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探究

作者:马昕来源:《尚舞》日期:2024-12-19人气:241

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种类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训练效果、专业水平,让高校学生传承民间舞蹈当中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感知内在的艺术价值。而当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技能,也需要学生了解舞蹈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涵养。但是高校目前在教学民间舞蹈时效果较差。因此通过引进仅仅认知与学习理论,打造合理的文化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习和把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笔者通过探讨相应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探究民间舞蹈的内在本质,促使学生了解该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深化舞蹈技能水平的把握,促使舞蹈表演效果得到增强。

 

1.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概述

“情境”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应用技能、掌握知识和开展实践活动的物理环境。而“情境认知与学习”则是强调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境内联系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实践操作,并在情境当中掌握知识。民间舞蹈中蕴含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其生发必须依赖于社会情境,因此高校在教学民间舞蹈时,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引进,能够使学习者在情境当中掌握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认识和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产生背景后,能够对民间舞蹈的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接受民间舞蹈训练时培养良好的舞蹈感觉,锻炼舞蹈的表现力。

 

2.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案例分析

2.1案例背景

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主要以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汉族和满族典型民间舞作为教学的内容,设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舞蹈技术内容为主。但是,在开展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环节单一化。基本上只围绕着民间舞蹈的形态来开展教学,教师通过示范法的方式来教学舞蹈动作,学生进行盲目模仿,并且由教师纠正存在的不足之处。导致学生常常只能机械学习舞蹈动作,对于其中所要展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情感特征表演不到位,在舞台上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教学机械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民间舞蹈的动作和技巧的传授,没有创设合理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体会舞蹈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要传达的情感,导致学生的创新力、创造力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很难对舞蹈进行创新创造。这也表明了高校教师在情境当中教学民间舞蹈,对优化教学效果、使教学环节多样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舞蹈、认识舞蹈当中的内涵,刺激学生对舞蹈的本质进行关注,既可以提高高校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同时也能让学生提高民间舞蹈的表现力。

 

2.2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本次研究中将蒙古族舞蹈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融入到蒙古族舞蹈的具体方法和存在的不足。

2.2.1教学目标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引导下,高校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当设置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该情境氛围内体会民间舞蹈的本质、感受其内在的文化氛围,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运用肢体动作来凸显舞蹈风格,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还可以对民间舞蹈的角色形象与舞蹈起源有更加深切感知力,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和效果。在教学蒙古族舞蹈组合时,应当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肢体训练目标。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度和柔韧度、掌握蒙古族基本舞蹈动作元素、提高动作的衔接度、掌握节奏和韵律。二是风格性训练目标。能对蒙古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邀请蒙古族舞蹈的传承者进入到课堂当中,使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原生态的蒙古族舞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锻炼专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强化蒙古族舞蹈风格。三是表现力训练目标。锻炼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和面部表情,增强舞台表现力。

2.2.2教学内容

教学生提供相应的舞蹈情境是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开展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能够进入到社会情境和舞蹈生态中,使民间舞蹈教学内容逐步引入到其中,保障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掌握舞蹈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高校民间舞蹈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肢体训练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民间舞蹈当中的典型舞蹈元素,就是学生能够对身体的协调性、身体状态以及柔韧程度有较强了解和熟悉。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动作语言、释放自己。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肩组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肩部动作的灵活、自然、生动和松弛感,使学生的肩部得到释放。总而言之,运用民间舞蹈组合训练高校学生的肢体时,要先解决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了解自己的身体,也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要注意讲解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和动作起源,帮助学生建构起舞蹈训练内容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舞蹈情境当中学习蒙古族舞蹈组合。

二是风格性训练内容。高校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前需要对民间舞蹈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根据舞蹈风格的不同进行区分。例如讲解蒙古族舞蹈与汉族舞蹈之间的不同时,可以重点放在其动作律动的来源,蒙古族长期在草原上生活,接触牛、马等,使得蒙古族舞蹈组合中肩膀和手臂的动作非常灵活。而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盆地和平原地区,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其在舞蹈会展现出较强的“韧”劲。

三是表现力训练内容。身体的表现力主要包括面部和肢体的表达,在对此进行训练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内容。一是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舞蹈动作和呼吸韵律,只有这样才能将舞蹈的质感和舞蹈动作的美感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想象,扮演舞蹈中的角色。如在教学蒙古族舞蹈《我的草原》时,教师给学生打造了“广阔草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遥远的蓝天下在草地上舞动的场景,使学生能够掌握柔臂动作的质感,同时也感受到内在其中的韵味,体会到草原儿女宽广、柔美而坚韧的胸怀。

