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新闻课程与教学
一、融媒时代美国新闻教育特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数字化浪潮下,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盟,不同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媒体融合大势已成。而媒体融合很早就投射到美国的新闻教育中。1994年,美国第一修正法案中心自由论坛的创始人——John Siegenthaler(1994)就预言,将有一种新型的新闻教育,“在技术饱和的新信息时代把学生训练成公民,其中包含了奇妙的多向度的职业机会”。从2002年开始,南卡罗来纳大学每年召开以“媒体融合与社会”为主题的会议,探讨这种变化趋势。有人调查发现,在1998-2002年间,已有60%的美国新闻学院改革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多媒体平台上报道新闻的从业者(Huang,Davison,Davis,Nair,Shreve & Bettendorf,2006)。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与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与当下的媒体领域需求之间的裂隙和脱节更加严重(陈昌凤,王宇琦,2015),如何应对是新闻教育界的难题。而处在领先地位的美国新闻教育在培养方向、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有价值的探索?
研究美国的新闻院系,可得出他们当前新闻教育的普遍特点:
(一)全面把适应融媒时代需要作为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例如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宣称:“我们培养新一代的多媒体记者和整合营销传播专家,使他们不仅能在不断变革的媒体环境中游刃有余,而且能塑造新的媒体景观。”①全美顶级的15家新闻学院近10年来都为适应新媒体环境增加了新专业新课程(逯义峰,2016):密苏里新闻学院最早开设了融合新闻学专业;马里兰大学梅里尔新闻学院开设了“多媒体平台新闻”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点;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把“多媒体叙事”列为学院核心课程,著名的Rich Gordon教授专门开设了“网络世界之新闻”课程。
(二)普遍要求学生学习跨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涵盖了从通识教育到跨专业跨学科教育。例如西肯塔基大学新闻与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大二的时候要选修3个广告、公关、电影等领域的学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修15学分的辅修课程。
(三)始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的动手机会。重视实践是美国新闻教育一大特点,在媒体融合时代表现更为突出,新闻院校竞相把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作为自己的专业优势吸引学生申报。美国的新闻院校拥有媒体从业经历丰富的教师、专业的实践基地,采用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机会来自课堂、校园媒体、传媒业界、其它相关行业和机构组织,同时也得到学院积极的推介。例如,佐治亚大学格雷迪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定期(每周或每隔一天)收到学院推荐各种实习机会的邮件。②
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课程与教学
对于近年来美国新闻教育案例,我国学界了解比较多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新闻学院。除此之外,在美国众多新闻院校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把握媒体融合大势,锐意改革新闻教育,办学成效令人瞩目,是个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成立于1793年,是美国最早的公立大学,也是美国最优秀的公立大学之一,其新闻教育起步于1909年,多年来在美国名列前茅,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Donald Shaw),以及《正在消失的报纸》的作者菲利普·迈耶尔(Philip Meyer),都曾长期在其新闻学院任职。目前新闻学院设有广播与电子新闻等9个本科专业,提供大众传播学的博士、硕士学位,以及技术与传播方向的硕士学位及证书,并根据实际需要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卡罗来纳社区媒体计划、拉丁新闻媒体、跨学科健康传播、科学与医学新闻、运动传播等8个特别项目的学习平台。2015年8月29日,在UNC新闻学院65周年纪念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School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正式更名为媒体与新闻学院(School of Media and Journalism,下文中均简称为“北卡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或“学院”)。这个新的更名表明在媒体融合时代,学院要朝着现代的、创新的媒体学院发展,正如院长苏珊·金(Susan King)教授宣称:“我们要把学生打造成未来各种媒体行业的领导者”③,更名体现了在媒体融合时代学院的教育理念中对不同专业、不同媒体的包容性。
《大学》是一份有全国影响力的由学生独立制作发行的大学生指南杂志,2014年该杂志根据师资、校友网络、课程情况、实习条件、学生评价、获奖情况等方面选出全美十佳新闻院系,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排名第三。④
