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从“得心”到“应手”探索学生构图能力提升活动体系

作者:杜怡静,黎颖芳,胡潇宇,刘洪涛,梅冰清,叶晟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5-15人气:8

一、《构图学》课程中的“痛点”是什么?

《构图学》课程是高校专业个性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美术作品构图的基础知识、构图原理和作品创作的构图方法。课程学习能从构图学理论到创作实践两方面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全面理解,真正提升绘画与设计的原创意识,打破局限于绘画类别的思维定势,能够自主选择创作道路及自觉完成艺术创新实践任务。

通过学情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学习本课程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入学绘画造型能力较弱,同时对构图理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是匮乏,仅仅是高考前培训班所学几种传统的静物构图形式;二是根据到课率及抬头率分析学生学习态度良好,但对于灌输式理论学习方式表现出拒绝态度;三是根据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呈现出学生在基础练习上态度良好,面对有难度的原创练习畏难情绪明显,创作思维能力提升困难。以上反应出此前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痛点。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且学习内驱力不足

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经过一年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课程理论深度普遍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内驱力不足,并且兴趣较弱。经过两次《构图学》课程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反应,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部分的同学对于构图基本概念没有了解,属于只能列举出两种常见的构图方法的情况,即“S”型和“三角形”除此构图形式以外其他专业构图知识知之甚少而构图学理论体系中知识点众多,且消化理解运用的转化过程较慢同时教学实践面临课时量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那么如何提高课时效率,避免教师灌输式的理论讲解方式,成了课程建设改革的第一个痛点问题。

2.思辨与原创意识不足,思维惰性强

从学生文化层面看,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现成图像化资源过于泛滥,学生面对海量图像资源,没有相应的构图知识储备情况下,创作前期提取素材时会出现筛选困难或者无从下手的情况。低年级学生对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认识薄弱导致画面习作感强,无法进行创作。每年偶有极少部分学生能通过模仿优质照片图例完成创作,作品整体呈现效果为抄袭痕迹严重和创作深度不够高年级学生对于构图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意愿很,认为很枯燥且习得过程很慢,从而导致思维惰性强,热衷于从网络中快速获取完整度高的图像资料从而直接进行盲目认同与模仿。学生在图像资料选择上缺乏审美高度,同时作为创作主体又缺乏思辨与原创意识,长久看不利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

3.创作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提升难

调研结果分析,学生普遍仅通过高中美术教师讲解示范基本写生静物构图了解到零碎构图知识,并无其他学习构图学知识的途径。传统教学讲解理论知识以后,学生常呈现的“理论”学了“眼睛会了”但“手不会画”和“脑袋也不会”的真实状态,即为“得心不应手”;缺少深度思考,对理论学习转换成创作研究的过程有畏难情绪。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以及以前各个画种分科目进行的构图教学训练方式很难实现学生的能力转化。例如: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训练方式是学生大量临摹古代经典作品,单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获得对构图的理解,体会作品虚实之间的气韵生动感。且各个画种之间构图传统及相关知识点上有区别,侧重并不完全一致,仅通过模仿、练习、体会构图规律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是创作思维转换较慢,二是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困难。

二、围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以上属于高阶能力目标的达成问题,因此本课程创新主要围绕解决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

1.任教过程中不断地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修正研究

学生是本科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专业基础技能和美术史理论储备,以后可能从事与美术大类相关工作。即要充分结合这一背景,通过以绘画构图与创作训练研究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构图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构图理论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主讲教师2020年开展构图学课程建设教学思考,由课程基础性、课程适用度、在线课程建设必要性三方面展开教学研究。2021年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首次线上教学,使用网络直播和腾讯会议互动的上课方式,主要形式为视频直播讲解与作业布置。2022年课程开始,教学团队均采用混合式教学,同年使用学习通App进行自主视频录制讲解理论知识点,线上作业布置的授课方式。相较2021年线上课程,2022年能通过App控制视频观看时间段,使学生在时间段内可反复观看知识点讲解,后台数据能准确跟踪了解观看情况,起到监督学习作用,在作业发布和完成上,更便于收集、批改以及质量统计。从课程内容及形式设计上不断创新。

2.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与资源重构

1)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以理论、实践应用、综合评价三个方面为主,创新点是引入“学生自身基础型”“同级学生优秀型”“经典作品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融合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用以完成从低阶到高阶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特色以学情实际情况为依托,学生本身为美术专业,经过了大一基础绘画训练课程与美术史理论课程的训练之后,基于这点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绘画构图的认识和对于原有构图学习的突破和提炼,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专业绘画构图学课程教学体系,在其后的绘画创作课程中,能与之有效衔接。并且在教学内容上能够与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思政进行更紧密的契合,为创作型人才的培育打下基础。

