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应该以不同学科专业为基础,打造现代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中,图书馆作为拓展知识学习的平台,应强化体系建设,通过知识服务模式设计的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帮助。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高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依旧以传统运营为主,在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构建规划方面难以满足需求。由此可见,围绕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一)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概述。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讲,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十分关键,其重点是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科学把握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这样才能够基于基本要求,为后续模式创设奠定基础。具体而言,要求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认知,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专业藏书需求,与各院系之间建立紧密关联,科学地强化制度效能,发挥工作人员积极作用,为后续图书馆管理服务优化创造条件。此外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基于不同专业教研需要,强化服务功能,实现信息交互,为教职人员以及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文献资源查询、调阅功能。
(二)现状以及优化重点。近几年来,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已经成为图书馆实现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基础,要求图书馆在建立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认知,优化服务质量和效果,通过重塑日常运营体系的方式,强化服务成效。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便开始意识到学科化图书馆员服务模式内容,认识到其建立的关键意义。但是当时人们通常更加会关注制度建设质量,例如科研新颖程度等,忽略了具体模式落实。后续我国以211高校为代表的图书馆逐渐建立学科知识服务体系,有效完善了学科知识服务,实现了资源拓展。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完善,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的科学性也不断提升,但是依旧很少有大学能够彻底落实知识服务,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馆员制度,然而在资源建设以及服务质量方面整体较低,难以达到现实所需,无法切实满足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员工需要。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基于服务理念,以师生切实所需为核心,建立管控平台,通过平台建设,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 征建立完善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在建立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当前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服务宗旨,秉持普及、综合性需要,明确不同用户类别,不断完善体系内容,优化服务效果。
(三)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原则。高校图书馆若想要实现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便需要满足以下需求:第一,结合主体知识需求情况,秉持需求侧原则开展模式构建。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必须掌握主体的知识需求,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形式进行服务设计。例如,要明确文献使用主体的身份。比方说,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便需要加大对学术研究方面的关注,结合他们的阅读偏好以及群体信息提供相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第二,以便利性为原则,为主体提供服务形式。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主体在收集资源的过程中,通常有两方面诉求:一是服务,二是知识获取,这也为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图书馆而言,必须遵循便利性原则,在短时间内为主体提供不同的文献需求,从而借助便利化改革,缩减文献获取时间,强化整体服务效率。第三,遵循满意度目标原则。虽然图书馆的主体是教育、科研以及学习人员,但是在日常服务模式构建方面,也要立足于实际所需,不断调整服务模式,尽量提升用户的满意度,这样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日常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构建方面,必须遵循满意度原则,树立用户至上理念,为其提升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形式,从而通过沟通与交流,保障用户满意度。第四,以知识服务普及为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图书馆要强化日常宣传,通过普及学科化服务模式优势的方式,使主体能够正确看待服务模式内容,从而主动运用模式体系,为高校图书馆改革落实创造良好条件。在模式构建方面,要不断传递新型服务理念,使更多的阅读主体了解模式情况,为模式后续使用奠定良好基础。总之,图书馆必须遵循上述原则,方能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二、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必要性分析
为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学科化模式构建,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管理员,应正确看待学科化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当前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新型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是学科建设的必然所需。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重要领域,在文化传播以及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学科建设,基于多学科、多角度强化学科建设质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发展以及行业用人所需,通过学科化服务的方式,实现人才培育。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作为获取资源的重要区域,更要强化学科化服务,为推进高校人才培育发展目标、强化学科发展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实现创新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若想要满足先进人才培育所需,便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学科化知识服务创新,拓展有效资源,在原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信息化平台运用。例如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强化与社会人士以及师生的资源对接,通过推进数字精品文献库的方式,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资源,下载期刊文献,强化个人学习质量。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具体路径
(一)服务群体研究。在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之前,工作人员应秉持着合理性原则,基于实际所需,全方位分析软硬件优化需要,实现针对性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明确服务群体,基于群体特征加以优化。因此,在学科化服务构建过程中,为了保证针对性,满足不同专业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务,要求图书馆科学做好群体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模式创新方向,以此确保图书馆能力。从学科化知识服务主体来看,教师以及学生是主要群体,不仅要满足其获取知识的需求,而且还要强化其专业能力。因此在日常构建的过程中,明确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图书馆资源,充实服务内容。
