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的创新路径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阐明了文艺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道德承载力,能够塑造信健全的人格,舞蹈艺术作为文艺的重要分支及载体,充当着文艺先锋号角的作用。体育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组成部分,对人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体育舞蹈被引进中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属于世界性的社会舞蹈,整体具有很强的表演观赏性和技能艺术性,融合了文化娱乐内涵和体育竞技的双重特征。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舞蹈愈发受到各类群体的关注,人们通过它来社交演出、创作思考、抒发情绪,各高校陆续组建学生协会、社团及体育舞蹈队等,参与到竞技赛事、活动汇演中,发挥体育舞蹈的艺术功能优势。
纵观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及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艺术公共课已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既是高校美育育人的重要课程,也是高校亟需推进的重要艺术课程,如何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成为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研究主要针对体育舞蹈的教学课程设置、技能基本功以及竞技技巧等,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的路径探索却不多见,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融入体育舞蹈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与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所产生的特色效应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将推进体育舞蹈公共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此,本文围绕着“理想信念、人文素养、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等思政元素,探究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舞蹈课程对学生产生的育人效应,以期青年大学生既能在体育舞蹈公共课掌握技术技能,又能发挥思政元素与体育舞蹈结合的美育功能,为高校及相关文化艺术部门提供可参考的结论与建议。
1.理想信念融入体育舞蹈公共课的作品叙事
“理想信念”元素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舞蹈课程思政中,红色教育是灵魂,该元素与体育舞蹈课程的融合,主要以红色历史文化中的舞蹈作品发展史为学习内容,以时代的变迁为主线,将红色舞蹈作品主题对不同时期历史进程及独特精神的意义,在不同历史进程中涌现出具有表现力的红色作品来感受历史意义。
体育舞蹈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与技术性,通常在规定动作与固定节奏的音乐结合下,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欣赏性。在体育舞蹈作品中,可分为叙事性作品与情绪性作品,其中叙事性作品含故事情节、饰演人物、时间线及矛盾转折,用肢体语言讲述故事发展,情绪性作品通常用肢体语言表达作品所需要的情绪及情感,一般无故事情节与事态发展,以情绪的表达起伏贯穿作品核心。这两类体育舞蹈的作品表现形式是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重要表达方式,体育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形体张力以及主题理念都能够在体育舞蹈公共课得以运用并展现。
对于体育舞蹈公共课而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舞蹈作品激励青年大学生为理想和信念拼搏奋斗的精神品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舞蹈表演激发青年大学生体验历史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在自我展示过程中通过舞蹈评论激起青年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从而真正在舞蹈艺术课程中培养青年大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关于体育舞蹈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题材的作品案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红色舞蹈作品,它们历经不同时代的淘洗,形成鲜明独特的时代特征,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如《黄河》、《海河红帆》、《听风者》、《潜伏》、《金陵十三钗》等,尤其上海戏剧学院常年排演的舞蹈史诗作品《黄河》,编导在作品中以血肉之情为寄托,以黄河的磅礴气势为载体,意象化地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体育舞蹈红色文化作品通过历史背景与体育舞蹈在情绪表达上的审美共性,将艺术性与技术性都极为鲜明的体育舞蹈语言用作表现方式来深入刻画情绪性舞蹈作品,在保留舞蹈本体动律的基础上表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艺术形象,突出理想信念的寓意,升华红色舞蹈作品的深刻内涵。
正是体育舞蹈红色文化作品的信仰理想信念,增强体育舞蹈的精神育人功能,为此,“理想信念”元素与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的结合正是引导青年大学生不仅从历史长河中看到烈士前辈无悔的牺牲奉献和坚定的道路选择,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精神上的延续和拓展,使青年大学生在红色经典舞蹈作品中沉浸式地感受家国情怀,树立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强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人文素养融入体育舞蹈公共课的实践技能
“人文素养”元素指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含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生活中的艺术表达等,该元素与体育舞蹈公共课的相融,以理论思考为引,以身体演绎为实,将红色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有机融入课程中,推进立德树人的教学核心目的,将肢体动作的实践作为有机融合课程与“人文素养”元素的桥梁,真正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良性互动。
对于体育舞蹈公共课,尤为重要的是实践环节,青年大学生在舞蹈艺术课里既要学习舞蹈知识,也要进行技能训练,对观摩过的舞蹈作品分别进行情境、意境、物境的感知与共情,在演绎和实践过程中逐层深入,意在增强动作实践方面的本领技能。本领技能既是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重要授课内容,也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对舞蹈感觉、知觉以及意境的重要方法技巧。
在舞蹈肢体技能板块,主要包括舞蹈语言的创作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其一,舞蹈语言的创作需要依靠的关键点:特定的时间背景、人物身份、人物年龄、性格特征、具体情景及舞者可控范围内的最高技能水平,舞蹈语言的创作教学可将学生在课程中观摩过的作品作为主要范围,针对上述关键点寻找、试验并不断尝试符合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独特动作,拓展固定动作的范围,从简单舞蹈动作延长至舞蹈句,由点至面,扩展成独舞、双人舞、群舞等,通过这一阶段,使学生在对动作的演绎与揣摩过程中增强舞蹈语言创作的本领。其二,舞蹈动作技能的提高,是以舞蹈语言的创作为基础,揣摩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情绪、形象及精神,针对已有的舞蹈动作调整技能要求,如发力方式、手势形状、移动范围、空间维度等,提升舞蹈学生动作技能方面的本领,例如经典作品《花样年华》,新时代作品《青年说》、《台海瑶》等,编导在作品中以体育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现代舞、芭蕾舞、摩登舞等舞蹈语言及其动作元素,通过改变其原先固定的手势框架、动作方向、韵律节奏等,使其更贴合作品中需要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姿态。
