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的主持人体态语应用策略研究
“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媒体深度融合、“新基建”等重要政策,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媒体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智能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的影响下,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行业生态逐步重构。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和新奇的AI技术涌入大众视野,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疯狂挤压,媒介与非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主持人的角色也被逐渐淡化。
在口语传播的视域下,人们必然会下意识地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放在首位。身体作为主持人进行口语传播的基础性元素却被忽略了。所以当吐字更为准确清晰的AI主播和借由自媒体开口讲故事的草根博主出现时,主持人就会丧失其不可替代性。然而被忽略的身体承载着许多主持人无法用有声语言展示出来的内在专业素质,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我们将在交流中能够辅助人们实现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的身体变化,即这些无声语言,称之为体态语。因此我们可以将身体做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智能媒体时代最大限度、更加长远地发挥体态语的效用以应对时代风险。
一、 传统背景下的体态语运用与意义
(一) 古代礼教与文学中的身体实践
基于含蓄内敛的国民性格,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看重“不言而达意”,强调不说话的说话。古代典籍中相关的记载有很多,譬如儒家经典《论语》中就出现了大段描写孔子行止相关的内容,仅通过其肢体动作就能实现“不言之教”。而世情小说则多将身体与文字语言融合,构成身体修辞,借由一系列大量表示身体部位和身体动作的描述来呈现出人物的情感、状态并寓以作者的评判。
当这些以文字为基础的一系列动作被付诸实践时,人们又会重点关注它们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踞”这一动作为例,孟子见到妻子独自在房中踞而斥责其无礼。《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写“高祖箕踞骂”,即使不详述刘邦所说的内容,其动作也可以传达出他的轻慢态度,然而其种种言行举止的不符合“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因而对于肢体语言运用应当是在一定道德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二) 传统媒体中主持人的形象呈现
由于媒介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的主力军,自身又带有单向、线性的传播特点,主持人便在传播过程中占到了主导地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着广电媒体的形象。因此传统媒体中的主持人形象也会受到时代特性的限制,呈现出严肃、端庄、正统的特点。传统播音美学决定了这一时期电视节目的整体面貌和审美形态,“坐如钟, 站如松”的展现要求框定了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方式与范围,使之成为具有观赏性的“花瓶”。
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发展与多元文化的传入,让人们不再满足于《新闻联播》、春晚等节目形式,一大批综艺节目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南台模仿港台节目制作的《快乐大本营》,何炅、李湘以古灵精怪的新奇造型、表情动作和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掳获了许多人的笑声。
主持人的荧幕形象不断丰富和变化是通过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破局得以实现的,而体态语则在整个过程中成为了部分转变的载体,将内部情绪显化为外在行动展现在大众面前。
(三) 电视节目主持中的体态语要求
体态语直观地呈现在电视节目主持的过程当中,包括主持人的眼神、表情、体姿体态、身体空间距离等。通过体态语的运用可以实现辅助认识、直观阐释、拉近距离、审美观赏、沟通交流等功能。这也要求作为信息传播者的主持人做到真诚自然、简洁大方地使用体态语;根据情况、氛围,适时调整,做出变化,避免一程不变的表情动作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要明确动作目的性,不然则会出现细碎动作喧宾夺主,造成重要信息传递不到位的情况。
二、 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一) AI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
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交互设备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深度融入并改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媒体行业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采编领域,作为直接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持领域也在不断地被AI技术渗透。从2004年央视推出《光影周刊》三维动画主持人“小龙”,到2018年科大讯飞利用AI语音技术合成的“康晓辉”,再到如今能够从事多种类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和掌上春城的六位虚拟主播,人工智能进军主播行业势不可挡。
电视节目制作需要经过主持人备稿、多工种配合、出镜主持等一些列程序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AI主播技术则可以直接依托模仿真人主播音色、音调、表情所建立的资源库,在接收到文本后直接转换合成为视频,大大提高了节目制作的效率。同时,虚拟形象不会出现因身体状况、自身情绪等因素影响口播和节目效果的现象。真人主播无法避免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口误、断句错误、字音错误等,也让AI主播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支撑之下得以解决。
而传统媒体当中,“受众作为主持传播中的接受与审美主体时,在观看节目时通常会与播音员、主持人形成想象的身体联合,在共情的基础上优化主持传播效果”。尽管在资料梳理、语音播报中的某些方面,AI主播已经实现了对人类的超越,但这仅限于一些直观工作的处理上,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是无法对人类情绪、感受等内在要素进行体察和模仿。此外,基于人工合成实现的所谓体态语,即数字化模拟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仍处于较为僵硬的状态,相关技术尚不成熟,因此AI主播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和播报内容实时做出相应调整,更无法谈及美感和情绪的传递。这种拟真感和非真实感必然无法让受众实现共情,甚至会引发不适,产生“恐怖谷效应”。
(二) 网红达人流量至上的行为异化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被深度发掘,《你正常吗?》《奇葩说》等一系列网络节目走进大众视野,传统主持人在这类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节目当中存在感较低、角色逐渐淡化。伴随着短视频平台诞生,“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以网络视听业务为主的平台上,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截至2023年底,我国职业网络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那些具有互联网思维也就是当下经常被提及的“网感”的人通过创建自己的个性化频道来进行观点输出,网红达人们已然打破了“台上”与“台下”的界限,主持人角色的职业化被削弱。
