿”舞段中“青绿腰”动作,就展现出《千里江山图》山峰意象的造型性;其三,舞剧着重体现色彩元素,以《千里江山图》青绿色为主色调,大量运用于服饰、妆容和舞台背景,将绘画色彩美学融入舞蹈表演,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辨识度。

2.2《只此青绿》中思政价值的传递与教学渗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灵感源于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画家王希孟在画作中融入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在解析《只此青绿》这一舞剧作品时,融入宋代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能够唤起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其精神世界。

《只此青绿》重现《千里江山图》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将“山水”拟人化,以“青绿”山水意象展开审美表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地位独特,山水精神体现人对自然的情愫及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审美观,体现了其对自然景观与人的品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山水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高职舞蹈美育提供了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

2.3《只此青绿》创作团队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职业素养内化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些精神无不体现在《只此青绿》舞剧创作团队和作品之中。《只此青绿》舞剧创作团队历时20个月。在创作过程中,演员们封闭式排练,主演张翰闭关临摹古画,5个月外出仅10次。创作团队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利于高职教育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职业态度的培养。此外,《只此青绿》作为当代艺术跨媒介创新的典范,通过舞蹈、绘画、科技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构建起独特的整体美学体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艺术实践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创新意识融合培养的范式,该剧创作过程中及剧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可在舞蹈美育课中转化为培养内容。

 

3.《只此青绿》跨学科舞蹈美育的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

3.1《只此青绿》课例的教学实施

3.1.1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例是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与实践》第二章“中国古典舞”中2学时的内容,面向护理专业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古典舞流派和各流派的审美特征。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利用情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不仅能在2个学时里感受到宋代风韵的舞蹈之美,并用肢体设计出山水造型和简单绘制青绿山水,还能从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山水精神的人文内涵。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在每个知识模块中提炼课程思政点。

3.1.2丰富教学活动,实现学科的有效融合

该课程考虑到学生对舞蹈、美术知识的认知基础,以及高职美育的特性和目的,因此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理论的拔高和实践的引导与示范,将美术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赏析环节。教师从艺术空间营造、审美意境构建、动作意象编织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教师选取《只此青绿》中的舞段,展示同心圆舞台装置空间,让学生了解《只此青绿》舞台空间的营造手法,并体会创作团队对舞蹈作品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通过展示“展卷人”与王希孟的跨时空对话场景,了解舞剧中时代和心理的交错视角表达,掌握舞蹈艺术时空的表现手法;教师通过对审美意境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全剧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构建;教师通过对“入画”篇章中《青绿》舞段的介绍,讲解此段舞蹈打破传统中国古典舞流派的既定风格化动作,突破娇媚婉约的女子柔美形象,由此引出中国青绿山水的意境美。

2.讲解中国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美、构图美、节奏美。教师以《千里江山图》为例,通过展示矿物颜料实物,讲解青绿色系历经千年的显色奥秘,让学生感受青绿山水中的色彩丰富、灵动和谐;通过对画面构图的细致分析,阐释“三远法”如何通过近景的厚重感、中景的生动性及远景的空灵之感来营造山水画的意境。进而领略画作所传达的沉浸式体验、自然法则的体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同时,感悟古代画家对壮丽山河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所推崇的山水画精神。通过播放古琴曲并结合《千里江山图》,引导学生体会笔触的节奏与音乐韵律之间的和谐共鸣,从而感悟画作咫尺天涯、充满韵律之美。

3.舞蹈造型实践及共绘《千里江山图》。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造型表现出“心中的山水”。根据《千里江山图》局部图像,学生用身体构建他们心目中的山石造型。随后,学生再使用传统矿物颜料,在六米长卷上分层绘制青绿山水。邀请美术教师现场示范技法要点,指导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表达。在本课程中教师主要采取深度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1.3制定多元全面的教学评价指标

本课例主要运用过程性评价(60%)和成果性评价(40%)结合的考核模式。主要针对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技能实践、舞蹈鉴赏能力、舞蹈评价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制定包含了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习的过程性及在日常课程中的表现。借助学习通平台的讨论、测验和作业等功能,将大数据与课堂表现相结合并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展开评估,从而让教学评价变得更客观、更全面、更规范。

3.2《只此青绿》课例教学效果评价

《只此青绿》作为本课程体系中跨学科实验课的代表课例,未单独设计专项问卷,而是在学期末的课程调查问卷中增设了跨学科实验课程专项模块,其中包含针对《只此青绿》课例的评价指标。此教学效果评价将基于课程跨学科实验改革后的《舞蹈鉴赏与实践》调查问卷结果展开分析。

1.学生对舞蹈课程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舞蹈鉴赏与实践》课程开设之初对2023级高职护理等专业的471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32%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舞蹈,并且分不清舞蹈种类。有74.95%的学生对舞蹈不感兴趣。而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85.35%的学生可以分清舞蹈的类别和形式,并且有94.31%的学生愿意继续学习舞蹈课程,有91.21%的学生对舞蹈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该课程不仅让学生对舞蹈知识有了全面掌握,并产生了极大兴趣。同时,授课中教师对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对回收的273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99.63%的学生对中国古典舞及其审美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只此青绿》跨学科实验教学中,87.41%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非常有趣,学科的结合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99.72%的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到舞蹈课堂的实践活动中。

3.教学改革成效凸显,期待更多类似的教学内容。通过两学期的舞蹈美育教学实践,针对运用跨学科方式,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舞蹈美育教学中初见成效。在《舞蹈鉴赏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中,以《只此青绿》一课为例,本课例既包括了舞蹈身体语言的解读和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讲解和赏析,又包含了职业理想、创新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美育课程的兴趣和美育的效果。94.31%的学生表示期待教师开设更多类似的课程,并愿意继续参与学习。

 

4.结语

本文以《只此青绿》为教学案例,探索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在高职舞蹈美育中实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方式,探索开发出“文化+技艺+育人”三位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方法,致力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工匠精神浸润+审美感知力培育”双元美育目标,培养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理想,提高高职学生跨学科思维、艺术审美和创新等综合能力,塑造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