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传统民间舞蹈新检视下非遗舞蹈的新焦点与新发展

作者:李若贝 曹海滨来源:《尚舞》日期:2023-08-29人气:1080

非遗舞蹈作为维系、培养国民认同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其本身的符号体系是我们国民所认同的,认同即是凝聚力的表现,是创造美好和谐社会的因子,非遗舞蹈作为粘合器,被赋予美好的精神愿望时,我们必然会想到民族的、整个国家社会的历史回忆,是我们自信心、自豪心的体现。其带来的历史感、幸福感是现代新创造的文化无法相比的,这也是非遗舞蹈一直存留在社会生活里的原因,发挥着它积极、无可替代的作用。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调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概念以来,以自娱为主要目的的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不仅在舞蹈其本身表现形式方面,在与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创意结合中,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固有形态,逐一彰显传统舞蹈文化的“新面孔”、“新面貌”,开启了民间舞蹈的“新篇章”。


1.传统民间舞蹈之非遗舞蹈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诗·大序》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用身体说话的艺术”,其在传承、传播的过程中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舞蹈多样性、多变性的艺术特质,为非遗舞蹈的相传受教增加了些许难度,也是我们舞蹈专业人士需要去考虑和加以强调的重点,“不纯”、“不真”即不再是非遗,那么我们进行非遗传承的意义与价值也不复存在了。 

如费孝通教授所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民间舞作为一种剧场艺术、表演性艺术,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石,源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村乡间,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的根本所在。所以基于这一源头,我们在思索、探索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向和发展展望时,需要在不断创新,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和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要求的同时,不变其“根”、不离其“根”。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指导后,政府大力支持各地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建,通过不断的宣传传达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对中国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纠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类产业和艺术类产业等的偏见。并在思想理念的传播基础上,对于现存在的一些非遗文化保护的民间组织提供经济帮助,减少相关人员的生活压力以此真正切实可行的鼓舞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学习动力,大大增加了人们就业方向与个人兴趣共存现象的可能性。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切实的从根源解决了影响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政府帮助推动、扶持的大环境下,中国舞人也在不断完善进步,做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佳作。例如《玄音鼓舞》、《老雁》、《醒·狮》等等出色的舞蹈答卷,在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获得生机,中国舞蹈届人才用积极的实践和艺术才华,努力将认知落实于实践。通过一系列的非遗舞蹈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编导们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逐渐重视民间舞蹈的原生态化、其舞蹈场景的趋真还原和非遗舞蹈的愈加重视,舞蹈研究人员对非遗舞蹈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调研,各大院校内对民间舞蹈专业课程的新设定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循序渐进的表明,现今传统民间舞蹈需要形成新象的大局观念,在综合因素的判断下进行发展焦点的转化。打开视野,打通隐藏在明线中的暗道,为传统民间舞蹈增加别样的风采与可能性。当然有成功的典范作品同时也会有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个人创作,但这是一个舞蹈门类进行发展、创新、进步的必经之路,不断的试错、更改、探讨才有可能创作出、开拓出新的篇章,才有可能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2.“解构”与“结构”聚焦非遗舞蹈新焦点

21世纪的当下,新时代所带来的威力不可小视。在这样一个一夜千里的现实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非遗舞蹈,确定非遗舞蹈与其它舞蹈门类相比其特性、不同之处在哪里,并不断强调在各类舞蹈百花齐放的中国舞蹈市场中,非遗舞蹈这一舞蹈门类所存在的意义和发挥的功能价值,营造和谐、各得其所的共存环境。这些都使我们非遗舞蹈工作者们需达成一个共识,分析非遗舞蹈在当下和今后有哪些作用,重点关注非遗舞蹈的当下价值,


2.1新“解构”之肢体形态与内蕴文化

     解构一种文化门类或科学技术,其源头一般都起始于它的外在形态和市场情况,这一事物是如何体现创造者和文化主体的智慧的,且这一智慧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行为实践展现出来的,整个制作或创作的理念和怎么实现这一理念的技法是通过解构需要准确把握的两大重点,解构物质化的具体实物后,获得的科学和技术或者说是智慧和技能、手艺才得以推动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创造和再创造。

非遗舞蹈相较其它舞种,其解构过程中的分析对象不能仅限于舞蹈动作、肢体结构形态或历史发展进程,将传承人拉到分析对象或研究对象中去是非遗舞蹈解构的关键。非遗传承人是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我们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创作、再创作都需要传承人才能得以展开进行,这一主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词。非遗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相较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传承的方法相较认知层面更多的是以实践为主,没有传承人也就没有非遗舞蹈的活动性、多样性的展示,所以对于非遗舞蹈的解构需加强对于主体、传承人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非遗舞蹈其本身体现了怎样的文化本体或前人的创作智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解构环节。我们要将非遗舞蹈看作一个生命体,非遗舞蹈用动态的表现形式使我们认识、感受到了文化多样性,同样我们反向解构时也需要进行动态化的探讨,就非遗舞蹈涉及的人群、产生或出现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社会时间等方面都以动态的办法来认识了解。且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于过去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探讨,我们的立场需要发生变化,之前对于学术研究或学问深悉强调需要去掉研究者自己的主观意识,非常客观的将自身排除在外才能求得真知或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而对待非遗舞蹈没有情感是行不通的,因为非遗舞蹈是遗产,是祖先、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世代传递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对待、认识或实践都需要满腔热枕。


