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中国传统造像中的写实造型规律研究

作者:李志杰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7-10人气:44

摘要:在现代人们的习惯认知中,常认为中国传统佛造像大体相似,仅作为给予心理寄托的神像。然而,深入探究后会发现其蕴含着博大精深且丰富多样的内涵。通过持续的实地考察、学习、研究、实践与总结,对中国本土雕塑,特别是佛教造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总体而言,在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进程中,时代环境与地域风情对传统造像产生了最为直接且根本性的影响,甚至成为其灵魂与生命所在。

关键词:传统造像;造型规律;写实雕塑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宏大体系中,传统佛造像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大众对其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背后复杂的造型规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不同地域佛教造像的广泛考察,涵盖石窟、彩塑、建筑等多方面,尤其是对佛像的细致观摩,清晰地展现出地域、民族风情与造像之间紧密的关联。从直观的面貌、服饰、布局,到整体气韵形制,北方的简洁大气、庄严肃穆与南方的精巧细腻、潇洒飘逸,均与本土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这充分表明传统造像源于生活的提炼概括,并非无根据的臆造或刻板的师徒传承,而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二、传统雕塑及佛教造像的发展历程

2.1 传统雕塑的溯源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雕塑的漫长历史中,雕塑家的地位相较于诗书画家较为低微,留下姓名者寥寥无几,戴逵、戴颙父子等少数被记载的雕塑家,他们同时擅长绘画,与僧佑、蒋少游等一同为造型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的研究与学习留下了诸多思考空间。

最早的雕塑发现于安阳商朝墓葬,题材常见老虎、猫头鹰、乌龟以及少量人物形象,主要形式为石雕和青铜器纹样。公元前 500 年前后,青铜器上开始出现人和动物形体的圆雕题材塑像。初期,工匠严格遵循 “正面律” 规制进行雕刻,随后逐渐突破束缚,尝试表达多样化的动作。此时人物造型较为矮胖呆板,而动物造型则展现出刀凿精准的技艺,这些创作皆基于工匠对自然的精准观察与提炼概括。

2.2 佛教造像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受传入时间、途径、地区以及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汉语系(汉地佛教)、藏语系(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三大体系。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开始逐渐传入我国汉地,佛像艺术也随之传入。公元 338 年(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带有铭文落款的造像,是目前所知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金铜佛像。南北朝时期,佛教全面发展,佛像艺术在新的时代风气影响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金铜佛像也开始流行。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政治经济强盛以及佛教的繁荣,佛像艺术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摆脱对外来模式和手法的依赖,朝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五代两宋时期,佛教艺术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减弱,世俗现实性成分显著增加,带有浓厚的世俗审美特征。元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成为佛像艺术发展中的突出变化。明代嘉靖时,佛教艺术回归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万历时期汉地佛教造像艺术独盛一时。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重新在内地艺术舞台占据重要地位。

三、中国传统佛造像形式概述

3.1 石窟、摩崖造像

石窟、摩崖造像是佛教的重要文化内容,其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石刻,既可以摆放在露天,又可以放在佛龛中。它们很少是单独设计的,大都以群组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与石窟并存。从地域分布上,石窟、摩崖造像多位于我国北方,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南方地区。例如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都是我国知名的石窟造像。此外,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均是这一造像形式的典型代表。

3.2 泥胎彩绘造像

泥胎彩绘造像,俗称彩塑。其制作方法是将稻草和棉花与粘土进行糅合,然后将质地均匀的混合物捏成预先设想的泥坯造型,阴干后先涂染一层底粉,然后彩绘成为泥胎彩绘造像。

山西在这方面最为经典,素有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 的美誉。山西境内的彩塑、壁画存量大、保存完整且塑造精美,如五台山南禅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平遥镇国寺彩塑、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治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平遥双林寺彩塑等。

3.3 金铜佛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或青铜铸造并表面鎏金的佛像,主要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体系。汉传金铜佛像主要吸收了印度显教流行期犍陀罗、马土腊等造像风格和手法,这些佛像的特点是摒弃了华丽、复杂的造型特点,在造型上以简洁为主,形象设计上以敦厚温和为主,人物形象大都是一头二臂,并且以寂静佛像为主;与之相比,藏传金铜佛像吸收了印度密教期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艺术流派的特点,在造型上以夸张的愤怒佛像为主,人物形象大都是多面多臂,或者是佛面异类身体,姿态丰富多样,有坐、立、舞等各种形态。