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学生可通过肢体语言的试验与碰撞,探索体育舞蹈作品的语言与技能本领,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通过学生在舞蹈实践技能中表达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用舞蹈艺术作品向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们表达炙热的敬意,礼赞新时代的建设者们等,都是将人文的情怀嵌入到体育舞蹈作品中去。
3.改革创新融入体育舞蹈公共课的技术形式
“改革创新”元素是指思想观念的突破,大胆探索、敢于创造,创新思想与体育舞蹈公共课的结合是其发展的必要环节。创新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灵魂所在,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的艺术才能彰显其时代的魅力,体育舞蹈也是如此。康雪卉指出,舞蹈艺术可引领人们步入艺术的殿堂、升华思想、充盈完善自我,伴随着体育舞蹈作品多类型、多内容、多性质的发展壮大,创造性转化成为体育舞蹈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教学模式与表现形式的缺乏逐渐明显,大部分体育舞蹈公共课是围绕教学大纲、舞蹈种类、教学对象的提升等内容,缺少一定的现代智能技术赋能与创新。
体育舞蹈虽是一种含有竞技性质的舞蹈,但其本身蕴藏着无限潜能。如今,体育舞蹈不再是单纯的组织舞蹈语言和音乐,而是在竞技本质上逐渐加入更多艺术元素、现代艺术形式走进剧场,结合不同舞种及门类的创作元素提升国标舞走进剧场的几率,以此扩大国际标准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期间,这些规定动作不断经历拆分与重组,使国际标准舞在发展道路上被看到更多可能性,国际标准舞也在进行时代的转换和题材的融合,才能创造性提升舞蹈艺术作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革创新”元素的融合在舞蹈艺术公共课中更凸显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体育舞蹈公共课可引入更多科学技术概念,在课程中通过大量舞蹈作品的观摩与肢体实践过程,拓宽“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形式及教学成效”这四个方面,教学目标方面可加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传承责任、技术本领与创新发展的新思维;教学主题可加入红色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教学形式可包含线上线下、创作组队模式;教学成效可创新思辨、竞技、演绎模式。以2023年6月荷花奖终评大型舞剧《深AI你》为例,作品以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舞蹈新语言,轻盈、节奏明快的电子音乐,极具金属质感的服装和线条简洁变幻莫测的舞美设计,充沛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人文哲思,实现了科技魅力与人文思考的“双向奔赴”,科技、情感、生命融为了一体,不仅呈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创新,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爱的思考。时代在变迁,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在变化,如多维叠层空间的打造、蒙太奇手法的交互、虚拟科幻场景的构造等,都是舞蹈艺术作品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换,其核心仍然是技术依托,这就需要在舞蹈艺术公共课讲解过程中进行深入地分析,才能更好地让青年大学生在技术时代里感受艺术变幻的独特魅力。
“改革创新”元素的融合,使体育舞蹈公共课在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形式及教学成效四个方面得到实际的创新技术做法,独具美育示范效应,更好的帮助舞蹈艺术公共课思政精品课程发展。技术赋能与创新,不仅要关注实践技能的操作层面,更要求对舞蹈艺术公共课的理念、技巧及方法进行创新,这就需要高校舞蹈艺术公共课紧跟新技术的前沿,将新技术的科技色彩巧妙地融合到知识传授中去。
4.责任使命融入体育舞蹈公共课的文化旨趣
“责任使命”元素主要指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该元素的融入主要紧扣“传承与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文化自信的责任与使命,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并将责任使命作为自我素养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在体育舞蹈作品中,需要不断通过创作发掘更多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空间,要在舞蹈元素本质核心不变的基础上,将作品需要表达的不同角色品性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体育舞蹈公共课担起的责任使命。对体育舞蹈公共课而言,可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的舞蹈作品,以线上或现场集体观摩、赏析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分析并研讨交流舞蹈作品本身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明确自己需要肩负的历史责任精神。
艺术的两个重要源泉,一是源于生活,二是源于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精神标识,应将其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代代相传的使命感,勇担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重要责任。从体育舞蹈作品角度,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主要有人物、名著、革命精神等类型,如致敬作家林徽因的作品《人间四月天》、《九儿》,历史名著如《长恨歌》,革命精神如《绝对考验》、《囚歌》、《活着》、《热血当歌》等,其中2019年桃李杯展演作品《囚歌》,不仅在灯光处特殊设计出“铁窗”图形,生动形象的将作品场景沉浸式带给观众与舞者,且融合了革命情怀和抗战元素,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那个特殊年代女性角色的坚韧情感,呈现出背后所有革命烈士们的坚定信念,最终以“向死而生”的状态走向胜利,通过分析体育舞蹈身体形态、动作张力、路线调度等元素,在保持舞蹈语言本体动律的基础上,探索这三个方面在作品中的运用、变化及新的艺术美。
通过针对性的细节解构,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作品中分析创作宗旨、主题核心、演绎主体、剧情改编、音乐作曲、舞美道具等一系列的创作过程,在作品中重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强大的听视觉影响力,引导学生发现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穿透力,提高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理解舞蹈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育人意义。
5.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育人的常态化模式。“理想信念、人文素养、改革创新、责任使命”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使学生在强化舞蹈作品、舞蹈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的意识高度,创新青年大学生的舞蹈艺术观、创作观。不仅如此,新时代思政元素与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的融合,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注入了体育舞蹈的独特灵魂。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