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效果的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推动此次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特将某学校20位网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无显著差异,其中包含男生14人,女生6人。将20位网球运动员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人,实验组有男生6人,女生4人。对照组有男生8人,女生2人。实验组运动员接受教练为之安排的20周核心力量训练,每周3次训练,每次40分钟。对照组运动员则接受传统化的训练。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动态收集实验组运动员接受核心力量训练后的数据信息,主要有运动员力量素质数据、核心区域稳定性数据,正手击球球速数据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效果的具体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收集、对比与分析实验前后两组网球运动员接受力量训练后的数据信息,总结出核心力量训练在优化正手击球效果上的价值。
1.2.2文献法
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询与此次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有序开展此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结果分析
担任此次研究训练任务的是高级网球教练员。两组运动员接受的训练方法不相同,对实验组运动员采用的是核心力量驯良方法,对照组运动员则接受教练为之安排的传统力量训练。为保障实验结果的精准性,即便是实验组运动员接受的核心区域力量训练也会有少许差异。教练员在融合考虑实验组运动员个体差异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核心区域力量训练。而力量训练方案较一致,力量训练方法、强度、技术教学等无差异,确保了训练与实验工作的严谨性。
借助身体力量测试、静态与动态核心稳定性测试、正手击球球速测试等,收集实验前后测试数据。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运动员的身体力量主要被细化为核心力量与四肢力量。通过测试运动员的身体力量,一方面,实验前后上下肢力量存在差异,极易引起测量数据误差。通过提前测试运动员身体力量,则可以规避上下肢力量差异影响到测量结果精准度。在着手上下肢力量测试后,实验人员可强化对四肢力量的动态化监管,将实验误差率降到最低,并最大程度缩小误差。另一方面,拥有良好的核心力量,可以更好地进行击球发力。通过增强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可同步增强四肢力量,以此提高网球运动员的正手击球成效。以下内容分析了相关测试信息。
2.1实验后核心力量测试数据结果
在开展核心力量测试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合理选择测试方法。测试人员在综合考量专家意见与建议、文献资料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了八级腹桥测试核心力量的相关标准。测试过程中,运动员可连贯地完成八级腹桥动作,在完成上一级别动作后,方能开始下一级别动作。具体的测试标准如表1。
表1 八级腹桥测试评分标准
测试级别 维持时间 级别分数 测试要求
第一级 60秒 1 双脚双肘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二级 15秒 3 左肘双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三极 15秒 5 右肘双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四级 15秒 6 双肘左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五级 15秒 10 双肘右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六级 15秒 15 左肘右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七级 15秒 25 右肘左脚支撑,身体呈直线。
第八级 30秒 35 双脚双肘支撑,身体呈直线。
实验后两组运动员的八级腹桥得分如下表2。
表2 实验后两组八级腹桥得分
实验组(n=10) 对照组(n=10) T值 P值
八级腹桥得分 5.00±0.74 3.75±1.42 2.702 0.003
两组运动员在接受训练后,八级腹桥能力均有所提升。实验组运动员在积极参与核心力量训练活动后,整体的训练成效显著,要比对照组运动员的传统训练效果更优。由此可见,可将核心力量训练广泛应用到核心区域肌肉力量训练活动中。
2.2实验前后上下肢最大负荷重量结果
2.2.1上肢卧推
采用最大卧推力量测试法测试上肢力量。实验前运动员先低负荷重量完成首次卧推动作,每次为其增加5公斤,直至不可再增加重量。增重前网球运动员需完成一次卧推动作,组间可休息两分钟,重在防止每次卧推时运动员出现肌肉疲劳,保障了实验数据的精准性。而网球运动员最后一次的负荷重量为最大负荷重量。
2.2.2下肢半蹲
经过专家访谈,将最大半蹲力量测试法作为下肢力量的重要测试方法。起初半蹲力量设定为30公斤,逐级增加负荷重量,每次增加限额设定在5公斤。增加重量前,运动员需完成一次半蹲动作,中间休息5分钟,防止运动员出现肌肉疲劳而影响测试数据,将运动员的半蹲负荷重量记录下来,作为半蹲一次最大负荷重量。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方案,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性损伤。
动态收集与汇总两组运动员的四肢力量测试数据,并进行两组运动员上下肢力量检验,得出P>0.05无显著性差异,收集到的数据满足此次需求。数据信息如表3。
表3 实验前后上下肢最大负荷重量对比
实验组(n=10)(kg) 对照组(n=10)(kg)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上肢卧推 29.57±3.34 37.50±5.44 30.00±3.02 36.67±5.37
下肢半蹲 65.83±4.17 77.08±6.20 67.08±3.96 79.58±6.56
2.3 实验前后静态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
当下,重心平衡测试法是静态稳定性评价中较为常见的测量方法,采用闭眼单脚站立方式,测得相应数据信息。要求网球运动员进行如下操作:一是自然站立,闭眼,放松身体,两臂自然下垂。二是运动员听到哨声可将左脚或者右脚抬离地面,抬起脚抬到膝盖附近部位。三是双臂平举两侧,与肩部保持平衡,测试人员开始秒表计时。在试验过程中,若网球运动员抬起脚落地即可结束记录,并将秒表显示的时间作为运动员闭眼自然站立的最长时间。将实验组、对照组运动员闭眼单脚站立的平均时间看做衡量标准,时间越长,平衡能力越好,时间越短,平衡能力越差。将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静态稳定性测试数据整合分析,如表4。