在自媒体行业发展如此繁盛的当下,流量成为时代的重要风向标,它显示着市场的热度、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当中,不少网红达人将夸张化的身体实践作为博取关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反常规的肢体动作、极端化的外貌特征、怪诞的表情等。“几乎所有主播和短视频创作者都自觉地奉行和拓宽着奇观化的表演策略,身体奇观成为直播和短视频领域的普遍症候”。奇观化、夸张化的行为在网络平台上给人带来最为直观的视觉刺激,不断刷新着人们下限,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又吸引着人们主动投入到奇观化的身体表演当中,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然而这种表演看似让人们在智媒时代得到了身体与天性的解放,但实际上这些作为传播主体的网红达人并没有掌握自主权,此类行为大都是受到资本经济的裹挟,以追求流量和利益为目的被迫采取的表达方式,其身体与行为都已被异化。
在流量助推之下甚至会出现一些试探道德与法律红线的内容,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难逃被封禁的结局。
(三) 互为主体具身传播的时代要求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笛卡尔,西方传统哲学始终秉持着“身心二元论”。而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对此表示反对,他指出对知觉的分析中必须将意识同身体的内在关系纳入考虑。由此,知觉便是基于身体经验为基础的。
过去,人类经历了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的时代变迁,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强调“精神”,而逐渐忽视了“身体的在场”。智媒时代是媒介与终端逐渐融合的时代。媒介技术随着发展,与我们的身体联系越来越紧密,例如VR虚拟现实等。大众开始追求在媒介所创造的幻觉空间内感受到的“一种高度的沉浸感和存在感”,在不断凝视的过程当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被拉进,进而模糊了媒介的存在,产生具身性的感知。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确是构建融合空间的基础和体验传播模式的根本驱动力。而传统观念里的受众,只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主持人只需要将自身框定在一个固定模板内进行输出,这种方式在现在智媒时代显然是不受用的。有了强大技术力量的支撑,我们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其加以利用。同时,这也不免会需要我们自身去做出改变,以回应技术、回应传播对象。
三、 智媒时代主持人的体态语运用策略
(一) 回归感性分析,重视肢体与情感融合
“主持人的‘言’与‘行’是被受众的听觉与视觉一并接受的,主持人的体态语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有声语言相匹配共同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节目主持,主持人的身体都是与发声器官同等重要的创作工具,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节目效果。但AI主播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其表情、动作僵硬等大量目前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将身体贯彻融入到“虚拟身体实践”当中。除了肢体能够自主控制、较为灵活外,真人主持人相较于AI主播的另一个优势即是能够实现肢体动作的情感化表达。
与“以情带声”相类似的,体态语应当讲求“以情带动”。“主持人节目既然置身于人际传播的关系中,那么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以‘情’为先导,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平等的、心灵的、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情感是人际交流中的润滑剂,是人与人进行顺利沟通的重要条件。”体态语作为主持人与观众或访谈对象沟通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不能没有情的支撑,否则会让动作显得不自然且苍白无力,最终不能实现原本功能甚至还会让观众心生反感。
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够将人类进行感性分析的能力剥离出来,而信息传播是无法脱离情感、脱离感性的,因此主持人应当把握本体优势,重视体态语与情感的融合。以面部表情为例,人类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肌肉调动是受到大脑主观可控的,根据对外传达的情感浓度不同,各部位变化运动的程度也不相同,这是外界能够客观观察到的。因此有声语言、体态语,要以情感为纽带,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保持目的与态度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理解稿件内蕴、感受节目氛围、与言说对象共情,借助感性分析实现与受众在精神意识层面的融合,以实现主持传播效果的优化。
(二) 突出反常规化,给予差异化感官刺激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主持人形象在本世纪初已初显颓势,如今更是难以完全契合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标准。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使得各具特色的网红达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泛和个性化的选择。主持人们也亟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反思维定势、反常规化的体态语,给予受众差异化的感官刺激。
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就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例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端坐在主播台的主持人们打破了传统范式,手势动作轻松自然、面部表情灵动和谐,不仅拉近了与观众距离,也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最终在受众注意力分散的短视频平台成功破圈、吸粉无数。
许多年轻主播也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来发布日常VLOG,内容多与节目录制内外的差异为主,也会借助热点时事输出个人观点,其体态语呈现出日常化特点。这种形式打破了台前台后的界限,满足了大众以好奇为基础的视听欲望,也不失为是一种达到反常规化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破圈”行为应当把握好尺度,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不能过度追求流量与娱乐化,否则只会导致行为异化,最终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感。
(三) 利用空间环境,营造自然真实交互感
人类身体对于空间的感知催生了具身传播的需求。杰出的主持人往往具备对空间距离语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根据时间、地点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进行灵活而恰当的运用。
而在智媒时代,借助手柄、VR眼镜等设备体验虚拟现实场景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新兴技术正在以独特的方式不断拓展我们的感知空间边界,甚至将我们的身体也改造成了媒介终端。传统媒体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开发全新的节目形式。例如通过三维全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媒介技术将现实场景搬进演播厅,再借助观众手中的终端设备,打破空间限制,将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带入虚拟空间与主持人真切互动。这就要求主持人审慎地评估节目的空间范围以及受众的感知范围和参与心理,以确保空间距离语的运用既贴合节目需求,有效拉近与观众或嘉宾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
四、 结语
智能媒体融合大势所趋,媒介界限消融,具身传播成为必然结果。然而弱人工智能阶段的AI主播技术尚不完善;网红达人追求流量,夸张化的身体展演充斥于网络空间之上。主持人作为传媒行业典型代表之一,应当回归本位,把握住时代机遇,利用好以身体为基础的体态语,增强主持传播的人文属性,让未来之路走得更远。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