2.2.3具体操作方式

步骤一: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活动身体、打好基础,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后增强身体的协调度。

步骤二:运用语言传递、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把蒙古族舞蹈的相关起源和特征风格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们能够对蒙古族舞蹈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根据所教学剧目来分配角色,对其开展讲解,让学生聆听关于蒙古族舞蹈的音乐。

步骤三: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可以邀请蒙古族舞蹈的传承者进入课堂进行展示蒙古族舞蹈,讲解蒙古族舞蹈的相关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蒙古族舞蹈传承者的工作过程进行细致化观察,并和蒙古族舞蹈传承者进行对话和沟通,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相关资料。

步骤四:学习民间舞蹈组合。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原生形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再次学习蒙古族舞蹈组合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此时,教师在讲解蒙古族舞蹈组合动作时要求学生们配合呼吸来协调和衔接动作,把握动作的细节。

步骤五:在掌握基本的蒙古族舞蹈组合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风格。通过语言传递、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蒙古族舞蹈的服饰、起源、表演形式和角色等。如让学生观看关于蒙古族舞蹈的视频,并让学生能够看到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劳作状态,了解到蒙古族舞蹈动作语汇真正的来源出处。使学生能够对蒙古族舞蹈有整体性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确立蒙古族舞蹈风格。

步骤六:要求利用基础训练、角色扮演、剧目排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面部表现力和肢体表现力得到全面升华,使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增强表演效果。

2.2.4教学评价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来评价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情况,不仅仅是需要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而是要坚持“生本原则”,在整个教学环节当中来落实和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确保学生作为主体也能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因此在具体开展评价时应用了“档案袋评价”,针对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态度、掌握民间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风格演绎和诠释等多种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将整个评价活动贯彻落实到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始终,能够相对客观了解学生在情境当中的学习情况。

2.2.5教学反思

2.2.5.1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笔者在案例中正式开展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以多媒体展示、语言传递和身体示范教学为主,仍然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即使是把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引进民间舞蹈教学当中,但是很少会采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这也导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凭借教师的语言来想象到相应的情境。尤其是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蒙古族舞蹈组合时,更难以体会到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具体来源和形成原因,导致实际效果较差。

其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感兴趣,虽然教师设置相应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导致实际舞蹈学习中的积极性较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没有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落实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来创设相应的情境,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民族舞蹈文化知识等内容众多。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直接照搬其他优秀教师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教学经验,二者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作用不足。

2.2.5.2应对策略

高校民间舞蹈应用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时,重点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舞蹈教学相连接,综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完成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综合表演能力、舞蹈欣赏能力等。在应用该教学理论时应当明确要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内心想法以及心理动机等各方面来设置情景,引导和带领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差异和生活经验打造具有具象化和真实化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对动作形态和认知产生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蒙古舞坐姿时,要求学生要重心后移,后背向上挺拔直立,而双眼则看向远方。在为学生设置情境时,则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瞭望远处高飞的大雁,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中,学生以自己的内心感知和理解来完成动作、体会动作的深切内涵和来源。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去认识舞蹈语、理解舞蹈语言,进而能够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更加深切的感情

首先,运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引导。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来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专家辅导、小组合作、讲解故事、参与实践活动以及系统学习民间舞蹈课程等多种方法,把民间舞蹈的各项元素融入教学当中,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具备开放性、动态性。另外,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化的学习方式。这也要求教师需要带领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民间舞蹈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把高校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位置,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舞蹈情境中,综合感受民间舞蹈的内在作用和价值。

其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这也要求教师要严格根据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借助多媒体、田野采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的生态环境、文化背景和原始形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胡导的本质和内在风格。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式。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下,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还要求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新时代下,我国强调要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这也要求在高校舞蹈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舞蹈能力,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人文涵养和剧目排练等多项能力。因此,可以借助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小组合作、提前学习等多种方法,提高民间舞蹈学习的实际效果。

最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落实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对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另外,教师也要主动学习关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如何高校舞蹈民间教学的具体方法,通过技能大赛、培训等多种方法,综合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前往其他高校中学习关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与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的经验,并根据学生的状况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高校民间舞蹈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结论

  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应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要求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物质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该情境下了解民间舞蹈的相关知识和内在的艺术价值,重新构建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促使舞蹈的表达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保障学生在舞台上的舞蹈表现力得到增强。笔者以仅仅认知与学习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分析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具体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明确,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增强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舞蹈的风格和文化,提高民间舞蹈的表现力。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