表4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分析
实验组(n=10)(s) 对照组(n=10)(s)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闭眼单脚站立 17.17±3.01 34.67±5.71 17.50±2.58 31.83±3.13
由表4可看出:相比实验前,实验组运动员在积极参与核心力量训练活动后,实验后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比实验前的时间有所延长。而对照组成员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也有所增加,但要低于实验组成员。因此,核心力量训练更利于延长运动员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
2.4 实验前后动态核心稳定性测试
在动态核心稳定性测试中,采用的测试方法为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法。一是此项测试方法操作较为便捷,可全面收集运动员接受核心力量训练后的各项数据信息,也可分析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如何。二是此方法是经过多次实验论证的方法,测试结果具有可信度。三是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过程中,身体以运动状态存在,采用此方法更易于动态掌握运动员的动态核心稳定性数据。表5体现了实验前两组运动员动态核心稳定性数据。
表5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动态核心稳定性数据
实验组比值(n=10) 对照组比值(n=10)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左
腿
支
撑 前侧 0.67±0.08 0.82± 0.04 0.69±0.06 0.71±0.07
前外侧 0.56±0.07 0.69±0.06 0.58±0.08 0.58±0.10
外侧 0.54±0.07 0.72±0.05 0.59±0.08 0.62±0.10
后外侧 0.61±0.09 0.75±0.06 0.61±0.07 0.64±0.09
后侧 0.71±0.07 0.85±0.04 0.70±0.07 0.73±0.04
后内侧 0.65±0.02 0.78±0.06 0.65±0.06 0.67±0.086
内侧 0.71±0.09 0.87±0.04 0.72±0.06 0.76±0.08
前内侧 0.72±0.08 0.81±0.05 0.67±0.06 0.71±0.05
右
腿
支
撑 前侧 0.67±0.08 0.76±0.07 0.68±0.09 0.72±0.08
前外侧 0.55±0.12 0.60±0.06 0.58±0.07 0.63±0.08
外侧 0.56±0.06 0.70±0.06 0.60±0.08 0.63±0.09
后外侧 0.63±0.08 0.70±0.04 0.63±0.08 0.65±0.07
后侧 0.72±0.06 0.80±0.05 0.70±0.70 0.73±0.07
后内侧 0.64±0.05 0.75±0.05 0.65±0.07 0.69±0.08
内侧 0.72±0.08 0.82±0.05 0.73±0.07 0.75±0.07
前内侧 0.67±0.56 0.70±0.04 0.67±0.06 0.70±0.05
结合以上数据可看出,尽管传统力量训练具有一定成效,但因训练手段缺乏多元性,导致对照组运动员的腹直肌与背脊大肌肉群功能可在系统化训练中得到改善,但核心区域的小肌肉群方面的训练较为短缺。在实验组成员接受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核心区域肌肉力量有所增强,提升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
总体来看,对照组成员在接受传统训练后,相关数据信息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实验组成员增幅较小。因此,核心力量训练要比传统训练更具优势,便于提升动态核心稳定性。
2.5 实验前后正手击球球速测试
两组网球运动员均接受了正手击球球速测试,为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所需的数据支持。在为期20周的力量训练中,教练员动态记录运动员的正手击球速度记录,统计与分析实验前后击球球速数据,判定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表6体现了两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正手击球球速对比。
表6 实验前后正手击球球速对比
实验组(n=10)(km/h) 对照组(n=10)(km/h)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球速 79.62±5.83 92.15±3.56 17.40±2.59 84.25±7.07
由表6可看出,实验组成员在经过为期20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正手击球速度显著提升。意味着核心力量训练在增加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基础上,又可提升正手击球球速。
对照组成员实验前后的数据无明显差异。尽管运动员的击球速度有所提升,但增幅要小于实验组成员。因此,核心力量训练更有利于提升正手击球球速。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两组运动员接受了20周的力量训练后,运动员的正手击球速度均有所改善,但从速度提升幅度来看,实验组运动员接受核心力量训练后的成效要优于对照组运动员。由此可得出:核心力量训练更有利于优化正手击球效果。
3.2 建议
为保障训练效果,教练员需结合网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方案,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尽管核心力量训练可更好地优化正手击球效果,但传统力量训练并非一无是处。核心力量训练成效显著,但将其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融合应用,可更好地优化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活动实效。
本文来源:《网球天地》https://www.zzqklm.com/w/qt/3101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