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化”现象影响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聚焦新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化”现象,对该现象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引导运动员“网红化”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构建良性体育生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化”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体育产业迎来资本涌入热潮。在商业逻辑与娱乐文化的双重驱动下,体育领域“泛娱乐化”趋势加剧,导致了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出现和蔓延。然而,该现象犹如双刃剑,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伴生诸多问题。鉴于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亟须相关部门通过合理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正向价值,规避潜在风险。
一、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现状
在新媒体生态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红运动员”作为新兴群体备受关注。这类运动员凭借卓越的竞技实力与独特的个人魅力,通过微博、抖音、Twitter、Facebook等国内外新媒体平台迅速积累大量粉丝。以知名跳水运动员全红婵为例,截至2025年5月26日,她在抖音平台拥有1809.9万粉丝。粉丝群体的扩大,为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红化”进程中,运动员既有主动拥抱流量的自我营销,也存在被动卷入网络传播浪潮的“被动网红化”情形。
二、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影响
(一)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正面影响。1.推动体育产业繁荣发展。运动员“网红化”现象有助于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具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红运动员在互联网平台分享个人训练装备、运动服饰、营养补给等产品的同时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相关体育产品的知名度,还会直接影响粉丝的消费决策,形成强大的消费驱动力。网红运动员还能够显著提升相关体育项目的赛事关注度,同步带动地区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发展。网红运动员参与的体育赛事往往成为粉丝的“打卡”目标。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参赛的U型场地技巧赛因超高网络关注度,带动张家口赛区旅游收入较上届冬奥会同期增长280%,当地滑雪装备租赁、冰雪主题民宿等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形成“赛事引流——城市消费——文旅增值”的经济链条。此外,运动员“网红化”现象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适应网红运动员的发展需求,体育产业各环节开始进行创新与整合。在商业运作上,除了传统的赞助、代言模式,还出现了直播带货、运动员个人IP开发等新的商业模式。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推动着体育产业从单一的赛事运营向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形态转变,有助于提升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2.助力体育文化传播推广。运动员“网红化”现象能够显著提高群众对体育领域的关注度。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多依赖赛事转播、新闻报道等渠道,受众局限于体育爱好者。新媒体赋予运动员“网红”身份后,坐拥超高人气的运动员们能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大众分享自己的训练日常和比赛心得,让体育文化以更加亲民、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有助于点燃国民对体育运动的激情,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同时,运动员“网红化”现象有助于提高小众体育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传统传播模式下,攀岩、击剑、冰壶等小众体育项目因缺乏曝光渠道,长期处于大众视野边缘。网红运动员能够利用自身影响力,让原本小众的体育项目“出圈”,为小众体育项目培养潜在爱好者,推动小众体育项目在国内的普及与发展。
(二)运动员“网红化”现象的负面影响。1.引发社会价值导向偏差。运动员“网红化”现象在社会价值导向层面存在潜在风险。过度强调运动员的网红身份与商业价值,容易误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他们将网红运动员的流量、名气与商业收益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忽视运动员背后的拼搏精神与精湛专业技能,可能会形成功利化、浮躁的价值取向,削弱青少年群体对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等传统美德的认同。2.干扰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运动员“网红化”现象会对运动员自身职业发展带来直接干扰。商业活动与网络运营会挤占运动员训练时间,一些网红运动员频繁出席商业代言、直播带货等活动,难以保证系统训练强度。同时,网络舆论压力也对运动员心理造成巨大负担。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舆论的不可控性使得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运动员承受着远超传统时代的舆论压力。当运动员的形象突破竞技赛场的边界,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媒介中被无限放大,其训练细节、赛场表现乃至私人生活都成为公众舆论场的热议焦点,一次比赛失误、一次采访发言,都可能成为被放大攻击的对象。这种持续性的舆论压力,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与竞技状态造成不可逆的伤害。3.导致体育本质偏离与行业生态失衡。运动员“网红化”现象使体育竞技的本质被逐渐淡化。商业资本的介入与网络传播的特性促使赛事焦点从竞技本身转向运动员个人话题与娱乐元素。个别赛事主办方为追求流量与商业利益,过度渲染运动员的颜值、生活八卦等非竞技内容,制造“CP话题”“人设冲突”等娱乐化噱头,易导致体育赛事沦为娱乐化表演,竞技精神被严重削弱。这种现象还会扰乱体育行业正常生态。“网红效应”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具备网红特质的运动员获得大量商业资源与媒体关注,而那些专注训练、不善营销的运动员却难以获得应有的支持与机会,阻碍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同时,部分粉丝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如网络骂战、刷量控评、恶意举报等,破坏了体育领域的和谐氛围,干扰赛事正常秩序,影响体育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化”现象已成为体育领域不可回避的时代产物,其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体育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及社会价值导向。面对这一趋势,简单的限制或放任均非良策,需构建政府、体育组织、媒体平台与运动员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最大程度释放运动员“网红化”的正向效能,推动体育事业在新媒体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竞技精神与网络传播形成良性共振。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