3.4 陶俑、石雕

陶俑、石雕多作为古代陪葬品发现于墓葬之中,著名的有秦陵兵马俑、击鼓说唱俑以及霍去病墓石刻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5 木雕像

木雕像多保存于木制家具装饰、木枋装饰图案等之中,虽历经岁月洗礼,部分有所损毁,但仍能从中窥探古代木雕工艺的精湛以及传统造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体现。

四、传统佛造像中写实性的深入研究

4.1 头部脸型的地域写实特征

在中国传统造像中,佛造像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式与材质丰富多样(包括石、木、陶、铜、铸铁等)。早期佛教造像在传统图本上呈现佛教特征,与传统神仙形象并存。研究表明,汉传佛像在初期以吸收西北印度犍陀罗佛像的特征为主,在经过西域后在凉州地区定型,在公元500年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模仿向中国化方向发展。在经历了宋元时期以后,国外佛教文化对国内佛像造型的影响已经很小了,我国佛像已经实现了中国化,其特征主要为造型简洁,面相圆满慈祥,摆脱了之前以西方人特征为原型的特征,与东方人轮廓相近,形象敦厚温和。

以四川涞滩、山西云冈、山东青州等地的造像为例,造像头部脸型以当地人为依据,概括提炼当时当地人的整体面貌特征,各地区造像的开脸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充分说明传统造像无论是基于神话传说还是传承而来,都有现实依据,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如图1)

图片1.png 

图1 各地区造像开脸图

 

4.2 衣着、配饰反映的时代与地域信息

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佛造像,其衣着配饰各具特色。华丽的配饰与不同的衣着样式反映出人物的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等信息。例如,唐代佛造像的服饰往往较为华丽,体现了当时的繁荣昌盛与审美风尚;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佛造像,其服饰则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了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如图2)

 

图片2.png 

图2 各地区造像配饰图

4.3 人体结构的提炼与写实表达

从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和动态结构来看,古代工匠虽未进行真正的人体解剖,但通过长期的生活劳动观察与总结,能够迅速把握人物动作与相关肌肉运动之间的协调关系。其创作的造像解剖结构与真实人体解剖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人物表达形象生动。这源于传统造型注重实用性的本质,古代工匠凭借经验,提炼出人物动作与肌肉运动的关系,使得传统造像的人体结构解剖呈现出一种基于提炼和夸张的朴实写实表达。

4.4 衣纹处理的写实演变与气韵营造

衣纹雕凿处理在佛造像中至关重要,它连接四肢和头部,使整尊塑像更加完整,是形成塑像气韵的关键手段。工匠们经过长期摸索,掌握了衣纹布折叠压穿插关系和疏密关系的规律,并能根据人物动态、造型及审美需求熟练运用。早期塑像的衣纹相对更为概括提炼,唐宋时期开始贴近现实衣服质感,到明清时期则更为世俗化,更加写实。例如,唐代佛造像的衣纹流畅自然,体现出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与审美追求;而明清时期的衣纹则更加细腻地表现出布料的质感和垂坠感。

古代雕塑家在遵循佛教基本规制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灵魂,使作品突破部分佛教程式,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世情俗。从器物和人物造型遗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人物造型历经漫长发展历程,从远古彩陶人物的稚拙,到商周青铜人像的怪异,从秦俑的雄浑壮阔,到汉画像砖画像石的古朴豪放,从魏晋文采的潇洒飘逸,到唐人丰腴的富贵华丽,从宋元世俗的人情风土,到明清的繁富严谨,从佛界众像的形态万千,到帝王的威仪尊荣等,历代人物造型伴随着各自时代文明的脉络发展演进,既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民族和时代特征。因此,时代、民族和地域构成了人物造型的根源和生命。

五、研究佛教造像艺术的启示

5.1 研究方法的创新探索

传统的佛教艺术研究主要依据当时的图像、金石铭文类资料或佛教史料记载。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石窟寺考古体系与研究方法。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研究发现,作为雕塑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在形体、图案、色彩方面的专业敏感优势,从佛教造像的造型、装饰纹样及色彩的时代地域差异中寻找规律,尝试以造型规律作为判别研究的新方法,而不仅仅依赖文献资料。

5.2 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对于学习雕塑且对传统造像有兴趣的研究者而言,应关注现代国家文化发展趋势以及世界文化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传统佛造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其造型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中国传统佛造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受时代环境和地域风情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造型特征。其从生活中提炼概括而来,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在头部脸型、衣着配饰、人体结构以及衣纹处理等方面均体现出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不仅能揭示其独特的造型规律,还为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思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传统佛造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