始办于1960年的赫斯特新闻奖被誉为“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普利策奖”,对参加学校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参赛者是通过ACEJMC(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认证的大学新闻本科专业,必须在校园媒体中表现突出,并且已有作品发表。2017年的参赛高校有89所,包罗了美国最好的新闻专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没有本科专业,所以不参加)。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在历届比赛中表现突出,取得过7次以学院为单位的赫斯特新闻奖总冠军,其中2010年到2017年间取得了5次,是全美在该奖项上取得总冠军数最多的新闻院校。从2010年到2017年,学院学生在赫斯特新闻奖下设的写作、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各个类目的比赛中囊括的冠军数目是全美第一。特别是,在近8届多媒体项目大赛中,北卡新闻学院学生拿到了其中6届的冠军,2届亚军。⑤
赫斯特新闻奖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此外,新闻学院师生的作品在全国、全州许多新闻专业大赛中都表现突出,近8年来师生们共斩获的包括艾美奖在内的各级大奖有上千项。
上述情况表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新闻教育在全美当属于最佳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界对之了解不够。本文即以之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媒体融合时代美国高校新闻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方向,以期对我国的同类院校有所启发。
研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的课程与教学,发现它既在基本原则上具有美国优秀新闻院校的共性,又在具体实施中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⑥
(一)教学目标:注重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传播领域的领导者
在这个传统媒体的理念、平台、框架不断被新媒体摧毁的时代,全世界的高等新闻教育都在改革以应对新变化。其中许多新闻院系专业和课程改革的目标都着眼于了解、学习、适应新媒体形势,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则鲜明地提出,学院培养的是传媒领域的领导者:不强调学生对媒体行业的适应与迎合,而是着力把学生塑造成新闻与市场传播的创造者、开拓者、领军人物;不满足于应用现有的传播方式,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创新传播途径,甚至能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做贡献。例如,新闻学院在自己2015-2020战略发展计划中写道,学院的使命包括,“把学生打造成新闻的领导者,致力于社区的信息沟通、准备着创造新的传播途径来吸引受众”。
新闻学院于1958年就通过了ACEJMC认证,在ACEJMC提出的专业价值观影响下,学院给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目标,如下:
1.理解和应用在引入ACEJMC的国家中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原则和法律,学习和理解世界各地自由言论的范围,包括异议、监督、批评政权的权利,集会和申冤请愿的权利。
2.理解传媒专业人士和机构对塑造传播的作用。
3.理解在美国社会中与大众传播有关的性别、种族、性取向,以及其它多样化因素。
4.理解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及其对全球社会的大众传播的影响。
5.理解在信息和图像的呈现和应用中的概念和应用理论。
6.理解在追求真相、准确、公平、多样性所体现的专业伦理原则和遵循伦理道德的工作。
7.批判性地、创造性地、独立地思考。
8.采用适用于传播职业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研究和评价。
9.正确和清晰地写作,风格和形式符合传播职业、受众和传播目的的要求。
10.能够从准确、公正、清晰、风格适当、语法正确等角度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11.应用基本的数字与统计概念。
12.应用适合于传播职业的技术和工具。
13.(研究生)对所从事的传播职业的知识体系有所贡献。
从上可见,学院非常注重打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目标虽然强调专业技能,但并非仅训练学生以适应某个职业岗位,而是把传播活动置于广阔多样的社会背景中,站在美国社会甚至人类社会的高度,培养学生从事传播活动所应具备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如深层次的社会学素养,对传播环境的正确理解和审视,正确评价传播信息和传播效果的能力,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较高的职业伦理,等等。理想的新闻传媒人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美国新闻教育界的共识。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媒体战国时代,新闻教育普遍受到了传媒业界变革的冲击,北卡新闻学院没有表现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而是一直坚守人文教育优先的传统,这是一种远见卓识。事实上,良好的综合素养正是新闻从业者能够适应传媒环境变化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是具体、可操作、易于测量的,均在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中得以体现。