(二)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日常运营的过程中,若想要实现管理优化与改革,便要基于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需求,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员制度。对于模式运行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尤为关键,需贯穿到整个知识服务工作中。为了能够使其提供针对性服务内容,高校应科学建立管理员制度,在制度管控的背景下,使工作人员正确意识到工作优化的重点,强化专业水准,科学做好馆藏书籍分类以及日常管控工作,为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提供不同学科资料帮助,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性完成知识查询和资料收集。此外,在后续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体系制度,应积极转变图书馆人员角色,使其从资源提供转化为服务体系建设者,以管理的角度明确自身不足,优化自身能力,为师生提供更加具备学科化特点的服务内容。
(三)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应基于平台建立,这样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在建立平台时要引入多种数字化、现代化技术,强化服务类别,组建新型的知识学科数据库,以此为师生提供各类信息资源以及管理数据,为强化高校发展奠定基础。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基于各学科专业所需进行资源整合,根据现有资源数据加以完善与创新,使教师以及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知识架构,结合自身需求搜索图书馆数据,为强化日常学习以及教师科研活动推进提供保障。
(四)转变思维认知。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创设要点,科学地制定相应管理方案,为模式构建、持续推进、强化学科化特征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明确管理观念,形成正确认知。在进行模式创建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科学引导,做好内容宣传,强化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观念,使其树立正确思维,明确学科化建立的重要性,降低后续创设难度,为服务改革工作的顺利落实提供帮助。就目前来看,在正确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型建立更加合理,在内容上也会更加贴合学科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在增加资金以及资源硬件投入的同时,做好后续更新工作,科学组织人员培训以及外出学习等内容,强化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使其充分借鉴外部图书馆发展经验,基于高校现阶段实际情况优化构建方案,为后续平台建立以及运行创新提供基础。
(五)增强平台构建水准。结合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在服务平台以及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平台建设质量是重点。在此背景下,高校工作人员应强化对平台构建的关注,以其为切入点不断引入先进信息技术,满足师生需求。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要秉持着合理性原则,做好针对性平台功能设计,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结合图1来看,在平台运行的过程中,应与个人数字图书馆以及知识库、数据库等进行信息关联,以此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实现针对性服务,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所需,快速提供图书资源,实现学科化发展。此外,还要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用户端设计工作。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从教师端查询学科内容,而系统则会根据教师的学科特征给予支持导航,为其挖掘知识资源提供模块帮助,使其快速进入相应专业的知识库中选取所需知识内容,完成信息材料调阅。
(六)强化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所差异,学科化基础上的服务模式构建重点是针对性,要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及教师提供差异化服务。为此在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详细掌握教师、学生需求,通过与其沟通互动的方式明确学科特征,强化资源整合,为后续系统调整以及优化奠定基础,更好满足学科教学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高水平的管理机制。因此在后续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设计以及系统问卷随机发放的方式,与目标群体科学互动,强化信息掌握,为后续体系优化创造条件。
(七)提高专业能力拓展学科资源。为有效促进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体系的现实运用效果,还要加大对从业者专业水平以及服务水平的关注。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的方式强化知识推广,丰富服务内容,这对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以及数字化意识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日常,应科学设计多种培训手段。通过专家讲座。知识学习等方式,增强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使其正确看待技术运用对于馆藏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服务针对性,以正确的职业素养开展工作。此外,高校还要将管理人员的绩效与日常管理评价相关联,精准评价馆员工作,实现管理目标,最大程度调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为模式落实创造条件。图书馆馆藏资源众多,是图书馆运营的主要核心,因此馆员还要在日常基于学科建设需要做好日常馆藏分类和管理工作,并与其他事业单位以及省市图书馆资源对接,通过资源共享强化图书馆服务质量。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应该以不同学科发展基础为核心,强化数字化建设,通过建立特色资源库的方式提供针对性服务。除此之外,应建立信息化资源管理模型,借助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引入,为后续图书馆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八)提升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确保平台以及系统运行的规范性。通过统一网络协议、做好日常软硬件更新等方式,为后续资源共享营造良好条件。此外,还要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加大信息管控能力,引入一体化、智能化技术。使平台升级为智慧平台,借助平台运作,强化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数据资源安全,确保其不会在外在因素影响下出现非法复制和盗取等情况。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在优化服务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为可持续建设创造条件。例如,应基于不同学科特征,强化服务优势,为专业实训以及实践提供多种数据资源和资料,为后续信息优化和升级提供保障。在信息资源交流方面,也要强化平台建设。由于学科化服务模式需要实现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因此在资源库以及知识库升级的过程中,还应该基于资源共存管理模式,实现与研究学者的信息交流,有效满足学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基于不同学科发展目标,建立高效的资源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在查阅资料数据的同时,与其他学生以及教研学者、教师进行沟通,实现信息交互。例如,高校结合学生实际所需建立专项研究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专项研究的同时,及时与他人沟通自身想法,强化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教研的重要领域,在后续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学科拓展数据信息以及图书资源,以此满足学科学习要求,为实现高校可持续目标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而言,不仅能够强化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资源分配质量,满足不同专业学习需求。因此在后续要求高校图书馆基于现实所需,在秉持可行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不足加以优化。例如,建立健全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学科管理员制度、强化服务群体研究等,为后续学科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