2)教学资源从广度上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设计集合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的研讨,不仅从传统的构图基础中吸取营养,并且分别从中国画、油画、版画、公共艺术、设计学等学科出发,探讨不同专业背景和语言下的构图学教学与发展,“先共性后个性”的教学理念不仅在不同背景的教师和学科分类之间,更是对每个学生对于构图学的学习以及未来艺术创作的思考具有同样启发性和有效性。

3)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合适清晰的学习目标丰富教学过程,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之内,让学生真正重新认识绘画的构图。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东西方经典美术作品的构图原理及其具备的构图特点。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的画面结构,认识各种思想感情表达过程中视觉传达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绘画构图的程序”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描述绘画中出现的构图问题,能够按照构图规律分析艺术作品的构图形式以及其运用的构图原理、临摹艺术作品小构图。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主动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演示与对比研究、从不同艺术门类进入构图学的不同方式等等加强课堂教学的多面性与活跃性,以有针对性的主题对学生对于构图学的思考加以实践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取学生的即时反馈评价,对后面的教学能够做出有效的调整。

对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不同构图基本了解与把握,并且将写生中的观察方式与经验能够与创作结合起来,向绘画的创作性研究和表现性语言推进。学生惯于自己的感觉去绘画和判断,而没有建立完备的体系去认识绘画创作构图,对于惯性思维如何纠正并激发学生的对于绘画构图的热情。让学生不再把构图学仅仅看作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观察方法和思考方式,真正进入到绘画构图的研究状态,提高创作审美意识,能够主动完成立意高远的艺术创作活动。整体围绕“理论·得心·应手”的能力提升活动体系进行设计。

4实际教学案例设计展示

1课时,时长47mm49ss分钟。教学活动 1:主要问题引入,课程内容目录及难点;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作品构图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联系。教学活动 2:教师讲授第一节主要内容同时进行实例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构图程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在引导学生回顾“绘画构图的程序”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描述绘画中出现的构图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 3:展开小组思考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与学生互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表达能力,对于绘画构图程序应用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理解力,加强思辨能力提升。教学活动 4:教师进行经典美术大师作品构图讲解,学习艺术大师绘画构图技法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应用中提升绘画创作的审美高度。教学活动 5:案例过后加入实践练习,课堂练习布置与教学示范视频展示,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发现绘画构图的趣味性,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步培养创作能力思维。教学活动 6:学生实践练习,教师线下实践指导。初步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过程。

2课时,时长46mm40ss分钟。教学活动 1:学生练习展示-教师点评-教师课堂小结,关联同学科及技术应用,拓展学生思维,回扣核心问题,锻炼学生对于绘画构图程序应用的理解,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发现绘画构图的趣味性。教学活动 2:第二节通过抛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知识点,串联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入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学活动 3:基础知识讲解与串联,梳理概念加深学生理解,由简到难推进构图学习目标的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应用;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互动。教学活动 4:经典美术形式因素综合运用,以《开国大典》作品为例,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强调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拓展同主题作品资料进行关联理解。设计意图是从美术史经典绘画作品中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不同边框的构图以及画面结构的走向,并引入中国美术史上最具经典性的《开国大典》作品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既能让学生对于构图知识进一步丰富,又能让学生更加对当时新中国成立的大背景感触更深,也符合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学活动 5:学生创作案例汇报-教师评价-线上班级课程内发帖讨论开展生生互评-教师小结,采用活动演示的方式为主,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创作案例汇报,将学生分为A、B两组,并每组安排一位学生代表进行创作案例汇报展演,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 两位学生分享完以后,安排学生互评,这里设计运用学习通上发布一个评分或者投票机制进行评价投票 ,然后教师适当总结即可。教学活动 6:创作主题练习布置-教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八一勋章获得者的英雄事迹为主题进行构图形式因素综合应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加深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学活动 7:学生分享初步思路,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及创作要求,学生应能够综合运用构图形式因素,完成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能够整合画面边框形状及形式因素,从而进阶完成主题性和具有个人风格的综合构图练习。

三、创新课程效果总结

  目前课程评价良好,教学成果转化相对较好。主要以论文成果以及学生参加美术比赛展览活动为主。同时以学校或班级为主导,自主策划学生作品专题展览三次,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增加了学生信心,更好的完成从理论到应用在到社会影响力的完整闭环,为我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

四、结语

一是课程内容设计上不断创新,围绕绘画、设计、摄影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构图分析,并融合手绘写生收集素材、摄影练习收集素材等多种方式进行构图训练,以达到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应用中提升绘画创作的审美高度,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发现绘画构图的趣味性;二是训练方式创新,从绘画、设计、摄影多形式的创作训练入手,可以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对接,美术人才不再是单一的绘画类人才,而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课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引入的主题教育类创作课题有:疫情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建党100年、家国情怀与乡村振兴等,学生通过主题创作和项目实践教学方式,在自主搜集资料加深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以上改革探索,本课程去的良好效果,基本解决痛点问题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