例如,学院的培养目标强调创新能力和对传媒世界未来发展趋向的把握,力图打造学生成为媒体变革的领导者。该目标体现在学院一系列前瞻性的课程中,例如课程“博客,智能手机,自媒体”、“变革时代的领导角色”,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0年学院建立了里斯新闻实验室,并开设了一门课程“新闻实验室,创造明天的新闻产品(News Lab:Creating Tomorrow's News Products)”,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建、检验一项媒体新产品方案。比如,有学生提出一个叫“StudentTrak”的APP产品设想,为学龄儿童设计,每个孩子佩戴一个携带跟踪号码的腕带,教师或家长可通过这个APP随时掌握孩子的位置和情况。对所提出的产品原型,学生需要去做市场调查,研究潜在用户和产品的可行性,估算成本、利润、市场份额,并给出产品的开发报告。该课程可培养学生媒体创新能力。2015年7月,里斯新闻实验室开发的“竞选追踪器”在耐特基金新闻挑战赛上获胜,赢得了150000美元的奖金。“竞选追踪器”是一种档案搜索与警报服务,用于远程监控政治演讲。里斯实验室的媒体创新项目(通常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经常获得来自社会的各种肯定和资助。
又如,学院有一系列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社会群体与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与传播”,探讨美国文化与传播中种族的刻板印象及少数族群的肖像;“性别、阶层、种族与大众媒体”,探讨与媒体生产者、受众有关的性别论题;“写作和报道”,探讨如何写涉及敏感的种族、年龄和性别歧视问题的个体和群体。
(二)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的师资和教学硬件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新闻学院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2017年秋季,学院有教职工126人,其中全职教师53人,兼职教师35人。当前有925名在读生,师生比约为1∶11。学院的全职教师中,34%是教授,30%是副教授,19%是助理教授,17%是讲师。大部分教师年龄在40-55岁之间,超过一半的教师拥有10年以上的业界工作经历。
媒体融合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位教师的专业经历或教学工作,不可避免与多媒体发生联系。例如“社区新闻学”这门课程,虽然其核心内容是编辑一份纸质版的社区报,但是该报同时也必须有一个多媒体的在线版本,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数字媒体应用能力。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近年来学院的教师招聘都把数字媒体或新媒体工作资历作为必备或优先考虑条件。如近年聘用的教授JoAnn Sciarrino和助教Steven King,分别来自知名媒体“The Washington Post”和BBDO South,拥有广泛的数字媒体实践经验。目前,全职教师中有45%有数字媒体工作或研究经验。
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对在职教师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培训,使之跟上最新科技的发展。例如,2012-2013学年,学院给需要提高技术技能的教师提供了Lynda.com tutorials学习入口,超过2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内容从网页制作到IIIustrator的使用,完成了3门以上Lynda.com培训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在线免费培训。这一举措激励了教工们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2013-2014学年,学院启动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来提升教职员工的专业技能,研讨的主题包括:WordPress和blogging、使用社交媒体叙事、Sakai应用、有效地使用Twitter、Google分析、Premiere Pro训练等等。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多媒体的应用能力。
学院对教师的评聘采用双轨制,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进入研究轨道或者专业轨道,总的来说,研究轨道重视教师的学术成就,而专业轨道重视教师的专业实践。两种轨道对教师在聘用、评价、工作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均有不同。例如,研究轨道的教师,要求每学期上2门课程,而专业轨道的教师,要求一年中有一个学期要上3门课,其它学期上2门课。这种灵活的双轨制有利于对优秀师资的引进和管理。
2.配备先进的数字硬件
新闻学院对设备数字化现代化的建设是不遗余力的。每一个教室里都安装了Mac(或PC)教师工作站、平板投影电视、DVD播放机、投影机,给教师上课提供了现代化的条件。学院拥有里斯新闻实验室、图形实验室、数字暗房、自由传播多媒体实验室、格里纳-瓦特斯高清晰度新闻中心、詹姆斯·F.古德曼电子传播演播室和新闻编辑室、广告和公共关系创新实验室、赖伊·帕克报道实验室等配备先进的实验室。以詹姆斯·F.古德曼电子传播演播室和新闻编辑室为例,这是学院长期运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卡罗莱纳周”和“体育特刊”节目的基地。这两套新闻节目完全由学生制作,现在以全高清流每周在当地电视网及互联网站上播放。学院的设备条件和制作力量雄厚,CBS、CNN、FOX和NBC等主流大电视广播公司也不时前来寻求节目源。
