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课程的有机结合

作者:王恰恰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8-08人气: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文化基因视觉化传承、儿童美育本土化培养、传统IP现代创意转化等提供支撑,而想要两者更深入结合,则需在文本溯源、形式适配、年龄适配、创新共生、价值引领原则指导下落实内容重构策略、教学方法策略、技术赋能策略、评价体系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本设计课程;有机结合

 

绘本具有图画叙事性、图文结合性等特征,能将传统文化以更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更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绘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培养出优秀绘本设计人才,为设计更出彩传统文化绘本提供支撑,然而,如何有机结合,还需要深入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课程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一)文化基因视觉化传承

绘本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可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及审美范式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符号。例如,水墨晕染的层次感蕴含道家的虚实相生之道;民间剪纸的镂空构图暗含阴阳相济的辩证思维;传统纹样的几何排列则映射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认知。这种视觉转译,不仅保留了文化DNA的精髓,更通过绘本特有的叙事节奏,使抽象的文化符号在翻页过程中自然流淌,形成了沉浸式的文化基因解码过程[1]。当儿童在《二十四节气》绘本中看到青绿山水随季节流转渐变,并触摸到宣纸特有的肌理变化时,传统文化的时空观与生命意识便通过视觉编码悄然植入了其认知图式。

(二)儿童美育本土化培养

传统文化为绘本提供了丰沛的美学滋养。敦煌壁画的瑰丽色彩体系、年画的吉祥寓意构图、皮影戏的平面化造型语言,均为儿童美育提供了区别于西方写实的东方审美范式。绘本通过解构重组这些传统艺术元素,如将青花瓷的钴蓝色调转化为角色服装的主色调,把折纸技艺转化为立体书的设计语言,可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建立本土审美判断力。例如,《老鼠嫁女》绘本运用传统木版年画的造型语言重构了故事场景,让儿童在辨识文化符号的同时,完成了对民族美学的初次建构。这种润物无声的美育方式,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具文化基因传承效能。

(三)传统IP现代创意转化

绘本作为文化转译的理想媒介,正重塑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创作者可采用当代视觉语言重塑古典故事:将《山海经》神兽原型提炼为几何形态,既维持其神秘特质又注入萌系特征;将《桃花源记》拆解为可拼合的场景组件,借助触控交互赋予读者情节主导权。这种跨时空对话,要求创作者兼具文化解码能力与新媒体叙事素养。以数字绘本《丝路秘境》为例,创作者需要通过动态水墨技法再现敦煌纹样,使读者在轻触画册时,飞天衣袂随指尖流转绽放光影,将静态壁画转化为沉浸式艺术剧场[2]。这种融合传统美学与交互技术的创作实践,在维系文化基因的同时,构建了契合时代审美认知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获得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课程有机结合原则

(一)文本溯源原则

传统文化绘本创作扎根民族文化土壤,首要遵循文本溯源原则。该原则强调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解读与本质把握,要求创作者超越符号化挪用层面,深入挖掘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内核。例如,《二十四节气》绘本创作,需追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天文观测体系与阴阳五行哲学,理解“立春”“冬至”等节气背后蕴含的物候规律与生命哲学,同时通过梳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典籍文献,解析古人“敬授人时”的时间认知体系,提炼出“节气”概念中“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象。在此过程中,创作者需要运用文献考据、田野调查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辨析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嬗变。例如,对“龙”图腾的研究,既要追溯红山玉龙、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造型渊源,又要分析其在民间传说中的象征语义变迁。唯有将传统文化绘本建立在系统性文本研究基础上,才能有效避免符号的浅层移植与文化误读,实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二)形式适配原则

在尊重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需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绘本形式的创造性适配法则。这种适配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建立在对媒介特性深刻理解上的美学重构。例如,水墨丹青的氤氲意境可通过数字分镜技术实现动态演绎,并利用CG技术模拟宣纸洇染的渐变层次,从而使静态画面获得时间维度上的流动性;青铜器纹饰的庄严感可转化为立体书的折叠结构,通过纸张的物理折叠再现饕餮纹的神秘张力;皮影戏的二维叙事可发展为交互式绘本的触发动画,借助压力传感技术让读者参与画面转换[3]。然而,形式创新必须服务于内容表达,如《九色鹿》绘本在采用敦煌壁画平涂技法时,刻意弱化了三维透视规律以呼应敦煌艺术的装饰性特征,这种“反写实”处理反而强化了壁画特有的平面美学特质。材质选择同样体现适配智慧:宣纸的天然肌理适于表现水墨韵味;特种纸张的凹凸质感则能强化剪纸艺术的立体效果。

