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AIGC的高职品牌设计课程美育转化机制研究

作者:熊彦普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11-19人气:7

摘要:本研究秉持“技艺润心、美育赋能”的核心理念,探讨AIGC技术驱动下高职品牌设计教学中美育提升机制。以《品牌与vi设计》课程为载体,构建“一核三阶五环”项目式教学模式,以“文化认同一技术运用一项目实战”为路径,融合扬州工文化与AIGC图像生成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涵养与艺术表达的双向生成。通过教学实践、作品分析及访谈研究,证明该机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文化认同感及创意表现能力,为地方文化元素的数字化教学转化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品牌设计;AIGC;美育转化;项目化教学

引言

美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美育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文件强调,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工作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重视艺术教育实践性和文化性。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美育不仅服务技能训练,更要通过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表达。扬州文化资源丰富,玉雕、漆器、雕版印刷等工艺美术具有视觉特征和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美育特征。通过在设计课程中植入扬州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获知力”,而且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提供“再生力”。当前,课程视觉呈现缺乏深度、结构重视知识轻实践、表达方式单一,尤其技术类课程,教学形式尚未符合当代学生认知习惯,美育效果不明显。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图像生成、迁移方面优势显着,为视觉再现传统文化提供便利,若嵌入项目式教学,可成为文化理解到视觉表达的中介。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仍处于将AIGC视为工具的阶段,难以提炼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甚至出现“生成替代创作”的现象,与美育背道而驰。

本文基于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探索,尝试构建“传统工艺为文化资源、AIGC为技术支架、学审美发展为导向”的“技艺润心”教学机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扬州工文化在课程中的系统嵌入路径;AIGC嵌入后学生在文化理解与表达上的变化;“文化-技艺-生成-优化”协同教学机制,提升课程美育成效与实践价值。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传统文化设计课程的美育意义

扬州玉雕、漆器、剪纸等具有审美规范和技艺精神,适合进行美育,能提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判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当前教学多停留表层,呈现多为符号化,教学重模仿和挪用,学生对文化内涵难以体验和表达。建议构建“文化-认知-创意”一体化教学流程,强化项目引领和个性表达,拓展传统文化审美和精神传承教学。

(二)AIGC工具的美育价值及挑战

SD、Midjourney、即梦、豆包等AIGC图像生成工具,拓展学生视觉想象,提高设计效率,尤其利于早期设计思路探索。部分学生对工具产生依赖,表现出创意惰性和审美浅表化。AIGC应贯穿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全程,培养审美判断,辅助“以技促思、以技润心”。其价值不仅在图像output,更在作为创意建构的input。

(三)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结构

本研究尝试构建“文化认同-技术应用-项目实战”设计课程美育路径,以三种理论为支撑:

1)文化认同建构理论。通过教学使设计学子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设计实践中实现从文化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转化,提升作品的文化张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在真正任务和协作环境中,通过探索和表达来证明和建构知识。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连通学生的经验与文化的内核,实现美育的动态转化。

3)认知工具理论。将AIGC视作思维工具而非创作终点。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多维思考和构图策略,成为学生理解文化与视觉转化之间的桥梁。

上述理论表明,随着传统文化的活态输入和人工智能工具的智慧介入,设计课程的美育实现了新增长。本文在课堂实践和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探索两者融合的教学机制,以期建构出具有迁移性、生成力的“技艺润心”模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基本思路

本研究依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品牌与VI设计》课程,秉持“技艺润心、美育赋能”主旨,以“文化认同-技术应用-项目实战”三维路径为经,以课程结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纬,开展模块化的教学实验,学生为高职视觉传达设计大三32名在校生,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基础,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审美的把握有较大差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使美育目的具象化,基于课程结构不变,对课程结构中部分模块进行重组,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任务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再构、视觉生成,以期达成学生文化认同与设计创作的深度结合。

图一.png 

1 “一核三阶五环”教学结构模型图

 

本模型以品牌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为目标,将扬州工文化的审美特征与工艺技艺嵌入课程内容,在文化认知、技术应用、项目实战等阶段形成连续递进关系,支撑学生实现文化理解、美学表达与设计应用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结构设计:“一核三阶五环”教学模型

本课程以“品牌设计能力养成”为核心目标,围绕扬州玉雕、漆器、雕版印刷等工艺所体现的“精、巧、美”审美体系,构建三阶段、五环节的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被纳入文化生成工具,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图像构思能力。美育目标在每一环节中嵌入与引导,强调文化理解力、审美判断力与创意表达力的螺旋提升。

表.png

 

“五环节”分别对应“文化认知—智能构思—创意生成—多轮优化—成果展示”,环环相扣、目标递进。教学强调学生从感知文化之“形”,进入理解其“意”,最终实现表达其“神”的三重进阶。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实证基础,课程实施全过程中同步开展多维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调查(定量):分别于课程初末发放结构性问卷,设置Likert量表评估学生在文化认知、AI操作认知及设计信心等方面的变化,样本数为N=32。

作品评分(专家盲评):依据“文化传达深度”“创意完整性”“审美表达质量”三个维度建立评分体系,邀请三位校内外专家独立评阅,确保评分客观有效。

访谈和观察(质性): 对8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索他们如何在Prompt和文化中构思、内化;以及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日志,记录和描述学生在小组研讨和设计表达中的表现。