学院有330台Macintosh计算机,100台基于Windows的机器及35台Linux和Windows服务器,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都是最新的高端硬件和软件系统。无线网点和宽带网络覆盖了学院的每一个角落,约30台黑白网络打印机分布在学院的教室和公共区域。学院的多媒体设备室拥有超过100台Sony和Canon数字高清视频摄像机,此外还有录音机、三脚架、森海塞尔麦克风,苹果及联想笔记本,以及其它供师生员工用于作业和小组项目的电子设备。所有的全职教师都装备了先进的Apple或Lenovo笔记本或视频或图形处理功能强大的iMac,这些设备每3年更新一次。研究生也配备质量良好的计算机设备。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离不开数字技术,先进的设备条件为师生们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案:专业性、宽广性、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
新闻学院的本科教学有两个宽广的方向:一个是新闻学,另一个是广告和公共关系。新闻学方向有广播与电子新闻、编辑与图形设计、交互多媒体、图片与视频新闻、报道学、商业新闻6个专业,广告和公共关系方向有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策略传播3个专业。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图1:学院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图1反映的是新闻学院必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图中斜体字和三位数字均特指具体课程。从图1可见,核心课程分为学院核心课程、大方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层次,有以下特点:首先,从学院的核心课程看,新闻学院已经把多媒体应用的基本技能(视音频资料采集)与报道写作、媒体人应遵循的职业伦理、法律规范等一起列为全学院学生应学习的基本素养,体现了学院的培养方案对媒体融合时代需求的适应。其次,从2016年秋季以后,新闻学和广告与公共关系两大方向的核心课程已经一致,方向之间的界限被淡化了。近年来,美国高校单纯的新闻类专业报读学生在减少,而广告、公关、策略传播等专业则受欢迎(白净,2015)。2014年,北卡新闻学院本科生中有55%选择广告与公关专业,大大超过选择其它专业的人数。把广告与公关的两门基本课程列为新闻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是新闻学院对近年来新闻专业领域变化的回应。其三,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脉络层次分明。例如,图片与视频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新闻摄影从初级到高级的内容,并设置了综合性、应用性的顶点课程,全方位打造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院里9个专业各有自己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图2反映了2016学年编辑与图形设计、交互多媒体、图片与视频新闻3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图中斜体字和三位数字均特指具体课程)。从图2可见,学院对学生的修课要求分为基础、方法、联系、主修、其它领域/辅修/选修等5部分。“基础”部分包括英语作文及修辞、外语、定量研究方法、体育,这是基本的修养;“方法”是通识类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3部分,学院对每一部分都有较具体的规划;“联系”是与专业关系比较紧密的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研究方法、实践等的论题;“主修”是专业课程,包括必修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上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其它领域/辅修/选修”包含了第二专业、辅修及其它选修课。这5部分结构清晰,相互区别又有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严谨而灵活、有机的培养计划。
总的来说,在120个毕业学时中,专业课程占39到48学时;学生要在学院之外选修至少72学时的课程,其中至少有65个学时必须选自文理学院(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在这些学院外通识和基础课程的修习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新闻学院也给予有力的指导。学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以下课程: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美国最高法院,州和当地政府。这些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与新闻与传播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知识。培养方案还对跨学科学习有硬性要求:学生还必须在其它某个院系选修至少3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某个特定专业一定深度的知识专长。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环境不断变动,现有的固定培养方向未必能满足各个传播领域的人才需求。为此,学院有一个重要举措——自创专业方案。从2015学年开始,学院对某些学生提供一个特殊的专业,可让学生在不同专业中选择课程,这样学生在技能课程和概念课程中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这个方案要求学生选择4门核心课程,18-21学时的技能课程,9-12学时的浸入式课程。申请这个自创专业,学生要填写一个课程学习申请表,向负责本科学习管理的高级助理院长提出申请。
总之,课程设置是以学院制定的培养和学习目标为主导,注重专业性和前沿性,知识宽广而架构严谨、尊重学生选择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满足媒体融合时代多样化的个人和媒体领域的要求。
图2: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浸入式教学,培养学生多媒体平台上的专业素养
