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以陇剧为例

作者:雷建超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2-11-24人气:1156

陇剧最开始起源于道士用说唱的形式讲述道家故事,并在庙会进行表演的形式,人们一般会使用简板和渔鼓进行伴奏,至今有几百年历史。从当地环境特点来看,多民族的百姓在此聚居,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文化在此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地处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千沟万壑的独特条件激发出人们淳朴的民风以及艺术的创造性。陇剧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周边秦腔的特色曲调和唱腔特点,并且添加了二胡等弦乐器,唱腔也突出了板式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其传承发展的生命力。陇剧这一名称在1959年被正式命名,其作品《枫洛池》《假婿乘龙》《苦乐村官》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并且在一代代陇剧艺术家的努力下,陇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传承,其表演也由庙会走向戏台,最终走向了舞台剧,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失的组成。

一、陇剧非遗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独特性

(一)板式唱腔

在陇东道情戏发展阶段,演员唱腔具有鲜明的说唱风格,在表演节奏方面也缺少强弱的区分,只有板眼区分。主要以飞板、弹板、大哭板、还阳板为主,之后又结合梆子戏唱腔发展出紧板、慢板、二流板、散板等内容,创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变。另外,陇剧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民歌小调以及特色曲牌,最终形成了“板、牌、簧”为一体的完整演唱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陇剧的板式唱腔以及旋律都有规范性的内容,并且同时吸收了民歌小调、梆子戏等其他演唱形式,使其艺术风格呈现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1]。在经典剧目《枫洛池》中,陇剧艺术家进行了唱腔的优化和发展,例如,他们将两个“嘛簧”改为一个“嘛簧”,唱腔更加紧凑,之前较为重复性的散板也更加有板有眼,整个作品的唱腔更加规整。一方面,保留了传统陇剧唱腔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剧种形式的新颖性特点。

(二)乐器编配

在陇剧板式唱腔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剧目越来越多,它要求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也要推陈出新。在最初陇东道情戏的发展阶段,人们单纯使用鱼鼓、简板等伴奏乐器。此时的音乐形式较为独特,且比较单一,之后随着笛子、唢呐、四胡等乐器的加入,表演者的演出更加声情并茂,同时也为陇剧的乐器编配增添了许多新意。其中最为独特的是由之前二股弦变为四股弦,极大地推动了陇剧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从目前来看,经过多次改革和转变,陇剧乐器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且规模庞大的乐器编配体系,例如弦乐器有二胡、四胡、扬琴;管乐器有笛子、唢呐;打击乐有渔鼓、简板、大锣、水梆子、板鼓等,这些乐器编配共同形成了陇剧独有的锣鼓经。

(三)演出形式

陇剧经历了环县皮影戏和陇东道情戏等多个发展阶段,最初其演出形式比较单调,大都为单个表演者在前台操纵皮影同时进行演唱,另有多个伴奏演员在后台进行配乐的形式呈现。此时并无生、旦、丑的角色划分,演出时观众也无法直接看到演员,并且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往往受外界环境和光线的影响较大,因此人们一般在晚上观看演出。例如当地有独特的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心慌了牛窑里一喊”,进一步凸显了陇东道情戏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它扮演了人们文化娱乐的重要角色[2]。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场所大多是民间百姓的窑洞,观众较少且场面较小。之后随着曲目越来越丰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陇剧的演出场所逐渐转变到戏曲舞台或舞台剧舞台,形成了陇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四)曲目内容

陇剧最开始的剧目有《反天宫》《杀庙》《二姐娃做梦》等,其中《杀庙》将原本的皮影戏表演转变为真人演出,同时也形成了陇剧的雏形。在之后的发展中,其剧目种类和数量都日益繁多,许多艺术家对原有剧目进行新编,例如产生了情景历史剧《枫洛池》。还有许多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小型现代戏《六姑娘》《细水长流》以及《最后的钟声》,大型现代戏《大禹治水》等。之后又有许多借鉴其他剧种形成了《武则天》《断桥》《石龙湾》等创新剧目。可以说从《枫洛池》开始,陇剧的剧目形式正式形成,并且具有我国传统戏剧人物形象善恶分明,生旦净丑角色分明的特点。另外,陇剧剧目当中还有其剧中的独特风格,例如在身段动作上有“地游圆场”,还有轻微摇着身躯边唱边演的状态,这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二、非遗文化剧目剧的发展现状

(一)地方对陇剧非遗文化的保护较为欠缺

尽管陇剧自最初形态到新时代发展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且成为甘肃省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当地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对其理论研究比较欠缺。尤其在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缺少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无法对陇剧的创新传承起到保护作用。例如目前地方文化部门所采用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并且相关工作更加侧重于保护,不重视陇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在传承过程中构建了陇剧保护协会等专业研究、保护、发展机构,但缺少对文化的创新传播,导致陇剧爱好者人群逐渐缩小,无法为文化传承增添新鲜血液。使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面临阻力,陇剧的宣传传播面临较大困境[3]。从语言使用来说,陇剧的语言面较为狭窄,方言的使用使其宣传传播面临着较大难度。还有受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冲击,地方相关管理者更加忽视对传统剧目的保护,而是更加青睐新型文化发展形式。