(三)年龄适配原则

儿童绘本设计必须严格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传统文化内容的梯度式呈现体系。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36岁低龄段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末期,需要绘本设计侧重感官体验开发,通过大面积纯色块营造视觉冲击,如春节舞狮的朱红与金黄对比,并利用几何化造型简化复杂形象,如将麒麟躯体概括为流线型几何体;79岁学龄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可引入简单线性叙事,如《愚公移山》绘本(见图1)通过重复性情节设计“挖山—阻挠—坚持”用于培养意志品质,并利用因果链清晰的图画序列帮助儿童建立逻辑认知框架;10岁以上青少年步入形式运算阶段,适宜处理复杂叙事与抽象哲理,如《庄周梦蝶》绘本可采用多线索叙事结构,通过蝴蝶与庄周形象的交替出现,引导儿童思考主客二元关系;《逍遥游》绘本则可借助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将鲲鹏巨鸟与芥子须弥形成对比可视化。视觉符号系统需分层设计:低龄段使用具象符号;中龄段引入半抽象符号;高龄段则逐步过渡到完全抽象符号。这种适配机制,本质上是通过视觉语言的梯度建构,可帮助儿童完成从具象认知到抽象思维的审美跃迁。

image.png

1 《愚公移山》绘本图

(四)创新共生原则

传统文化绘本创作应打破“仿古摹古”的创作桎梏,建立传统基因与现代美学的共生关系模型。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创新路径:水墨动画可借助粒子特效模拟宣纸晕染的流动轨迹;青铜器纹饰的3D建模可实现虚拟拆解与重组;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则能将静态绘本转化为交互式文化空间。例如,《千里江山图》绘本便通过引入AR技术实现了青绿山水的动态延展。技术应用需恪守“形式追随内容”原则,如《活字印刷》绘本通过磁吸模块拼贴活字方块,既复现古代印刷术的操作逻辑,又赋予读者重构文本的创造性空间。跨界融合是另一重要维度,如苏州评弹的韵白可转化为绘本的听觉符号系统;剪纸动画与定格动画的叠加可创造新型视听语言;少数民族织锦纹样与现代构成主义的碰撞则能催生独特视觉风格。

(五)价值引领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绘本应承担文化育人的使命担当,构建隐喻叙事的价值传导机制。红色题材绘本创作可借鉴民间故事“托物言志”传统,如《红军柳》绘本通过柳树意象的象征转化,将长征精神具象化为“扎根大地、生生不”的生命寓言。廉洁文化绘本创作需深挖传统廉政思想的现代转化路径,如《包拯铡美案》绘本通过视觉符号的二元对立设计,如清官的素袍与贪官的锦衣、明镜的高悬与黑暗的地牢,构建了是非曲直的直观判断体系。价值传导则需避免说教化倾向,如《孔融让梨》绘本采用多重视角叙事策略,通过兄长的心理独白、孔融的内心活动、旁观者的议论评价,能让儿童在多元视角碰撞中自主建构谦让美德的意义认知。文化认同建构是价值引领的最高境界,如《敦煌女儿》绘本通过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人生故事,将个体命运轨迹与文化传承使命交织,借助敦煌壁画千年不朽的视觉意象,激发了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这种价值引领机制,通过图像叙事、符号编码与情感共鸣的三重作用,实现了文化基因在代际间的良性传承。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课程有机结合策略

(一)内容重构策略

传统文化与绘本设计的深度融合需突破表层符号移植的窠臼,构建基于文化基因解码的内容重构机制。这一策略要求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解构,既要剥离附着于表层的程式化图示,又要提炼隐含在器物纹样、民俗仪式、典籍文本中的精神内核。例如,对《山海经》的现代转化,需摒弃对异兽形象的猎奇化处理,转向挖掘其作为上古生态智慧载体的深层价值,通过梳理文本中人兽共生、天人感应的叙事逻辑,将其重构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寓言。在符号转化层面,需建立“传统语义—现代语境—儿童认知“的三维映射模型。例如,将《论语》中的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通过孩童在学堂、市集、家庭中的行为选择,映射“仁者爱人”“见贤思齐”等理念。这种转化,需平衡文化本真性与接受适切性,既保留《诗经》“赋比兴”的修辞传统,又运用现代绘本的视觉语法重构叙事节奏。在跨媒介融合方面,可探索水墨动画与立体书、剪纸艺术与AR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策略