从图1可见,学院提供了八个系列的浸入式课程:历史,法律与法规、政治传播、受众、多样性、大众传播理论、运动传播、数字媒体、商业与企业;每一个系列下面又有数门课程可供选择。一般要求学生从任一个系列中选取2门课程。这类课程在2016学年的教学方案中改称为“观念类课程”。
不管名称如何改变,该类课程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体现了专业领域前沿的重要问题;二是它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深入体验考察,综合性地运用专业技能,广泛地探讨传播领域的课题,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如课程“黑人出版与美国历史”,该课程追踪从1827年到现在的黑人出版物,把美国非洲人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背景,重点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黑人出版的发展。课程在大量阅读材料、影片和网站的基础上,组织各种讲座、讨论,学生需要仔细检查黑人报纸和杂志的原件以及缩微胶卷,回顾杂志或学术论文中的相关文献,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
上述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称为浸入式教学,即利用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和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中,专业的素养得以提高。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基于真实的项目或任务的学习,早已经被证实是学习专业技能的好方法。除了用于观念类课程,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学院把浸入式教学、体验性学习作为基本的教与学的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新闻教育中“从做中学”的原则。学院不但拥有专业的师资和教学硬件,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学院学生可利用的校园实践平台包括:有120多年历史的社区报《焦油脚跟日报》(The Daily Tar Heel);附属于当地PBS电视的校园电视台UNC-TV;学院长期制作且每周在当地电视频道中播放的电视节目《卡罗来纳周》(Carolina Week)、《运动特刊》(Sports Xtra);电台节目《卡罗来纳连线》(Carolina Connection)等。此外还有《蓝与白》(Blue & White)、《黑墨水》(Black Ink)、《卡博洛下议院》(Carrboro Commons)、《拉丁果酱电台》(Radio LatiJam)、《突触》(Synapse)等20多个在线的杂志、电台、网站及传媒组织给学生提供水准过硬的多媒体实践机会。
(五)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融媒体化
处在不断变动的媒体时代,改革是新闻学院发展的常态。除了上面谈到的几个方面,涉及到具体的专业与课程,近年来学院的主要改革措施有:
1.给原有的专业增加多媒体类课程
从2015年秋季开始,学院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选修课程“视音频资料采集”,保证不同领域的学生都具有多平台视音频制作和传播的技能,给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基础。此外,学院给学生开设了多个新课程,包括“公共关系和营销视频传播”,“策略传播的呈现设计”,“新媒体技术”,“数字营销与广告”、“广告与公共关系企业视频实践”,“移动APP的设计和开发”等。这些课程讲授在各种不同媒体中的最新技术。
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也向跨媒体发展,例如,新增加的“多媒体叙事”,教授多媒体内容创建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此课程,学生可获取对不同媒体呈现方式的深刻理解,提升了学生多平台的传播技能。
2.打破专业之间的媒体壁垒
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学院的专业设置早已打破了按媒体分门别类的思路,各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都强调了跨媒体多平台的特征。
3.传统课程融媒体化
学院许多传统的课程上都注入了媒体融合的内容,打破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跨越。下表列举了部分传统课程向新媒体拓展的情况。
4.开设多媒体传播的专业或学位
学院本科教学开设有交互多媒体专业,培养能综合运用文本、声音、视频、图形、数据等各种媒介信息进行交互式传播的人才。此外,为适应传媒市场的变化,学院还在专业设置上不断改革。2011年,学院录取了第一批技术与传播学位(MATC)研究生,这是一个在线硕士学位,通过传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重塑新闻学和大众传播。课程的重点是技术和数字媒体,所开设的9门必修课程里有8门与数字媒体融合相关。
2011级的MATC毕业生有74%毕业后获得了更高级的职业岗位,这从某个角度上证明了这个新专业的办学效果。
三、思考与启示