2.2新“结构”之自在生长与当代现实

 通过对非遗舞蹈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来逐渐熟悉的“结构”办法。当我们看到一个非遗舞蹈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它与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放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或人群环境中,此时就变成了它不仅仅是它,是一个环境中的它。

生活现实中的非遗舞蹈与非遗舞蹈作为一个舞蹈作品进行展示、呈现时是不同的,它的性质变成了表演性舞蹈、表演性节目,生活场地、舞蹈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但我们仍然希望非遗舞蹈依然保留其原有的表演模式或传统形式,却发现不得已或者不可控的还是产生了现代的表现,这是我们非遗舞蹈编导和表演者难取舍的矛盾和困惑。非遗舞蹈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自在的生长,可当我们关注非遗舞蹈并强调加以保护、传承后,我们已经产生了另外一种能动的愿望,希望非遗舞蹈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加上了人为的因素。非遗舞蹈作为一个鲜活、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会对外在的社会背景、时间环境等条件进行适应、对话,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这一能力体现在非遗舞蹈的边沿性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我们对非遗舞蹈保护、传承所希望的永恒的模式、稳定的状态相矛盾。那么当我们的愿望成为一种人为的手段后,对非遗舞蹈的发展规律有多大程度的影响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回应。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生活方式,其所覆盖的范围或大或小,但都是“活”在今天的文化现实,所以我们才得以进行田野调查等非遗活动。假如在整个现实生活中不再看见它的影子,那么就已经是历史陈迹不再被我们关注。而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非遗舞蹈在今天发挥着什么作用、对当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强调非遗舞蹈对我们舞蹈界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可归纳为对非遗舞蹈当代性的思考。当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如果想保留非遗舞蹈原有的规律,当下的非遗舞蹈在发展、弘扬或创作过程中,怎样的方向才是最合适的。其独特性、地方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强调的重要性质,但在发展、传播、弘扬时又希望具有共同的规律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这是相较对立且矛盾的,应该如何搭建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3.“人”与“人”推动非遗舞蹈新发展

传承和传播是进行非遗舞蹈保护的两个翅膀,而承担身体的重要主体就是我们”人“本身。在“非遗”保护政策推出后,舞蹈界一批批舞者努力探索并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了许多极具历史厚重感、文化使命感和美学价值的优秀佳作。基于现阶段良好扎实的基础上,更需乘胜追击推动非遗舞蹈进一步的维护、发展。


3.1“人”——高等人才与基层群众并肩前行

著名的民俗学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刘魁立先生曾表示:“仔细分析,每一次传承活动都具有公共性,都包含传播的成分,讲故事要有人听,演戏要有人看,民间工艺品要有人来享用。”由此可见,“人”在传播、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2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非遗系正式成立,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整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通过与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先行先试,将非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向深入;2022年9月,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共商共议中国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且首批培养的非遗方向专业硕士生也于今年九月份入学。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对非遗保护的号召,全面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一举措增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是推动中国非遗事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非遗舞蹈生根于民间群众之中,必然离不开乡村社区这一庞大的群体,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传播需要加强乡村民间方面的宣传科普。确立和强调以村民为主的非遗保护机制,地大物博人多的优越条件,使得对非遗舞蹈的保留、继承有许多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探寻,发挥本土化、民族性的最大优势,把握当地对非遗舞蹈传播的尺度,将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发挥到最大价值。在处于转型阶段的现下,国家在精力和财力方面也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支持下各地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号召并推进了许多相关政策,这对非遗舞蹈健康、有效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2“人”——媒体网络与明星舞者共绘新篇

21世纪的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项目”为例的非遗传播活动,以做好优秀内容生产、技术赋能提质创新、传播渠道精细裂变、全民参与长久转化、文创产业多样发展为路径,继续深化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广泛传播,合力打造“升级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阵地。

2022年7月,四川大剧院由于疫情原因,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了舞剧《醒狮》的演出表演,一块钱的网络入场劵更是吸引了许多非舞蹈专业的普通大众进入平台,进行对非遗舞蹈、舞剧艺术的欣赏,从而形成了300万人次进行线上观看的空前盛况!2022年6月,抖音直播发起云上舞者直播季活动,联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办公室共同发起“舞蹈传承计划”线上活动,聘请黄豆豆、冯双白、罗斌、杨丽萍等舞蹈家担任“召集人”对所有抖音用户开放,其中优质创作者将有机会参与线下采风学习和舞台演出。除以上的网络形式外,近几年各类电视节目也逐渐强调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开创了一系列舞蹈类综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喜爱,从而诞生的“舞蹈明星”也打开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俗”“土”的惯性思维和固化态度。网络与舞蹈的结合,拓展了当代舞蹈的发展走向和业态样貌,且影响着舞蹈的艺术观念和发展路径。有利亦有有弊,“双刃剑”的网络如何发挥其最大推动力,还需我们舞蹈人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