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师范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
播音与主持专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型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艺考热”的升温,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逐年增多,截止目前,已经有600多所院校开设此专业,包括专业院校、综合型院校、艺术类院校、民办院校,各省自治区广电局开办的广播电视院校等,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地方综合型院校如何在培养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模式上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值得思考。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兴起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从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开办播音与主持专业,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地方院校在近十几年来,迅速扩张,为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一、地方师范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门新型学科,是一门中国特有的特色学科。近几年,由于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供应不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广泛的生源,学生与老师的师资配备比率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在地方院校中尤为突出。
首先,地方院校对优秀的播音主持教师的吸引力较低。地方院校一般设立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优秀的播音主持教师不愿到地方院校发展。其次,教师自身素养不够。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型学科,对教师的要求高。它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有声语言创作能力,对新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其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中国播音学核心知识体系,还应在文学素养,新闻传播理论以及心理学知识方面都有所涉及。同时,播音主持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备媒体从业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都有一定好处。目前,高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来自于近几年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人才,这类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再加之,高校的招聘门槛对学历的要求较高,这就拦住了许多社会上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再次,教师队伍不稳定。播音主持专业还会外聘部分电台电视台的专业人士,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上课时间不稳定,甚至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在与其他学科如传播学文学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对接时,教师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二)生源素质不高
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文化分较低的艺术专业,很多学生在艺考前几个月才开始专业学习,由于考生人数过多,考试时间较短,很多并非适合播音与专业的学生成功挤进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习的大军。
首先,文化层次不高。艺术类考生的高考文化分要远远低于文化类,导致许多考生为了走捷径,投身于艺考热中。但是播主专业不同于其他艺术专业,它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对稿件有很好的处理能力。其次,专业素养不够。许多地方院校都是参照艺术联考成绩来招生,对学生的专业程度如何,是否符合院校自身培养的特色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缺乏
地方学校由于地域限制,资源相对缺乏。在综合型院校中,重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配备不齐。首先,很多地方院校处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没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其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播音主持专业需要良好的设备仪器,如录音设备,演播厅,摄像机等一系列专业器材,来完成实践教学,这就要大量的资金,综合型院校的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强,资金支持较少。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许多地方高校都是参照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没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中国传媒大学拥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高素质的学生,它的培养模式更偏向于精英教育,地方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课程的设置方案,但如果生搬硬套只会得不偿失。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播和说的能力,更多的是注重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院校要发挥特色优势,因材施教。
(五)实践平台欠缺
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一定的实操能力,地方院校在地市级城市,社会活动相对较少,舞台展演机会欠缺。地方的媒体机构专业性较差,规模小,业务少,能提供的实践岗位不足。地方台举办的活动对主持人的要求不高,主办的比赛层次较低,专业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的指导性意见不够深刻。
二、地方师范类院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第一,地方师范学校可根据自身生源素质和教师业务能力,修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大课和小课并行,教师专业指导和学生自主练习同步,多元化的开展教学活动。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包含了播音学、新闻学,文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地方院校可以以专业核心课为主,通识教育课为辅,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增加个性化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课程。播音与主持专业不却少具有良好语言功底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拥有独特人格魅力和个性风格的播音员与主持人才是观众真正喜爱的,开展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专业性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首先,地方院校的地理位置一般处于二三线城市,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会较多,同时还可以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行导师带徒的形式,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环境,适应行业工作。其次,地方活动的竞争力较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空间,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所谓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培养本土化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增进与当地百姓的亲近感。
(三)发挥特有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第一,师范类院校拥有丰富的学科体系和强大的学术背景,依附师范学校学风浓厚,资源齐备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播音与主持专业自身学科的交融性决定了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特征刚好满足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业需求。第二,全媒体竞争的时代,媒体行业不再分工明细,它对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一专多能,师范类学院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培养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第三,各类艺术教育已形成规模与体系,师范类院校可以发挥师范特色培养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师,拓宽就业途径,满足市场需求。
结论: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地方师范学校开办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培养模式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符合实际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办出特色专业才是地方院校的发展之道。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