融合媒体时代,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坚守新闻教育基本价值理念的同时,保持敏锐的触角,根据媒体环境的变化来改革创新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在媒体风云中不断向前,表现出领导媒体变革的前瞻性和魄力,其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措施对我国新闻院校有积极借鉴意义,同时也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面对媒体融合大势,新闻教育需要拓展和深化改革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体融合革命是世界性的,对我国传媒生态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层面的新媒体规划方案已经推出,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上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媒体融合的现状和未来对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有一批新闻院校较早开始改革以应对媒体融合态势: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2007年率先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的“数字新闻传播”方向。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一批大学改革了专业与课程设置,探索数字传播时代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对国内18所代表性的新闻传播院系进行调研发现,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整个学科的范式亟需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新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2014)。2017年8月,笔者登陆其中16所大学的官方网站(厦门大学和南京政治学院由于系统原因无法登陆)调查,发现设置了新媒体相关专业、方向或以新媒体领域的课程为主干课的新闻院校有9所,占比56%。仍有相当多的新闻院校对新媒体发展态势反应迟钝,没有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上得到重视,师资、课程、教学模式没有本质变化。
从前面分析可知,北卡新闻学院的向融媒时代跨越是全方位的。媒体融合的观念深入渗透到办学的思想中,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学院不仅根据数字媒体时代的需要建设师资和硬件,改革培养方案和方法,增加新专业,增设新课程,而且传统的专业与课程也积极融入新媒体语境中。反观国内的许多新闻院校,有的无视传媒环境的变化而不作改变;有的只在传统的课程中增加了少数几门与网络媒体有关的选修课程作点缀,没有触及媒体融合的内涵与前沿;有的虽然增设了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课程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保持不变。而现实中,在媒体融合浪潮的冲击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各个领域都没有幸免之处。北卡新闻学院的经验启示我们,迎接媒体变局的任务,不能只靠增设一个专业、一个方向或增加几门课程来完成,需要淡化不同媒体之间的疆界,打破专业之间的媒体壁垒,传统的专业、课程、师资、教学硬件都要全面与时俱进。
总之,媒体领域的业界现实、世界潮流、未来发展都要求新闻教育作大幅度的改革,才能避免与业界需求脱节。
(二)把握媒体融合时代的变化趋势,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明天的传媒人才
在北卡新闻学院,学习目标与课程的设置的关系十分紧密:每个学习目标在一系列课程中实现;各类课程,以学习目标贯穿,成为系统化体系。这跟他们有一套全面、多层次、严谨清晰、具体可操作、易测量的培养目标有关。
多年来,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大部分把培养目标设为宽口径、厚基础、职业素养高、专业性强,能够适应特定岗位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强调特定岗位的专业技能习得(如采编播)。比如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常见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坚实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广播电视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放在20年前是比较适当的,但从今天的角度看有以下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没有切合媒体发展的现实。近年来广播电视部门的普通记者、编辑岗位趋于饱和,甚至收缩,而传统媒体跨媒体化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报社、电视台等主流传统媒体,当前更需要具有跨媒体思维和技能的人。
其次,培养目标过于强调具体岗位和职业需求,显得功利和短视。在媒体融合时代,岗位的需求在发生大变化,只有具备综合的素养,才能在媒体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新闻教育目标应把打造高素质的传播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具体的职业技能。
其三,培养目标高度概括,比较笼统,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但与具体实施的课程与教学手段的关系不够明确,需要具体细化,成为可操作可测量的细则。
其四,培养目标只强调对当前(甚至是过去)的职业岗位的适应,缺乏前瞻性。有远见的新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适应力。为此,北卡新闻学院为学生开设的一系列面向未来的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2014年开设了“传媒创新与创业”的课程,邀请媒体创业者到课堂分享创业经验。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我国更多新闻院系的重视。
总之,新闻教育如果只跟在媒体潮流后面追逐,是永远赶不上的。新闻教育应该站在高的角度,用长远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审视传媒领域,抓住媒体发展的脉络,培养明天的传媒人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