(二)从事陇剧非遗文化表演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变,陇剧作为传统戏曲种类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难题,这也是我国地方剧种在新时期发展中面临的共有问题。由于陇剧发源于民间百姓,因此民间艺人往往是其创新传播的主力人才。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青年演员逐渐改行,陇剧的创新传承面临着人才断代的问题。另外,任何艺术形式必须扎根于广大群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是目前陇剧在创新传播中越来越脱离百姓生活,无法将当前群众喜闻乐见的要素融入其中,造成艺术创新人员的创新素养普遍偏低,无法充分发挥出陇剧这一独特剧种的艺术魅力。传统剧目表演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积累表演经验,逐步提升其艺术水准和质量。但是由于舞台形式的演变,许多青年演员脱离舞台,剧目创新和新戏排演也无法正常开展。

(三)陇剧非遗文化创作型人才的缺失

陇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舞台艺术形式,因此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必须依赖舞台创作,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但是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物、塑造舞台呈现方式和拓宽题材类型,并且需要相关人员具有创作的开拓性和前瞻性。但从目前陇剧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剧目主要来源于购买,许多人认为剧目创新难度大、成本高,得不偿失[4]。并且相关创作人员存在老龄化、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这进一步制约了陇剧这一非遗文化形式的发展和繁荣。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需要舞台导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面向广大群众进行舞台效果的呈现。但是目前陇剧发展过程中很难培养专职的导演人才,尤其在剧目创新过程中,音乐永远是其发展的灵魂,但专业作曲人员缺失以及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使陇剧的传承和弘扬得到有效保障。

三、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保护和延续甘肃陇剧特色文化脉络

每一种地方戏都是当地百姓和艺术家在实践活动中共同缔造的独特文化,其中包含当地人们对于自然的无畏探索、对英勇故事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有助于增强当地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找到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源泉。因此,通过现在宣传渠道和技术创新方式进行陇剧非物质文化的创新表达,有助于为当地人们保留这一独特性的地方剧目。同时传承在民间流传千百年的表演艺术形式,保留其音乐性和艺术性,通过加入装饰音等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其唱腔改进,进一步拓宽受众的接受范围,为陇剧演员表演提供更多选择和手段。另外,还有助于使这一古老剧种更好地贴合新时期审美潮流发展,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审美变化,陇剧的嘛簧唱腔也增加了更多的艺术性,音色更加甜美和统一,有助于使陇剧拥有更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二)有助于培养更多参与陇剧推广传播的专业人才

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往往需要通过专业院校以及吸收社会民间艺人等方式形成艺术发展的合力。因此加强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有助于在相关部门、专业院校、相关组织的共同帮助下,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使陇剧剧团拥有更良好的演出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陇剧、传播陇剧。艺术院校也可以借助当前陇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背景,与相关剧院展开交流合作,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多表演的经验和机会,从而发挥学生创新特点,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陇剧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真正为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专业艺术人才。

(三)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艺术推广和传播

目前陇剧艺术形式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受众人群日益缩小。因此,加强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进一步拓宽陇剧推广传播渠道,使更多的人唤醒陇剧文化记忆,从而避免这一形式被历史所遗忘。在新时期信息化传播背景下,陇剧可以实现更广泛的推广传播,从而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中[5]。相关从业人员也可以充分借助大众审美传播手段,与地方电视台或媒体工作者展开密切合作,推动陇剧的创新发展。另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也有助于加快陇剧舞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弘扬陇剧非物质文化还可以更好地走出国门,提高我国传统戏剧形式在世界文化领域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为陇剧的品牌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有助于改善陇剧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外环境

首先,非遗文化创新传播的政策性鼓励,有助于陇剧这种扎根群众的地方剧种在当地民俗文化保护部门的引导下得到更加有利的政策性环境,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各乡、镇、省市单位也可以借助陇剧艺术传承的机会,编排出更多具有新意和受到广大群众喜好的节目,并进行推广式表演,进一步提高陇剧人群的接受度,扩大传播范围。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为陇剧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从而转变原有口口相传的继承模式,使陇剧这一地方剧种与全国其他地区戏剧形式进行友好交流和碰撞,有助于激发文艺从业人员的创新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期大众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新作品。借助新媒体传播和对外宣传交流渠道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受陇剧魅力,相关从业人员也可以结合创新发展的内外环境,充分挖掘传统剧目的素材,形成大胆创作、逐步发展的模式,构建陇剧保护、传承、研发的多位一体局面。

(五)有助于构建陇剧创新传播的文化品牌

在当前文化建设的发展中,许多人对传统艺术形式持有漠视的态度,而更加推崇外来时尚文化,导致我国地方剧种传承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加大陇剧非遗文化创新传播力度,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这一地方剧种的艺术热情,还有助于将地方文化产业与陇剧艺术传承相结合,促使其实现品牌化的发展,进一步打造甘肃陇剧文化品牌形象,进一步带动甘肃省特色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另外,在品牌化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从业者也可以借助发展的优势,依托甘肃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更好地提高品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为更多的人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吸收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参与进来,为广大受众创作出高质量的陇剧剧目内容,进一步增强品牌发展效应。陇剧品牌文化的构建也有助于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立提供有效助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传承、发展陇剧非遗文化形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当代人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助力。尽管目前陇剧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着人才断代、传播力有限、产业化发展缺失等问题。但是陇剧文艺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一地方剧种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借助新媒体等创新传播方式,生产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戏剧新作品,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院校人才培养优势,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陇剧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将这种传承百年的艺术形式更长远地继承下去。


本文来源:《文化产业》https://www.zzqklm.com/w/wy/251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