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何以难为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实现,农村治理的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由纾解农民物质生存需要转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由统筹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准确识别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前提。
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直接梗阻:生态脆弱与疾病隐患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农村地区生态系统存在开发与保护不协调的问题。一是生态资源开发产生的风险。农村地区资源禀赋较少、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处于相对贫困边缘线上的农民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容易回归到只追求生态资源快速价值化、依赖破坏生态求发展的错误路径上。二是生态系统修复期过度开发产生的风险。生态脆弱地区要完成生态修复与治理需要较长周期,生态资源公共价值属性与生态资源逐利性开发之间存在统筹时序的矛盾。三是生态贫困循环产生的风险。生态脆弱性将加剧贫困脆弱性,难以挣脱“相对贫困—破坏环境求发展—生态系统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制约共同富裕”的治理陷阱。如何既能遵循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性规律,又能满足农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求,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严峻挑战。
截至2023年底,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累计重点监测的“三类户”中存在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占到全部监测重点户的48.13%,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疾病隐患。一是农村地区农民罹患疾病因素广泛存在。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大、劳作危险系数高,增加其因生命周期、重大疾病、意外伤亡致使劳动力减少且增收困难的风险。二是农民疾病隐患识别难度大。更具有隐蔽性的一种治理问题是部分农民出于经济因素不愿意看病就医,最终拖入“有病不治病—疾病加重—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三是农民因病间接医疗支出负担重。在医疗过程中必然产生又不属于医疗支出的部分,如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已成为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因此,完善预防为主的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和防治结合的医疗保障机制是阻断因疾病隐患而阻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约束:精神贫困与教育脱嵌
精神贫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农民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寻找发展所需的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农民主体意识转变难。处于农村地区的农民,其生活环境封闭,思维方式固化,致使部分易返贫群体对于“扶智”的各项举措参与意愿不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农民价值观异化矫正难。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供给冲击了传统的乡村价值体系,致使农民陷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困顿之中,重利轻义、审美畸形、道德迷失等价值观异化的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农民精神贫困代际传递阻断难。轻视教育既是农民精神贫困的现象,也是农民精神贫困的原因,这也导致一部分农民子女滞留于较低的教育层次上,加剧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化解农民精神贫困,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属性,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背离。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主体脱嵌,受教育群体的匹配缺乏精准性。参加培训的群体往往并非妇女、老年人、身残体弱者等致富能力不足的群体,弱势群体反而缺乏平等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功能脱嵌,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内容上,忽视本地产业情况和受众群体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方式上,授课讲师不懂得农民培训的技巧,缺少农民感兴趣和易吸收的教学方式,难以与农民形成共鸣。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目标脱嵌,农村职业教育理念转变滞后。教育的目标主要以职业培养为导向,忽视农民现代化的需求,过于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如何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全面振兴场域从“脱嵌”回归“嵌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外部威胁:自然灾害与市场冲击
随着全球极端气象事件的增多,各类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监控难、预测难,一旦发生,通常在一定地域内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力。一是自然灾害降低家庭收入。自然灾害使农作物产量骤降、农民农业收入减少、农户务农资本损耗,极易对脱贫基础还不牢固、生计能力比较单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户造成威胁。二是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农民财产性损失,甚至会导致劳动力资源因突发性灾害出现伤残,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就会呈现出不稳定性,增加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三是自然灾害损毁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既有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手段普遍薄弱,难以迅速将自然灾害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严峻问题。
小农户作为农村市场中生产与消费的集合体,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之中,但是小农户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一是小农户市场地位不平等。分散的小农户市场议价能力不足,获利微薄难以共享农产品增值利润,加剧农户生产资本向发展资本转变的不确定性。二是小农户获取信息不对称。小农户对市场规模和供需等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风险随市场扩大而增加,无法完成由被动参与者向主动构建者的身份转变。三是小农户思想转变不坚定。农民应对市场冲击的局限性还表现为其思想保守,其行为选择的首要目标是风险较低且能满足生存需求,而不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小农户克服自身脆弱性对接大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从“求生存”到“市场化”再到“共同富裕”的良性跃迁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