文本与产出分析:摘取学生阶段性任务成果,如调研报告、prompt文案、设计提案和成果汇报等资料,采用归类分析(coding)分析关键词和表现模式。

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spss统计,并运用nvivo等工具软件支持质性内容分析,展示教学机制和学生成长间的关联,使结果具有解释力和推广性。

三、教学实验与数据分析

为验证“技艺润心”教学机制在《品牌与VI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课题组以高职视觉传达专业32名学生为对象,围绕“文化认知—技术应用—项目实战”三阶段,开展为期六周的教学实验。通过教学观察、作品评分、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等手段,综合评估美育目标的达成效果。

(一)文化认知阶段:从表层认知迈向审美感知

课程前期围绕扬州漆器、玉雕、雕版印刷等非遗工艺展开文化导入与调研训练,学生需提交《设计意向整合报告》并完成初步构思。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提炼出代表性美学关键词(如“对称”“温润”“工整”),并尝试将传统元素融入草图。84%的学生反馈这是首次系统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关联,表明调研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从感性接触向审美认知的转化。

(二)技术应用阶段:AIGC的认知激发与文化深化

课程中期引入Stable Diffusion工具,配合Prompt撰写训练,引导学生将文化意象转化为图像生成指令。过程中学生普遍形成“构思—验证—修正”的递进式思维路径。专家评审对比草图与AI成果,在“构图完整性”与“文化表达深度”两方面得分显著提升。学生普遍认为Prompt训练提升了表达精度,也促使他们反复调校语言与图像之间的文化逻辑,形成跨模态思维能力。

(三)项目实战阶段:文化转译能力的综合体现

后期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品牌VI系统及文创延展品设计(如手提袋、明信片等),并进行公开汇报。评分显示,高分组往往能建立清晰的文化关联,如通过雕版边饰进行图形辅助设计,而符号拼贴类作品则评分偏低。访谈结果表明,近八成学生能够清晰阐释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及转化路径,反映出从“看像什么”到“说像什么”的思维跃迁。

(四)美育目标的过程性实现与路径机制验证

通过调研文稿、prompt草案、AI图像及最终设计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技艺润心”机制中美育价值生成的三种途径: (1)初构阶段,学生在任务引导下实现初步审美判断,并通过关键词提炼训练内化文化符号。(2)技术生成阶段,学生通过AI图像的多轮试验与语言优化,深化了文化意象的可视化能力,实现了文化理解与技术操作的互促。(3)成果呈现阶段,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强化了对于文化核心的提炼与表达,逐步实现从“讲文化”到“构图像”的设计逻辑与表达能力,体现了“能讲、能构、能转化”的美育成效。

 

 图二.png

图二 品牌设计课程实施步骤与美育融入教学模式示意图

 

图二所示“品牌设计课程实施步骤与美育融入教学模式示意图”总结了文化到转化的美育各目标与任务融合机制,展现美育目标与课程任务融合的全过程,体现任务驱动下文化动态激活、认知深化下技术工具辅助、生成协同下审美表达生成。

四、教学机制建构与验证

通过对“扬州工文化融入品牌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初步探索出可迁移、操作的美育转化机制,以地方文化为价值起点,借助AIGC技术表达权,形成“文化-技术-生成”协同育人结构,服务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美育目标的实现。

(一)三维协同结构逻辑

以文化认同、技术应用、项目实战为结构维度,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意表达融合的教学路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对与提炼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意象与文化价值,通过扬州漆器、工玉雕、雕版印刷等,初步建立传统美学的视觉表象;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AIGC工具,将文化理解转化为图像语言,通过prompt提示语训练实现语言到图像的跨模态表达,增强设计的文化厚度;项目实战以品牌vi、品牌文创设计任务等为抓手,促发学生融合文化意象与视觉表达,形成具文化意象的设计成果。三者循序渐进,实现“理解-表达-优化”的成长路径。三维机制相互支撑:文化作为内容起点,技术作为认知中介,项目作为表达终点,共同实现以设计语言表达文化价值的美育目标。

(二)教学模型结构呈现与路径

该机制可呈现为“文化认同→技术应用→项目实战”的循环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前导-中介-输出的结构呈现。文化资源在课程各阶段嵌入,AIGC工具呈现于表达过程,设计项目承载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审美建构。该机制不仅适用于“扬州工文化”的相关课程,还可拓展或迁移至其他区域文化、课程模块,形成包括区域文化+AI技术+美育表达的融合路径,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提供系统可行的实施结构。

五、结语:研究反思与后续展望

本研究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与技术工具融合的视角,探索“扬州工文化+生成式AI”在高职品牌设计课程中的美育转化路径,构建出“文化认同—技术应用—项目实战”三维协同的“技艺润心”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实现从文化识解到美育涵养的升维转化。研究发现,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提升,强化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具有较好的课程匹配度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当然,研究还存在周期短、技术单维、学情迥异的不足。今后可从拓展工艺文化类型、完善prompt表达训练、多模态美育赋能等维度持续突破。美育不在于花里胡哨,关键在涵养审美与文化自信。路径可行、机制恰当,才能实现“以技载道、润物无声”的追求。

 

 



文章来源:《新美域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