构建“双轨并进”教学体系,需系统性推进传统艺术语言现代表达与文化基因解码重构的双向赋能。在第一轨道的实践维度,通过深度开发敦煌壁画色彩体系的现代表达课程模块,以及系统解析北魏藻井的石绿矿物颜料叠晕技法,引导学生掌握从矿物采集到水性媒介转化的全流程工艺;建立活字印刷体验工坊,要求学生完成从雕版雕刻、油墨调配到宣纸刷印的全链条操作,重点培养对传统工艺“匠作精神”的体悟。在水墨晕染技法转化模块,开发数字分镜实验系统,通过压感笔触捕捉水墨晕染的渐变数据,同时建立传统笔墨程式与数字分镜运动规律的对应模型。在第二轨道的理论维度,开设“东方叙事符号学”主题研讨工作坊,解析阴阳辩证符号在绘本时空建构中的应用,如太极图式构图法则与双线叙事结构的对应关系,并组织学生基于传统祥云纹样的现代转译方案开展学术辩论[4]。在地化实践环节,建立“一地一非遗”创作机制,要求学生深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将木版年画的构图和造型技法转化为绘本的装饰语言,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的原创文本。构建“线上虚拟教研室+线下实体工坊”的混合教学场景:线上平台集成青铜器纹饰数据库,开发AR虚拟篆刻体验程序;线下空间设置古籍修复体验区,并配备显微观察设备与矿物颜料实验室。动态展示区则通过投影映射技术实现AR绘本的沉浸式互动,形成“技艺研习—技术验证—美学重构”的完整教学闭环。

(三)技术赋能策略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需构建“三维度九宫格”技术应用矩阵。在视觉呈现维度,开发动态分镜系统,实现水墨动画的交互叙事,通过粒子特效算法模拟宣纸洇染的扩散轨迹,建立传统笔墨韵律与数字流体动力学的映射模型;运用3D扫描技术对青铜器纹饰进行微米级数据采集,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可自由组合的视觉元件库,并开发纹样智能匹配系统,实现饕餮纹到几何化角色造型的自动化演化。在内容生成维度,构建AI辅助设计系统,基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数据集开展深度学习,演化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几何化角色造型库;开发语义网络分析工具,对《山海经》异兽文本实施词频统计与意象聚类,自动生成具有文化原型特征的原创绘本脚本。在交互技术维度,研发空间定位AR系统,如《千里江山图》AR绘本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实现青绿山水的场景化延展,集成云雾粒子效果与光影变幻算法;开发触觉反馈装置,使读者在触摸绘本立体机关时,获得振动频率与触感强度的差异化反馈。出版传播环节构建区块链版权保护体系,通过哈希算法对原创绘本实行数字指纹认证,并建立传统文化元素使用权限的智能合约系统。技术应用始终遵循“文化基因优先”原则,如在《活字印刷》绘本中,3D打印磁吸模块的设计须严格遵循宋代毕昇活字排版工艺的尺寸比例,通过交互流程复现“检字—排版—刷印”的传统工序,确保技术赋能不偏离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

(四)评价体系策略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转化—教育适配”三维评估模型,形成“符号溯源—分级验证—动态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文化传承维度,建立传统元素溯源机制,实行文献考据、工艺复原、语义分析三重验证,如《庄周梦蝶》绘本需提交“物我玄同”哲学意蕴的学术论证报告。创新转化维度,构建技术适配度评估矩阵,采用A/B测试对比传统纹样AI演化效果,以《敦煌奇幻旅程》藻井纹样动态化方案为基准,量化评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指数。教育适配维度,推行分级评估体系:低龄段侧重触觉材质与色彩心理学的交叉验证;学龄段开展叙事逻辑链完整性测试;青少年段组织多结局伦理思辨研讨会。动态反馈机制需系统整合“创作档案袋+跨学科评审+目标读者测试”三维数据,如《红军柳》绘本评价中,通过儿童长征符号识别度测试、情感共鸣强度量表、价值观内化程度访谈,形成可迭代优化的创作改进方案,真正实现“创作—验证—修正”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